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青年马克思》解说文案_干掉正义联盟的,必须是而且只能是马克思!

时间:2024-01-21 17:57:41 上传:时光,莫不静好 字数:4619 字

法国|

德国|

比利时传记电影《青年马克思》

于2018年上映

由拉乌尔·佩克导演

帕斯卡·波尼茨 拉乌尔·佩克 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26岁的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相知

后前往英国改组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

并创造出《共产党宣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有血有肉地展现了两人青年时期致力于彻底改变当时世界的理想和热情

青年的鲁迅是一位医学生

原想悬壶济世拯救更多像自己父亲那种轻易病死的人

结果

他目睹了日俄战争中被处死的中国间谍们的现状

原本是日俄两国在打仗

战争地却在中国

战争破坏的直接受害者也是中国

但是身在其中的中国人却不自知

反倒是像沉默的鸭子一样

麻木不仁地去围观被处死的中国人

这种现状深深刺激了青年鲁迅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终于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

 青年孙中山

也是一名医学生

甚至已开始从医

还成为了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

救治了不少病患

据说有一次他去一位提督的家中去治病

路上看到一群衣衫褴褛者身披枷锁

即将被处决

孙中山问同行的官员

这些人都犯了什么罪

是否经过了审判

结果该官员很不屑地说

这些人哪里用得着审判

再多杀几个也不多

于是

孙中山很受了一些刺激

如同鲁迅一样

他们都是因为看到被处决的人而受到反向的打动

毕竟

他是医生

却眼睁睁看着这些人去死而无法救助

就此

他打定心理

要想救人必先要救国

于是

孙中山弃艺从政

终于成为了共和国之父

 青年希特勒

是一位痴迷于文学与艺术的屌丝少年

小时最大的梦想是长大后做个画家或是建筑设计师

为此

两次应考

两次都没被艺术学院录取

他在中学时期的课业成绩

只有绘画一门是“优”

后来他立志研究“博大精深的德国艺术”

19岁时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

因为考试成绩差而未被录取

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认为艺术学院没有录取他“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损失”

后来他又去考建筑学校

因为他中学没有毕业

不符合该校招生条件

也没有能被建筑师学校录取

尽管如此

希特勒仍留在维也纳直到1913年

他没有职业或就职目标

在用完他继承的遗产和起初领到的孤儿补助金之后

就依靠当临时工和画风景明信片糊口

后来

实在混不下去时

又逢一战爆发

为了活命

他弃艺从军

结果

在战争中他的思想完全得到改变

从此走上了政治的不归路

从此

世界上多了一位混世魔王

  青年格瓦拉

也是一名医学生

1923年时他尚未拿到医学文凭

就驾驶着一辆摩托车上路了

原本

他想要的只是一次用时8个月的环南美旅行

他以为这将会是一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旅行

不过

从摩托车坏在半路到被货船运走而不觉

从恋爱、喝酒、打架到救火做消防员

这段旅程最开始也许还只是新奇的冒险

但慢慢却让他体味到他所在的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政治问题

旅行的基调也就完全改变了

所见与所感使他开始质疑所谓的被经济定义的“进步”究竟有何价值

正是这一路

改变了格瓦拉

于是

一位传奇的革命者就此诞生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就不继续列举了

有关鲁迅与孙中山的故事

我们的课本上已经讲过

也不说了

而切·格瓦拉的青年故事

则来源于影片《摩托日记》

很不错

值得好好看看

现在

面对《青年马克思》

是否也同样值得看一看呢?  很抱歉

《青年马克思》让人失望了

它讲的并不是上述有关思想起源的故事

而是一个见证奇迹的过程

这个奇迹

就是《共产主义宣言》是如何出炉的

时间是1843年到1848年间

从马克思如何被德国驱赶出国

到如何认识恩格斯

再到两人如何改造“正义者联盟”为“共产主义者联盟”

直至如何写出了《共产主义宣言》

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种种

至于

马克思如何从一个普通青年摇身一变成为一名革命导师的

对不起

这里并没有展现

  这也是《青年马克思》最让人失望之处

太所做的工作仅仅是祛魅

把伟大导师还原为了一位普通人

但现在的观众

其实想看的是更多

想要看到马克思是如何变身

而不仅仅是看他如何炼钢

 《青年马克思》是一部2016年的影片

当时曾经入围了“柏林电影节”

