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历史/战争电影《我的战争》
于2016年上映
由彭顺导演
刘恒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一群伟大且平凡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
在恶劣的环境中英勇无畏的战斗的故事
彭顺和斯皮尔伯格之间相差了100个冯小刚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
《我的战争》的战争画面感着实是近年来除了《集结号》之外
华语电影里拍得最好之一
彭顺不仅用上了现在已经风靡全球的手持摄影
还相当创新的用上了GoPro用来多次展示第一视角
从这点上来看
确实会猛得给人一种眼睛一亮的感觉
然而遗憾的是
全片也仅此而已了
并且
这种刻意的炫技更让我觉得
《我的战争》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
而不是拍给战争影片爱好者看的
至于致敬先烈什么的
这如同上映前那个恶心死人的宣传片一样
仅仅是这部电影的附加品之一
剥开这部电影的试听元素
而去再稍微深入剖析一下
我不得不悲哀的发现
尽管在“硬”的层面上去了
但“软”的层面甚至不如八一厂的那些老电影
当年《集结号》曾经让我振奋了好久
觉得中国终于可以拍出看起来有血有肉的战争电影了
然而这部《我的战争》似乎在告诉观众
《集结号》的那场雪地之战只是中国战争影片中的异类
《我的战争》全片几乎都在打
这就是我说的
为什么这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影片最后超过40分钟的重头戏537高低之战
前面一共出现了三场战争戏
其中前两场遭遇战
随便抽出一段给一个导演
都能拍成一部完整的长片
我似乎听到了彭顺导演在说:“你们不是爱看打战吗?好
那我就打给你看
”因此
在全球导演都在竭尽全力地强化战争影片中人的元素
《我的战争》则用婆婆妈妈的儿女情长将几个几乎毫无关联的战争桥段给强行连接了起来
黄志忠和杨祐宁所承载的父子戏份
成了影片里乏味的情感元素中最让人觉得正常的一部分
什么?你说影片里还有战友情?不好意思
一部这样的战争电影本来要重点描述的战友情在这电影所占的比重
还不及刘烨写给王珞丹的一封情书所花的时间来得长
当然
如果你认为最后杨祐宁背着重伤的刘烨在美军的诸多枪口的包围之下
让刘烨用一把手枪一枪干掉一美军这样的抗美神话也算是战友情的话
那就当我刚刚什么都没说
说到这
就不得不插一句:敌军果然又在我们的主旋律电影里表现得像个傻逼似得了
因此
我这样一个当年看《集结号》最后哭得像个傻逼
随便一部体育励志片都会让我泪流满面的泪腺发达患者
《我的战争》全片2个钟头看下来
竟然没有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桥段或镜头
除了刘烨、杨祐宁以及黄志忠等少数几个演员有较为重墨的刻画之外
整整一个九连就再也很难让人想起更多的面孔了
我们所能记住的
就是拿一张张我们都不知道是谁的黑色面孔在冲锋中倒下
然后就没了
《我的战争》在对“人”的处理上
采用的仍然是中国老战争影片的方法
让士兵成为了一个整体和数字
这种在我看来近乎冰冷的做法让荧幕上绝大多数的士兵变成了一个集体符号——冲锋挨枪子的
哪怕导演让荧幕上死了很多人
但给我的震撼却丝毫不如当年《集结号》雪地狙击戏中任何一个倒在枪口下的士兵
并且
影片对群体的符号化不仅仅用于这一干群演身上
就连一票主演
也或多或少贴上了符号的标签
以至于看到最后
我脑海里浮现的居然是这几个字: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
这几个字也差点成为了本文的标题
哦
当然
这其中最有血有肉的
居然还是黄志忠这个配角
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人称视角
慢动作甚至倒放等种种技巧
则显得为炫技而炫技
丝毫不考虑电影是否真的需要
除了让画面和其他战争电影有所不同之外
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丝毫丝毫丝毫的作用
到了影片快结束时
刘烨和杨祐宁在添弹那段本来可以让稍微催泪一点的对话
因为GoPro视角的强行介入
让好不容易酝酿起的战友情瞬间被那两杆硕大且角度对称的枪给冲得快淡然无存了
影片的片名叫做《我的战争》
但显然
“我”这个字
几乎没有在影片里有着过多的体现
我眼中的《我的战争》
只有“战争”
而且还只是一次导演炫技的战争
这是一部有着新衣却包裹着老调的影片
强行炫技
强行凑戏
强行感动……这几点随便一点都可以毁掉一部本该更多承载反战思维的电影
但遗憾的是
《我的战争》几乎全占了
最后多说一句
虽然本文的标题不叫做“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
但我还是真心觉得
文工团作为中国军队里的一个特殊军种
既然也在战场上付出了牺牲
那就踏踏实实以她们为主角拍个电影吧
没准还能拍出个中国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