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锡尔斯玛利亚》解说文案_流

时间:2024-01-22 15:57:34 上传:君子坦蛋蛋 字数:7437 字

法国|

德国|

瑞士剧情电影《锡尔斯玛利亚》

于2014年上映

由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导演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编剧

影片讲述了上了年纪的演员玛利亚

年轻时曾饰演“西格德”一角

西格德是一个充满野心

具有致命魅力的女孩

吸引了一个名为海琳娜的成熟女人并导致她最终自杀

这个角色让年轻的玛利亚获得了成功

跻身名流

多年之后

年过40的玛利亚对自己的年龄格外敏感

此时

玛利亚将再次出演成名作

不过角色由迷人的西格德变为自杀而死的海琳娜

而好莱坞问题少女艾利斯将接手西格德的角色

玛利亚对艾利斯由开始的不屑一顾逐渐转为依赖

如同海琳娜对西格德的迷恋

然而这份危险的痴迷却伤害了玛利亚与她唯一的朋友

私人助理薇伦汀的亲密关系

文_发不沾霓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也就是这部[锡尔斯玛利亚]的导演

将影片简单归结为“一个女演员直面各式各样的现实难题”

对影片而言

这显然太“简”了

但他还补充说

这部电影的诞生

和朱丽叶·比诺什脱不了干系

因为电影最初的灵感是比诺什提供的

其实不仅仅是灵感

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部电影就像是比诺什的倒影

比诺什这个“人”

无疑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绝佳“背景”

你看

这电影像不像一篇关于比诺什的感怀叙事诗呢?【假面】《马洛亚之蛇》的首演之夜

一名年轻导演进到玛利亚的专用化妆间

“谢谢你今晚见我

我很感激”

她对着镜子整理她的衬衫衣领

似乎对这类寒暄已经麻木

因而有点心不在焉

又或许

是刚才的“挫败”

让她意志消沉

就在几分钟前

排演结束后

那个名叫乔-安·莫里斯的年轻的当红超级明星

刚用一种近乎无情的

“向前看”的方式

无视掉了她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最后的一丝尊严

年轻导演开口了

“明天一早我们就要去乌克兰看景

主要是在摄影棚内拍摄”

这位导演

写了一个很被看好的剧本

而玛利亚

不久之前刚在锡尔斯玛利亚经历过“一次别离”的玛利亚

也愿意尝试一下这个对她而言较为“摩登”的角色

尤其是

年轻导演的目光中噙着坚定和敬仰

“我是以你为原型创作这个角色的”

什么角色?一个超然于时间之外的角色

玛利亚曾是一个知名的女演员

等一下

这里用“知名”恐怕还是太保守了

应该这么说:她曾是一名现象级的演员

而时过境迁

作为凡人的她

也不可避免地要和时间肉搏

和舞台上的聚光灯对抗了(因为它们也已经开始习惯了对她的视若无睹)

在电影中

她对意欲重拍《玛洛亚之蛇》的导演说道

“时间匆匆流过

而她没法接受这一切

我觉得我也一样”

她所说的“她”

