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加拿大|
新西兰动作/冒险/剧情电影《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
于2017年上映
由马特·里夫斯导演
马克·鲍姆贝克 马特·里夫斯 编剧
影片讲述了凯撒率领的猿族
被迫与上校领导的人类军队展开生死之战
在影片中猿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创
由此激发了凯撒内心中黑暗的一面
心中燃起复仇的烈火
最终
凯撒与人类首领上校面对面进行了一场关乎猿族和人类命运的终极之战
可能有人会想起2011年“猩球崛起”第一部上映时的新奇
更有甚者
还可能会缅怀1968年“人猿星球”系列第一部的惊艳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料到
这个系列竟然会以如此乏味的形式终结了
老实说
《猩球崛起3:终结之战》并不是烂片
只是它太乏味
讲述了人类对猿族的抓捕和屠杀
也讲述了凯撒“孤胆英雄”式的复仇
但最终
人类走向了夕阳
而猿族度过了寒冬
终于匍匐到自己的应许之地
影片试图在每一个情节去煽情
去动用关于“友情”、“人道”和“亲情”的砝码
让观众的情感天平朝它倾斜
无奈的是
节奏过于缓慢成为了最大的弊病
在“猩球崛起”第一部中
但凯撒在人类家庭开始生活时
一段声画蒙太奇就足以调动观众的神经;而在第二部中
剑拔弩张的人猿双方
波谲云诡的猿族内部
都让这部电影有着不俗的观赏性;可到了第三部
有效的叙事被抛弃了
导演里夫斯可能觉得快节奏的情节安排
有损影片的悲壮感
将原本两分钟可以处理的情节扩展到五分钟以上
而观众也随着这种时间的拖沓而哈欠连天
但《终极之战》却并不是一味地在打太极
它也在凯撒和人类上校之间安排了一场足够分量的对话
让“生和死”、“独裁专断和病患灭绝”摆到了至高的台面上
伦理哲学出现了
而在电影的高潮部分
人类的互相残杀
和猿族的合力逃生构成的对比
也着实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这一点
倒是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电影的乏味
尤其是影片结尾
和1968年《人猿星球》世界观的合理对接
都让人唏嘘不已
但
也仅此而已了
甚至连片名“终极之战”也成为一种讽刺
猿族只是被害者
和战争没有丝毫关系
真正互掐的是人类
猿族虽然说不上是渔翁
但是至少是从旁获利了
加上“大地之母”的辅助
一场完全不需要猿族出力的“战争”就这么“终极”了
说着荒唐
看着尴尬
更为尴尬的还有各种散满的人物线
失声的小女孩便是其中的代表
除了在和黑猩猩组成“萝莉和野兽”的画面外
有她没她
对于整部电影没有丝毫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本片显得如此琐碎枯燥的缘故了
其实单说2011年重启的“猩球崛起”系列
相比1968年的正传部分
如果除去特效和服道化等技术层面
两者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虽然2011年的《猩球崛起》和2014年的《黎明之战》有着不俗的表现力和剧情张力
然而论及哲理性和科幻感
都远远不及“人猿星球”系列
为了能够使重启系列有全新的触感
电影舍弃了“时空穿越”
舍弃了“人猿观照”
而专注于“生化危机”式的“末日景观”
它可能是加强版的《行尸走肉》
但是在内蕴上已经偏离的很远了
虽然在新系列中
“反乌托邦”主题依然存在
然而凌厉的反思却不复重现
展现在观众面前的
是正邪对立
是猿族的无辜
是人类的残酷和可悲
而我们在1968年的《人猿星球》和1971年的《逃离猩球》中
对于“宗教”、“科学”、“人性”、“动物性”等命题的讨论
都化为高超的动作捕捉技术下的“家族情”和“生存感”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而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猿星球”系列和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猩球崛起”系列做对比来看
我们看到的或许并不是个案
声画技术在不断发展
我们当下的观众其实只是在过目缩减版的故事
真正消费的是技术
维塔公司的面部捕捉技术让安迪·瑟金斯这位“动作捕捉界的卓别林”闪耀在大银幕上
而那些曾经引人思考的科幻电影
却成为一件件急需包装的IP
批发到各级影院市场
尽管观众可能昏昏欲睡
但至少
他们还会为特效鼓掌
而那
正在全球无数的电影院中发生
本文首发“片刻instant”约稿或转载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