最终却一无所获

没能给人留下过深的印象

即便是上映

在欧洲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却在两年后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时候

在中国上映了

一部并不太好看的电影

仆街是必然的

毕竟大众会用脚投票

只会选择那些起码看起来好看的电影去看

政治毕竟抵不过经济

市场才是最大的祛魅场所

无论国家多么隆重地庆祝马克思的诞生

无论推介这部电影的人物有多大的头衔

观众们都不会必然地买票

这一点

其实是值得庆幸的

  回到马克思的身上

真正的青年马克思

如何从一位哲学系的学生变身为一名革命导师

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

而且

如同鲁迅、孙中山、希特勒以及切·格瓦拉

他也受到过一些刺激

 《青年马克思》的故事开始于1843年

其实真正的故事还要再往前推两年

那是1841年的4月中旬开始

那时候

23岁的马克思刚刚从柏林大学毕业

当他回到了位于德国特里尔的家中

他的母亲看到本来学习法律的马克思

最终拿到的学位却是哲学学位时

倍感失望

她原本希望马克思凭借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

要么成为一名资深律师赚取多多的钱

要么进入仕途有一个良好的前程

就此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看来古今中外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马克思的妈妈对哲学这样一个对改善生计没有直接帮助的学位

变得忧心忡忡

离奇的是

妈妈的直觉总是对的

马克思果然很难在家乡谋得一个好差事

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生生给了马克思一个大大的打击

此时已经结婚的他

不仅他的妈妈对他很失望

即便是原本是开明绅士的岳父大人

对他的迟迟无法找到工作的现状

也感到失望

 夹在母亲与岳父之间的马克思

感受到了压力

也感到了不耐烦

与两个家庭的关系都闹的比较僵

于是

他选择了出走

经历了3个月的冲突之后

1841年的7月份

马克思到了他第一次就学的波恩

找到了在波恩大学任职的好友布鲁诺·鲍威尔

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在波恩大学某得一份哲学讲师的教职

结果

当地政府对他们这些黑格尔哲学派别的人很不感冒

最终马克思只得在鲍威尔的资助下筹办了一份名为《德意志年鉴》的刊物来勉强糊口

  1842年3月

马克思开始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公开机关密切联系

并连续在《莱茵报》上刊载了他的10篇论文

文章的影响力也开始显出马克思在《莱茵报》的位置

毕竟

对黑格尔哲学的造诣

马克思的研究与开拓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马克思也因为这些文章

职位变成了《莱茵报》的主编

 到了1843年

即《青年马克思》一片开始的时间

马克思身为《莱茵报》主编的职位也干不下去了

因为他激进的思想

普鲁士政府查封了这家报纸

并将失业了的马克思驱除出国

赶到了巴黎

在那里

马克思又遇到了自己的朋友卢格

并在他的支持下

创办了《德法年鉴》

结果又因言获罪

再次被驱赶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就这么着

明明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明明品学兼优

拥有一肚子才华

却无法光宗耀祖

还连自己的老婆都养活不起了

这对马克思的刺激很大

也促使他的思想越来越倾向于极端

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青年马克思》中

对马克思生活上的窘态有很细致的刻画

详细地展现出了青年马克思的潦倒

那时的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主要依靠稿费养活全家

不过一方面写稿收入有限

另一方面马克思也面临着同样困扰着后世作家的问题——拖欠稿费

在布鲁塞尔的时候

马克思为了养活一家人

甚至向当地劳动部门表示

自己愿意从事任何工作

只要能够赚钱

电影这样表现

是为了祛魅

是为了表现马克思身为普通人的一面

但展现的实现毕竟是真实的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

马克思思想的转变

其实就是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发生的

要是他一毕业

就成为了名声显赫的家伙

估计也就没有后来的马克思了

就像希特勒如果顺利考上了艺校

怕后来的历史也要发生改变了

  《青年马克思》后来展现的故事

就很一般了

它采取了双重线索推进的形式

尽管片名叫《青年马克思》

它讲述的故事却不只是马克思一个人

而是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共产主义另一位导师恩格斯

影片干脆以双主角的形式来推动整个影片的演进

一会讲讲马克思

一会讲讲恩格斯

 相比于马克思睿智的哲学大脑

恩格斯则更擅长实践

擅长调查研究

当1844年

恩格斯从英国抵达巴黎

马恩两人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碰面

尽管第一次见面时

两个人相互讥讽

毕竟他们一位来自底层一位来自资本家家庭

但他们还是迅速被对方的思想所吸引

并一拍即合

开始了数十年的亲密合作

 那次见面之前

他们相互看过对方的作品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评》非常欣赏

法哲学批判》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并据此认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而马克思则阅读过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认为这是第一流的作品