是《玛洛亚之蛇》里的两位女人公之一Helena

二十年前

正是这个剧本让她一夜成名

但她当时出演的是剧本里的另一个女主角——年轻的Sigrid

二十年后

人们需要她去诠释的

是Helena

“角色”本身也恰好是饰演“她”的比诺什所需要握住的

流动的云

【不朽】法兰西盛产女神

而且是特别“牛”的女神

比如伊莎贝尔·阿佳妮

比如朱莉·德尔佩

比诺什也不遑多让

2000年

比诺什为[浓情巧克力]去纽约做宣传

当时克林顿觉得华盛顿离纽约挺近的

于是就“友好并热情”地邀请比诺什去白宫共进晚餐

但她没有答应

原因是她不愿放弃在百老汇的演出

最后

还是克林顿倒贴上去

从华盛顿赶往纽约

才没让这顿饭打水漂

不过

牛归牛

法兰西的女神们似乎从来都不擅长

或者说是不屑与时间较劲

当年[蓝]、[白]、[红]的三位女主角

年龄最大的比诺什反倒是变化最小的一位

伊莲娜·雅各布把最好的自己永远地留在了[两生花]里

而德尔佩则在[爱在午夜降临前]里“亲腰”毁掉了许多人的幻想

至于贝阿、阿佳妮、德纳芙、碧姬·芭铎们……恩

所以

年逾五十的比诺什仍然能在大银幕上嬉笑怒骂、爆粗裸泳

和几十年前没啥两样地爽朗

不得不觉得是一桩幸事

当然

例外也是有的

比如苏菲·玛索

什么?于佩尔?让娜·莫罗?好吧

扯得有点远了

那么比诺什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为一个“明星”的呢?她自己是这么讲的

“那是在1985年的戛纳电影节上

我和西蒙妮·西涅莱握了次手

那一刻

我知道我已经成名了”

四个月后

西涅莱与世长辞

法国影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女演员

一位和平主义者

在西涅莱的葬礼当天

半座巴黎城为之恸哭

而伴随着她的消逝

比诺什

这位明日之星正在悄然崛起

这也使得此前在戛纳电影节上的那次握手意义非凡

 伴随着一段同莱奥·卡拉克斯的罗曼史

比诺什走完了她的八十年代末

在那部拍摄周期长到令人发指的[新桥恋人]问世前

比诺什还因为[布拉格之恋]的关系

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尤其是美国)打响了知名度

于是

九十年代初

两眼能放出绿色光芒的斯皮尔伯格接连向比诺什抛出橄榄枝

其中除了后来的票房核弹[侏罗纪公园]外

还有[辛德勒的名单]

不过

彼时的比诺什并不愿贸然进军好莱坞

她选择了基耶斯洛夫斯基

选择了[蓝]

关于这事儿得从两个角度看

首先

当年比诺什曾因为拍[新桥恋人]而放弃了出演[两生花]的机会

于情

她不太会两次拒绝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盛情邀请

其次

她并不愚蠢

于理

这也是一次赢面很大的赌注

要知道不久前的1991年

基氏刚凭[两生花]在44届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而那位年仅25岁的伊莲娜·雅各布

也在基氏的镜头下带着神圣、灵澈的光

在戛纳顺利封后

因此

比诺什完全有理由舍远求近

也完全有理由在商业和艺术之间选择后者

毕竟

若她身处好莱坞的“囹圄”

她只能是增加异域感和猎奇度的“展品”

而[蓝]所需要的

是她灵魂的高度参与

1993年

她不负众望

凭借[蓝]斩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以及凯撒奖

但是

若只是在欧罗巴兀自闪耀

也就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比诺什

但她却始终和好莱坞保持着距离

我们都知道

欧洲女演员想要红遍全球

和好莱坞连线是一条极速快车道

古往今来

一向如此

这不

去年的[碟中谍5]

又让瑞典的丽贝卡·弗格森火遍了全球

虽说早前的[布拉格之恋]

已经让比诺什在国际上挣了点名声

但那部戏里更出彩的人是莉娜·奥琳

事实上

比诺什也承认自己当时没能用出全力

她在拍[布拉格之恋]时

英语还不过关

经常需要法语翻译才能理解角色

直到了九十年代中期

比诺什已经“绽放”

[蓝]、[屋顶上的轻骑兵]、[英国病人]……期间

[英国病人]更助她站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

那一年

她击败了呼声相当高的劳伦·白考尔

此后

她的版图也顺势扩展到了美洲大陆

而这等统治级的表现

一直延续到新千年

在[浓情巧克力]里

比诺什几乎是一人撑起了整部电影

当然

“男主角”约翰尼·德普并不吃重的戏份是一种间接的成全

但这一时期的比诺什也不免遭受着一些攻讦

比如《视与听》杂志就质疑“那些导演只会拍比诺什的脸

却拍不出她的才华”

