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爱情/剧情/战争电影《烽火芳菲》
于2017年上映
由比利·奥古斯特导演
格雷格·拉特编剧
影片讲述了珍珠港事件后
为了鼓舞士气
美国时任总统下令轰炸东京
在任务完成后
由于燃油耗尽
杰克·特纳上尉以及他的队员迫降在中国浙江省境内
英子和她女儿无意中发现了昏迷的杰克
尽管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
英子依然没有放弃这位需要救助的美国人
尽管他们语言不通
但这段感情注定将会影响他们一生……
比利•奥古斯特站在中国观众面前
消瘦笔挺
圆框眼镜圈住一双温情的眼睛
这是一位70岁的“儒雅小生”
影评人给予他的创作“沉静”“高贵”的标签
也适合他本人的气质
相由心生
作品如人
《烽火芳菲》虽然关乎战争、死亡
但是观影体验并不像很多同类作品那么刺激(感官的或心理的)
反而平缓舒服
比如片中三处表达男女主角亲密关系的细节:一
寡妇英子帮坠机美国飞行员杰克清洗伤口时
感恩的杰克轻轻触摸了英子的手
二
英子做饭时
杰克与妞妞(英子的女儿)互相教对方语言
这个丧夫的小镇女人家里突然有了家庭般的景象和温暖
英子和杰克偶然对视时
英子有了久违的甜蜜笑容
三
英子准备送杰克转移时
互生情愫的二人亲吻了
在商业片的惯常处理中
这种亲密细节会被放大强化递进
但奥古斯特没有这么做
他表达得克制冷静
影片基本没有特写
没有激情四射的肢体动作
没有更多的镜头切换
没有更多的对白
一切都很简单舒缓
二战期间中国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
在中国影视剧中有很多表现
尤以宁静主演的《黄河绝恋》为代表
这个题材本身包含很强的动作性和戏剧冲突
但是《烽火芳菲》没有跌宕起伏的救人过程
没有多线交叉的复杂叙事
没有揪心的悬念
也不渲染战争的血腥残酷
导演用沉静的态度讲述了发生在1942年中国浙江小镇的一段往事
以一个温婉的年轻寡妇的日常生活节奏
呈现了接送孩子上下学、养蚕纺丝、做饭买药、救人和死亡
影片带来的审美感受正符合导演一贯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态度
获得金棕榈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的《征服者佩儿》(1987)是奥古斯特最重要的代表作
也是其审美态度的集中体现
在呈现一个瑞典老农带着小儿子佩尔在丹麦农庄的一段苦难生活时
大量的生活劳作细节
大量的远景全景
构图诗意
节奏舒缓
而人物命运和鲜明个性呼之欲出
导演在观察世界时
有意与复杂的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
所以片中那些本应极具感官刺激的血腥、裸露之处
他倾向使用远景和中近景
而他沉稳的节奏和安静的目光都试图以不着痕迹的方式
更好地潜入人的精神世界
比如少年佩尔倔强不屈的灵魂、寡妇英子的人性之善
《烽火芳菲》结尾
晚年的杰克写信给妞妞
表达他对英子的爱与思念
回想几十年前那夜的吻别
导演的处理方式确实有“轻轻一个吻
思念到如今”的审美效果
20世纪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洛曾经提出了审美的“心理距离说”
让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获得延伸阐释
他认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应当保持心理或情感上的距离
一个适当的距离可以消除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实用功利态度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新鲜的审美体验
这个心理距离太近
就会由于过分写实
更多触达官能感受
叫做“差距”;这个距离太远
又会空洞虚假造作
成了“超距”
由此而言
奥古斯特在作品中为欣赏者提供的审美心理距离
更好地平衡了“差距”和“超距”
特别是有效解决了“差距”
相比之下
国产片及其观看
太多时候挣扎在“差距”和“超距”的两端
特别是沉浸在“差距”之中而自得其乐
奥古斯特进入中国市场
让我们看到欧洲艺术片导演鲜明的艺术个性
这是他给予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福利
奥古斯特被誉为丹麦的国宝级导演
他是2017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委会主席
2017年5月中丹双方签署了合作摄制电影的协议
《烽火芳菲》是该协议签署后第一部上映的中丹合作电影
所以奥古斯特的这次试水意义特别
但是
近些年中国电影国际合作中
更多产品还是在经验积累和试错当中
张艺谋的《长城》如此
《烽火芳菲》亦如此
本片属于外国导演拍给中国观众的中国故事(包含外国元素)
中国观众解读影片的本土文化背景远远大于影片的创作者
这样一个解救飞行员的故事
在弱化戏剧性和动作性之后
就更多依赖细节和节奏
显然增加了创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要求
怎样表现1942年一个浙江小镇女人的生活
才能更好地表达那段历史文化语境的想象?校门口
英子给女儿额头一个亲吻
这其实是西化的、现代化的母女互动方式
而英子和女儿对话中
谈到离开小镇去城市
去一个“重新开始的地方”
而且觉得南京大屠杀中牺牲的丈夫希望他们“过得快乐”
这些语言表达过于文艺和工整
缺乏在地的生活气息
反倒是镇上的小商贩偶尔露出的一两句本地方言
与江南水乡的环境非常融洽
另外
英子与杰克的互动、与村里其他人的互动
特别是与小学老师(抗日游击队员)的互动
仍然需要更多生动的细节
以丰富英子性格和情感的表现
尾声的逃跑戏
游击队与日军发生激烈交火
如果放弃从镜头和节奏上强化激战场面
该如何表现行动中的人物?特别是英子的牺牲
片中
英子的死来得突然
也很平淡
感染力不足
与此相反的是空战戏的处理
影片开始部分
空战戏与英子的出场戏交叉叙事
大致有17分钟
空战戏除了交代杰克坠机的原因
大量视效呈现空战场面
比如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舰、战机起飞、轰炸东京等
但是视觉效果很难与大制作相比
而且这种处理方式与影片的整体审美态度也不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