两人之间迅速惺惺相惜

 不过与马克思的穷困不同

恩格斯出身企业主家庭

生活优渥

他的父亲在英国曼彻斯特拥有纺织工厂

但恩格斯并没有兴趣打理家族企业

反而更愿意深入到工人阶级的生活

思考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甚至

他还娶了一位普通女工成为自己的妻子

然而恩格斯的父亲非常不喜欢儿子整天跟英国工人待在一起

而且还反对恩格斯与马克思交朋友

马克思关于哲学和资本主义的观点更是令恩格斯的父亲十分反感

  恩格斯有钱

能够不断资助马克思

还能在实践方面帮助到马克思

恩格斯则需要马克思的才智来进一步打磨自己的实践

这就为两人之间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没那么对等

但也做到了各取所需

 马克思的思想并非一直坚定

一度他也曾经出现过动摇

经历过痛苦的迷茫期

也想过要放弃领导革命

生活的困窘和每日无休止的演讲、写书和宣传也曾经令马克思感到疲惫和厌倦

但是正是恩格斯不断的鼓励

才坚定了马克思的信心

  好在

马克思意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长处

他觉得

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家

一生都在致力于解释这个世界

但是他想要做的

却是去改变这个世界

用自己的大脑与思想

去动员更多的人

去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马恩的合作

使他们去寻找更大的力量来改革这个世界

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左翼人士包括蒲鲁东、巴枯宁、魏特琳等人

具有影响力的左翼力量是“正义者联盟”

这个“正义者联盟”最早是1836年由一批德国流亡者组建的秘密组织

后来逐渐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左翼人士及左翼力量的加入

联合搞一些活动

但是

这个组织的软肋在于

它只有影响力

却没有组织思想

于是马恩主张提出来要加入这个组织

并为组织提炼一个纲领性文件

 后来的事

我们都知道了

1848年的2月份

由马克思执笔的《共产主义宣言》正式出炉了

恩格斯也在当时的“正义者同盟大会”上发表声明

将这个组织改编成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

 影片就此结束

它讲述的是马克思从《莱茵报》主编职位上退出

被流亡国外

如何遇到恩格斯

然后两人合作一起搞事情的过程

如同流水账一般

并没有形成构成电影冲突的剧烈的转折与递进

而是慢腾腾地推进

波澜不惊

因此电影并不好看

  实际上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

思想并不是一直不变的

从1850年以后

马克思的思想就发生了变化

至晚年后他已经明确对革命表示了反对

否定了年轻时期的自己

但是

后世对此的了解并不多

大家记住的

基本上还是青年时期的他

还有

马克思去世的较早

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

对马克思留下的文章进行了筛选与修订

只选择了他需要的内容

这也使得马克思的晚年思想没能充分散发的主要原因

因为与电影关秀不大

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的来说

不推荐这个片

这是一个西方左派文人拍摄的一部夹生的影片

导演是黑人拉乌尔·佩克

他此前比较出名的影片是由塞缪尔·杰克逊担纲主演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

这也是一部带有明显平权政治思维的影片

主演马克思的演员是奧古斯特·迪赫

一个很陌生的名字

尽管他在《无耻的混蛋》《伯纳德行动》《特工绍特》《间谍同盟》等片都有露出

但留给人的印象都不太深刻

至于它这次主演的马克思

其实同样让人印象不够深刻

这也是本片不够吸引人的地方

人物塑造的不给力

还演个鸡巴啊

影片还特别突出了马克思与妻子珍妮之间的爱情

实际上马克思可不是守身如玉的家伙

而是拿着恩格斯资助给他的钱到处乱搞

这一点

实在太影响伟大导师的形象

电影一点都没有涉及

只是一味歌颂马克思与珍妮之间的关系

为尊者讳

这里也不展开了

  总之就是

除非对马克思这个人在年轻是到底经历了什么比较感兴趣

就可以看一看

否则

就艺术价值上

就还是算了吧

时光,莫不静好

文章

5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