这对于演技派的比诺什而言

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但话又说回来

比诺什还真的一直都是大导们的缪斯

出道时就被戈达尔、安德烈·泰西内选中

之后又同卡拉克斯、基耶斯洛夫斯基、路易·马勒、菲利普·考夫曼、迈克·菲吉斯有过合作

再然后又是安东尼·明格拉、莱塞·霍尔斯道姆、阿贝尔·费拉拉、迈克尔·哈内克、侯孝贤、阿巴斯、柯南伯格、香特尔·阿克曼、阿萨亚斯……活脱脱一个“亚欧美通吃

老中青全收”

【阿萨亚斯】以一名作者导演的来看

阿萨亚斯在保持自我风格的同时

还能保证一定的观赏性

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这与其过硬的剧本不无关系

阿萨亚斯不似新浪潮的前辈那样随性叛逆

也不同于吕克·贝松、卡拉克斯这些同辈的法国导演注重在影像上玩花话

他始终在经营故事

能打动普通人的故事

但这并不代表他是个八面玲珑的导演

他为张曼玉拍的那部短片便可知一二

他自称受到居伊·德波和布列松的影响

但同时

他又极其推崇迈克尔·曼

这位不那么锋芒毕露又不失作者性的当代美国导演

阿萨亚斯是温和的

他与卡拉克斯那种近乎狂妄的“酷”完全不同

在他的作品中

从来不乏暖流

比如在[清洁]里

当张曼玉饰演的

曾经的音乐主持人艾米丽

遭遇一连串的挫败

在人生的谷底徘徊时

收获了一段来自陌生者的慰藉:“我是为了你才看那些节目的

我依然是你的铁杆粉丝”

阿萨亚斯借这位“铁杆粉丝”之口

给了张曼玉

也给了观众一个[寻找小糖人]式的感动

作为一个有《电影手册》背景的导演

阿萨亚斯从来不拒绝展示自己的迷影情结

阿萨亚斯在他的[迷离劫]里致敬了 Louis Feuillade的那部[吸血鬼]以及港片

其实

他请张曼玉来演[迷离劫]这件事本身就是对香港电影的致敬

他在[迷离劫]中更是借片中一名记者之口

表达了自己对成龙、吴宇森等香港电影人的看法

[锡尔斯玛利亚]里也有这些:1924年的[玛洛亚之云]

片中出现的[禁忌星球]重拍计划

当然

还有[X战警]

此外

阿萨亚斯还是最早关注亚洲电影新浪潮的欧洲影评人

他后来也拍了一部侯孝贤的纪录片

[锡尔斯玛利亚]是一场戏中戏

但戏中戏并非阿萨亚斯首次尝试

[迷离劫]也是一场戏中戏

只是两者的侧重点却完全不同

[迷离劫]的“矛头”指向法国电影工业

是荒诞而讽刺的

而[锡尔斯玛利亚]

则聚焦一名日薄西山的演员

是诗意化的现实

通过结尾年轻导演的一番“告白”

又及时地让情感没有往“夕阳无限好”的伤感幽谷中驶去

而是实现了精神的超脱

不知结尾的这个桥段是否源自真实生活

尤其是考虑到比诺什和[哥斯拉]的渊源

毕竟

结尾这个导演和爱德华斯这位小成本电影出身的导演

还真有几分相似

除了这些

[锡尔斯玛利亚]依旧围绕着挣扎在时代里的个体做文章

就像是[迷离劫]中让-皮埃尔·雷奥演的那个老导演

或是[夏日时光]中死去的母亲(那桩房子)

