俄罗斯剧情/运动电影《绝杀慕尼黑》
于2019年上映
由安东·梅格尔季切夫导演
尼古拉·库利科夫 安德烈·库烈奇克 编剧
影片讲述了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
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
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
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
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
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
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
然而
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
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
比赛结果发生逆转
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首先感谢时光网组织的观影活动
感谢泽位先森的热心组织
《绝杀慕尼黑》是2017年俄罗斯票房冠军
看之前心里期待是的能拍到《最后一球》的水平就谢天谢地了
没曾想就如同1972年的男篮决赛一样
让人心潮起伏
在体育竞技列影片中也算上等
《百万金臂》里有一句台词:十年以后没人会记得这场比赛
但百年以后仍会有人记得这一次击球
美国自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以来
几乎包揽了所有冠军
美国队成为冠军不是新闻
只有当美国队输掉的时刻
才会被历史铭记
1972年
在冷战中苏联刚刚输掉了登月竞赛
那时候
苏联抢先把人送进了太空
美国就送两个人
苏联再塞进去三个人
知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上了美国国旗
两个国家的竞争让人类的科技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飞跃
也压榨出了当时人类科技的所有潜力
要知道
那个时候NASA登月计划所有计算机的主频加起来都没有你现在用的智能手机高
战争不论是冷的还是热的都能让人拼尽全力
苏联解体了
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消失的不见踪迹
现在的九零后几乎不知道有这个国家
儿子一次在老地球仪上发现苏联时
还以为是地球仪印刷错误
留下来的是数不清的影视题材和打不完的内战
俄罗斯在普京统治下二十余载
从准超级大国一路混到了二流国家
甚至在石油危机、乌克兰争端中要当年的小弟中国拉一把
真是想起来不失眠都难
俄罗斯的电影从《理发师》开始才走上复兴之路
中间《星星》、《第九连》、《决战要塞》、《斯大林格勒》等电影都在力图恢复当年苏联的辉煌
可惜一直不得其法
如同当年中国的主旋律电影
拍的有点用力过猛
直到二十一世纪
电影的镜头聚焦到普通人身上
影片的质量开始飞速上升
除非今年陈可辛贺岁的《女排》或者《李娜》正常发挥
否则只能尴尬地承认俄罗斯体育电影的水平已经甩了中国哥们几条街
《绝杀慕尼黑》的影片从一开始就不演示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尴尬的处境
官僚关心乌纱
球员只想改善生活
更不要说心怀二志的分离主义球员和孩子残疾待医教练
甚至影片中还用海关检查开启了社会主义的玩笑
一个从球员到领队都要走私的球队
一个男篮国手要学织毛衣的国家
一个压抑人性的社会
这些现在看起来都是笑点
当年确实发生的故事
让人唏嘘不已
从拍摄技巧上来看
《绝杀慕尼黑》前半段中规中矩
后半段过多的闪回插入甚至影响影片的节奏
但是把一整场比赛全景式的呈现给观众
不可不说是一个创新
商业片最怕拍成流水账
篮球比赛再激烈也避免不了垃圾时间
但是在导演的操控下
基本上40分钟的比赛全是燃点
看着比分一点点迫近
观众难免紧张
美国队的贴身紧逼
苏联队员的受伤倒地
一次次冲击观众的神经
直到最后三次发球
终于改写了奥运会的历史
美国队第一次被击倒在地
影片也恰然而止
留给观众只有震撼
《绝杀慕尼黑》值得观看
更值得中国电影人和体育人学习
历史上
苏联击败过一次美国队
还有一次战胜了击败美国队的西班牙队
从此以后
美国队也开始组建职业球员组成的梦之队
基本上每一场比赛
美国队都是先玩玩
分数拉不开时
祭出全场紧逼
一节之内把分数拉开
进入垃圾时间
全世界能和一心一意打篮球掰腕子的大约也就是西班牙、阿根廷了
1972年的男篮决赛颁奖台上没有美国队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冠军
苏联是在裁判的帮助下取胜的
也难怪
最终的申诉3:2败诉
支持苏联的三位委员来自古巴、波兰、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