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夜莺》解说文案_别让温情成了我们的软肋

时间:2023-11-03 02:00:17 上传:眼淚的錯↑覺 字数:1466 字

法国|

中国剧情电影《夜莺》

于2014年上映

由费利普·弥勒导演

费利普·弥勒 丛晓编剧

影片讲述了《夜莺》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和孩子的故事

这位老人为了兑现多年前的承诺

准备带着他的夜莺结伴远行

从北京赶赴老家广西

因为儿子和儿媳忙于工作无暇兼顾

使得他不得不带上年仅8岁的孙女一同出行

伴随一只夜莺

一位老人和一个都市的小女孩

就这样开始了一场注定不平静的心灵之旅

看完影片

我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无奈

不知该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若说它娱乐

却找不到太多商业化的元素

若说它严肃

则又不及《活着》、《孔雀》、《白日焰火》这般深刻

着实是一部不温不火的电影

我想

电影本身是为了传达一份亲情间幸福的温暖感

但从效果来看

这份温暖真是有些波澜不惊的尴尬

我以为

这绝非《夜莺》一部电影的问题

而是当下大陆电影的通病——还拍不出尚属优秀的“温情”电影

在我眼里

大陆电影的进步是迅猛的

不仅商业片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而且在一些文艺范十足的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上也屡获佳绩

但这些所谓成功的影片都存在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极端:不是极端的娱乐化、商业化

就是极端的个人化、艺术化

前者渐渐濒临“三俗”的边缘

越发弥漫着市场的功利味道

后者往往高估大众的审美能力

让普通观众们难以看懂

渐渐望而却步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夜莺》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它努力用一群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来传达给观众一份幸福的温暖感

这份温暖不求惊涛骇浪、心潮澎湃的渲染

也不求冰冷至极

苦大仇深的色调

而是走着平易近人的路子

引导着观众们在这条略显蜿蜒和颠簸的小径中去感受人间亲情的温暖

去体味平凡生活的真谛

只是

这次尝试显然“缺口气”

展现得不够成熟

它所传达的温暖感也难以真正地触动人心

一切都显得波澜不惊

无论是李保田老爷爷的感慨万千

还是小孙女从顽皮到懂事的成长蜕变

又或是夫妻俩对于家庭的维系与呵护

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不痛不痒

仿佛看到了感动的萌芽

却又被匆匆地一笔带过

难言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感动与共鸣

中法合作

法国导演

数年酝酿、实力演员

美女明星

天籁风光……所有元素从单一来看都是上好的材料

只是加在一块儿后却没烧出一道银幕的佳肴

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在彼此的融合中消磨中和掉了

每一个人物的特质都在四平八稳地处理中失去了棱角

我不想过多地评价这部电影的好坏

因为

我以为

这不是一部电影的失误

而是大陆电影长期以来对于“温暖”色调的电影的忽视

正如前述所言

我们的电影不是太功利

就是太个性

把电影或当作赚钱盈利的渠道

或当作表达自我的方式

总是在两个极端上选择

要么俗到只剩下无聊的傻笑和情色的噱头

要么雅到你不懂我

我也无需你懂的深沉

我绝非贬低这两类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但非此即彼的现状在客观上让我们渐渐冷落了中性电影的探索

其实

大众对于温情电影的需求是极大的

因为它离真实的生活最近

离观众的情感最近

那份平易近人的感动一旦触动了观影者柔软的神经

是绝对能触及他们的泪点

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的

在这方面

欧美与日本电影做了很好的示范

如《阿甘正传》、《女人香》、《幸福来敲门》、《导盲犬小Q》、《编舟记》等许多优秀影片都是在人之常情中寻找和挖掘出了情感火花

这些情感的人物间的家长里短中细腻呈现

在故事线索的渐进发展中娓娓道来

即使没有华丽的衣衫和激烈的搏斗

也没有生死的伤痛和悲惨的世界

它们都足以动人心扉

让人回味良久

我以为

也许是世界变化得太快

同步得太快

使得大陆电影还找不到合适自己的步伐与节奏

或盲目跟风式地追求潮流

以致陷入了华丽的泥沼

又或是一味封闭式地低头思索

从而疏忽了观众的审美

最终让那份沁人心脾的“温情”成为了我们尤为尴尬的软肋

由此观之

只有李保田得了个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白玉兰奖杯

也不足为奇了

总之

还想说一句:大陆电影路还很长

加油吧!

眼淚的錯↑覺

文章

2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