【KS】“她知道自己正走向堕落

而那又恰好是她内心的渴望

这简直太有冲击力了”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很壮实

但她说话的节奏和那股子酷到没朋友的颓废气质依旧是其遮不住的个人标签

当她在讲述乔-安时

就好像在讲述她自己

这或许是她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时还能那么诚恳淡定的原因

电影最妙的一段

是当斯图尔特和比诺什大谈乔-安饰演角色的复杂和迷人之处

无论是斯图尔特一本正经而又诚恳淡定的胡说八道

还是比诺什边听边放肆的大笑喷啤酒

都是无与伦比的演出

用一句很老套的话来说

就是这两位的表演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种独特的喜剧效果

看着很生活化

很舒服

斯图尔特最终靠着这部电影

拿到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配

她为瓦伦丁这个角色也是花了不少心思

瓦伦丁身上的三处纹身都是出自她的创意:毕加索《格尔尼卡》里的一只眼睛

David Foster Wallace演讲里的三条鱼以及一枚“梯脚下的微笑”

但她与这部戏也算历经波折

最初

斯图尔特受邀出演瓦伦丁一角

结果由于经纪人的失误

该角色被派给了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而斯图尔特则被指定演乔-安

但她没有答应

后来米娅退出

斯图尔特才再度跟进

顺带一提

华希科沃斯卡没演上[锡尔斯玛利亚]

却跑去大卫·科南伯格的[星图]里饰演了那个“神经质”姐姐

那也是部聚焦“演员生活”的影片

印象最深的是该片的正反打

用了大概有几万次吧

能把观众给打蒙圈

【朱丽叶·比诺什】昆汀在看过[哥斯拉]之后对比诺什说

自己在看到后者死去的那个场景时哭了出来

那是他“头一回在看3D电影的时候流泪”

然后补了一句

“我必须把3D眼镜拿下来抹干我的泪水”

至于比诺什为什么接拍了[哥斯拉]

据她所言

能让[锡尔斯玛利亚]里的角色在说出关于大制作的那些台词时

显得更加可信

但我们实在是无法说服自己相信如此浪漫化的说辞

所以她的另一段解释就“靠谱”多了:一个原因

是她的儿子是原系列的死忠粉

另一个原因

是因为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给她写的信让她无法拒绝

在信里

这位只拍过一部小成本[怪兽]的导演将比诺什称作“The Queen of Acting”

就这样

比诺什出现在了一部“超级大片”里

这和她的履历是如此格格不入

我想很多人在影院看到她的时候都会一惊

比如说我

在[哥斯拉]里见到比诺什的脸的时候

那一刻

我忽然回想起当时在[八部半]的评论音轨里听见吴孟达的声音——那种比[八部半]本身还要超现实的感觉

但说到底

孩子仍然是比诺什为之妥协的最主要原因

就像斯科塞斯可以为了孩子拍出[雨果]

波兰斯基为了孩子接拍[雾都孤儿]一样

如果没有[鸟人]

那么[锡尔斯玛利亚]无疑是2014年中关于艺术自反主题最出挑的作品

观看[鸟人]的乐趣

大部分都来自片中的那些“inside joke”

因而对许多观众而言界面不是很友好

比如

一个对迈克尔·基顿和爱德华·诺顿没有了解的人

将毫无疑问地会丧失掉这部电影趣味性

这可不仅仅是几个笑话的程度

更不用说对电影工业现状的陌生

对百老汇现状的不解会遗失多少的观影快感和思考了

而[锡尔斯玛利亚]有所不同

抛开演员本身的一切附加属性去看这部影片

也能收获一个自成一体、浑然天成的故事

所以

[锡尔斯玛利亚]显然要更“为观众考虑”

但荒谬的现实是

[锡尔斯玛利亚]的口碑还不及[鸟人]一半呢

玛利亚不屑那些超级英雄电影

因为她觉得

表演需要坦诚

“你不认同那些角色却要成为那些角色

这太过简单粗暴了”

而超级英雄

是她眼中“假得不能再假的东西”

