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
法国|
德国剧情电影《冬眠》
于2014年上映
由努里·比格·锡兰导演
EbruYapici 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
影片讲述了《冬眠》讲述了退休演员艾登的生活
他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经营着一家小旅馆
和年轻妻子尼哈尔生活在一起
但他们的感情已经不复当初
他的妹妹则沉浸在离婚不久的痛苦之中
随着冬天的到来
白雪覆盖大地
旅店成为他们的庇护所
同时也成了一座舞台
上演出各种悲欢离合……
导演锡兰为《冬眠》拍摄了200小时左右的素材
最初剪辑的版本4个多小时
经过一定的“精简”
最终形成了现在的3小时版本
从导演在时长上所下的功夫不难看出
他很珍视这部作品
甚至发自内心地疼爱
以致于在做一些剪辑选择时
有些难以取舍
这其实反映出了导演的一种诚意
一种对完美的追求
令人尊敬
和大多数观者看到的那样
《冬眠》的场景相对较少
甚至显得集中而单调:要么近乎苍凉的山石堆砌的外景
要么近乎闭塞却精致的内景
似乎总是在那个光线略为阴暗的房间内进行着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的对话
总是在一阵唠叨之后就切到外景
主人公头发凌乱地或站或坐或走在山石之间
影片后半段才逐渐展开
镜头总算找到了一些较为宏大的场景
白雪皑皑的大地
给了一个大口喘气的机会
比场景更显单调甚至乏味的是
人物角色的各种对白
一旦聊起来
如同潺潺溪水一般不紧不慢地流淌
叙事节奏仿佛掉落在溪流中的一片树叶
随着溪水不急不慢地缓缓向前
耐心不够的朋友大概对这样的电影容忍度不高
甚至不乏看一会儿就关掉
并在和人聊起时将这部电影归类到“烂片”的人
那么
《冬眠》是一部时间过长、情节单调、叙事乏味的令人昏昏入睡的“冬眠”电影吗? 显然不是
《冬眠》看似冗长乏味
实则意味深长
它并非一条无所事事兀自流淌的溪流
而是一口清泉暗涌甘甜怡人的老井
导演锡兰拥有一颗追求电影艺术的初心
并且
在一定程度上
他所追逐的是电影最本真的那一面
倘若你有耐心去看
便会发现
我们起初所认为的那些单调的场景、乏味的对白、缓慢的节奏
其实都是那么美、那么深、那么值得回味
比如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相对集中而单调的场景
那些错乱无秩的山石间
主人公坐在其间
迎着熹微的晨光任风吹乱头发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做作镜头
而是一种接近沧桑与荒凉的孤寂
即便是近乎闭塞的房间
展现在画面里的
不仅有值得细品的精致布局
还传递出了一种温馨
而后半段几个雪地场景所展现出来的画面
则直接显露了导演锡兰的审美以及对美的把控
我们如同饮到一口井水一般猛然发现
整部电影的画面都是精致的
优美的
而这
正是艺术的体现所在
而那些近乎话唠的对白以及舒缓的节奏
则正是本片表达的重点所在:几乎所有的对白都传递着某种哲思
每一刻节奏推进
都蕴藏着思考
倘若我们还对哲学抱有一种信任与敬畏
那在看《冬眠》的时候
会对整部电影所蕴含的内涵生出一种敬意
与其说主人公Aydin是在无休无止近乎野蛮强硬地输出自己的一套哲学
不如说他是在通过表达来缓解内心的孤寂
通过交流来寻找自我
他将道德和良心常挂嘴边
尊崇的哲学传统而近似古板
他像一只不甘于冬眠的刺猬
四处探探
又异常敏感
是他强硬背后略显柔软的一面
而他的妻子Nihal则代表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
她独立、善良、追求自由
对自己的丈夫持有一种反抗力
不甘于被丈夫的那一套价值理念所禁锢
他们的对话
就像两个有思想的人的讨论
不仅仅是话语上的交流
还有思想上的碰撞
这些思想的交流碰撞
以及影片人物的行为
所折射出来的哲思理念
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
以我所观看后的理解
大概就是这个字:我
人类追问自我的历史悠久绵长
诞生的哲学体系也有很多
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有涉及“我是谁”的命题
由于在哲学领域的储备过少
不好多谈
仅从电影本身而言
可以看到导演所要表达的哲思以及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哲思
都集中在“我”之上
主人公Aydin通过对旅馆的经营、对自然的观察、对事务的反思、与村民的交道、与妻子的讨论、与朋友的交谈、写作、思考等等一系列基于生活的体验
都是在追寻自“我”
并在一次并不成功的“离开”之后
终于回归内心
找到了一个“新我”
而其妻子Nihal在对抗与妥协间
其实也是对“我”的一种认知
在坚持善意、追求自由中
她在一些展现在眼前的现实中逐渐认清“自我”
明白了人与人心之间存在的善意与尊严其实并非单向输出
实现自己内心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影片最后
主人公Aydin的独白道出了其对“我”的崭新认知
仿佛冬日过后迎来的春天
一切都开始展现一种新的模样
PS:需要说明的是
这部电影需要一定的耐心
一旦你沉浸其中
便会在某个程度上
看见自己
并明白一些所谓的自我
我感觉我一时半会儿无法清楚的、准确的道出这部电影的价值
甚至连写下这些文字都有些“隔靴搔痒”的惭愧感
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一看这部2014年第6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的电影
然后
将你们的理解分享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