对乔-安

她也是呲之以鼻

不屑一顾

阿萨亚斯选择用这个时代的工具(谷歌搜索和网络视频)去呈现乔-安这个角色

她那些视频中

暴烈得就像一个不稳定化合物

而无论是她彪悍的砸车举动

还是在发布会上连导演克劳斯的全名都说不上来(台下起哄的记者用“克劳斯·金斯基”、“圣塔克劳斯”来让她尴尬)

这些都令她狂笑不止

是可以提升自身那股虚无优越感的饲料

现实中的比诺什

对于好莱坞

也是拒绝的

把那些被她推掉的片约堆叠起来

说有《悲惨世界》那么厚肯定是夸张了

但说能比肩《小王子》

恐怕并非说笑

遭受过比诺什或“无情”或“婉转”的各种拒绝的“受害者”中

最大牌的

还得算是斯皮尔伯格

想当初

他在[夺宝奇兵3]的筹划阶段就已经计划邀请比诺什加盟

可这事儿到底还是黄了

后来

那个“带着异域风情”的角色由艾莉森·杜迪饰演

随着杜迪淡出影坛

[夺宝奇兵3]里的纳粹如今成了她生涯最著名的角色

至于比诺什——我们已经知道

她集齐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佳表演奖

顺便

也在美国人的地盘上拿了一座奥斯卡

不管人们嘴巴上如何瞧不起奥斯卡

但那毕竟是奥斯卡

“当我揣着奥斯卡回到法国时

人们像迎接皇室贵族或足球名宿那样迎接我!”

法国人民有没有这么热情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手握欧洲三大电影节加奥斯卡的最佳表演奖”这个事儿有多不容易

事实上

在全人类范围内

目前为止做到这件事的也就只有四个人——两男两女(其中三个是美国人)

换句话说

直到朱丽安·摩尔阿姨凭借[依然爱丽丝]拿到奥斯卡奖完成了这次壮举之前

朱丽叶·比诺什一直是历史上做到这件事的唯一女性

 有人说比诺什是伟大的法国女人

她说

“我不是

乔治·桑、杜拉斯、波伏瓦

她们才是‘伟大的法国女人’”

到底配不配得上“伟大的法国女人”这一称号

我们不去评断

但说她是“伟大的法国演员”

应该没多少人会反对(大概德帕迪约会不赞同这一点)

而这位“伟大的法国演员”

也有自己的偶像——吉娜·罗兰兹——美国著名独立电影导演约翰·卡索维茨的妻子

罗兰兹也是包括简·方达、凯特·布兰切特在内许许多多人的偶像

当年王家卫还在[重庆森林]里让林青霞顶着一头金发去模仿她在[女煞葛洛莉]里的造型

88届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刚颁发给她

从视频里看

老太太气色不错

还能演讲、说笑话

罗兰兹是舞台表演当之无愧的女皇

至于她在[首演之夜]里的表演

那也是传说级别的

尤其值得庆幸的是

胶片得以记录下她的风采

而没有让那些表演也和舞台剧的表演一样

随着幕落而散场

说起来

[锡尔斯玛利亚]和[首演之夜]也不是不无关系

后者是电影史上鼎鼎有名的戏中戏

关于女演员自我的精神碰撞

关于如何对抗时间的侵蚀

而她和卡索维茨在片尾时那次妙不而言的“握手”

足以荡起一阵爱的激流

[锡尔斯玛利亚]里

老导演写了一出戏

让玛利亚年少成名

现实中

[情陷夜巴黎]也曾让年轻的比诺什脱颖而出

而该片的剧本

恰是出自阿萨亚斯之手

后来

比诺什又和阿萨亚斯合作过[夏日时光]

对于比诺什在[锡尔斯玛利亚]和[夏日时光]里的表演

可以套用今年奥斯卡上

克里斯·洛克赞美保罗·吉亚马蒂演技的逻辑——[夏日时光]里她演的是一个信奉“生活永远在前方”的人

而[锡尔斯玛利亚]中

她演的是一个“思想滞留在过去”的人

但无论哪一部电影

她的表现都一样可圈可点

比诺什一直在尝试让现实里的自己介入电影

[新桥恋人]中的画是片中角色的作品

也是现实里比诺什的手稿

[情陷夜巴黎]中那个追梦逐爱和的少女

就像比诺什在演绎她自己的人生

比诺什的父亲是导演、演员、雕塑家

母亲是演员、导演、老师

除此以外

她的外公外婆也都是演员

毫不夸张地说

比诺什从降生开始

身体里就淌着艺术的血液

比诺什在很小的年纪就接受了表演课程

17岁时

她自导自演了《Exit the King》

随后在CNSAD学表演

但没多久

她就因为受不了学校的课程而申请退学

1980年代初

她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一个剧团

在法国、瑞士和比利时做巡演

但这种自由漂泊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

比诺什就找到了依靠

在戈达尔的[向玛丽致敬]里

比诺什完成了自己的银幕处女秀

那一次

她就像是和电影订下了某种誓约

[情陷夜巴黎]中

她饰演的妮娜说过一句话:“踏上奥斯德利兹站的时候

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初次被封存进赛璐珞里的比诺什

应该也感受到了一种快乐吧

【虚谷】瓦伦丁和玛利亚

非常近

又非常远

明明活在同一个时空里的人们

却好像活在不同的时代

信息时代至少制造了一个谎言:它号称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这个谎言可以成真

前提是你必须跟上“他们”的节奏

一刻不停地刷新

刷新

刷新

刷新再刷新

而选择停歇

就是选择自动离队

这种过去与当下的撞击

就成了电影中瓦伦丁所吐槽的“天啊

我们活得是同一个世界吗?”当然是同一个世界

只是过去的之于当下

没有时间

而当下的之于过去

只剩厌倦

所以

当老导演的讣告出现在网络上

其中少得可怜的几条留言是这样的:“他这20年来没拍过什么好东西

我以为他早死了”;“媒体太关心那些名人了

世界上到处都有人死

怎么没人提到他们”;“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但是还是对他的家人致以深切的慰问”

与其说

是两个年代共存于世

不如说是本不该有交集的人群

被网络强行拼装到了一起

在某次邂逅之后

又各回各家

该干嘛干嘛

但例外总是会发生的

就像玛利亚

她成为了一座桥梁

连接了Sigrid和Helena

连接了瓦伦丁和她

连接了二十年前的她和二十年后的她

那看似消失的人不是真的消失了

而是在某个地方重新生活

曾经

她是焦点

如今

她全程作为配角

坐在那个“超级无敌新生代偶像”的对面

见证一个爆炸性新闻

哦不

是爆炸性八卦的诞生

折磨?解脱?也许吧

若选择正面硬碰硬

谁也对抗不了时间

伍迪·艾伦不是也说过

要接受自己的上限

那是智慧

一种类似于“出厂设置”的东西

在我们和“永恒”之间竖起了一座叹息之墙

因而在肉体上

莫说实现

哪怕是接近“永恒”

都是天方夜谭

不过

在其他地方(如果你运气足够好的话)

兴许可以做到

电影结尾

那位年轻的导演半开玩笑地说道

“我不喜欢这个时代

但我没得选”

玛利亚听完哈哈大笑

而她——也许才刚刚意识到——自己和时间的关系其实没有那么糟

这就好比是视角倒置的[午夜巴黎]

布努埃尔、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们如果能活得够久

久到看尽沧海桑田天崩地裂风起云涌

心里的感触

大概也和她差不多吧

电影的最后

玛利亚走上舞台

带着微笑

靠一张椅

点一根烟

坐看云起

从容不迫

灯光渐趋暗淡

卡农连绵不绝

你瞧

总有些东西是不灭的

君子坦蛋蛋

文章

11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