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三块广告牌》解说文案_去他妈的世界,并拥抱这个世界

时间:2024-01-24 01:56:37 上传:故事主人 字数:4950 字

英国|

美国犯罪/剧情电影《三块广告牌》

于2018年上映

由马丁·麦克唐纳导演

马丁·麦克唐纳编剧

影片讲述了《三块广告牌》讲述的是一个母亲的女儿被谋杀

然而当地的警察似乎对迫害黑人比寻找杀手更感兴趣

于是她公开叫板这些警察

并拿出三块广告牌谴责他们的不作为

一直觉得对比不同文化和环境下的电影带来的表达的碰撞是难以想象的

特别是从中提取出的共同或者对立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回味

最近

我在看完《三块广告牌》后

想到近期其他的几部电影

接下来应该都会有所提及

那你可以当做一个推荐片单看

或者一篇纯粹写写想法和想法产生过程的随笔

一:故事

“惨遭奸杀”“还没抓到凶手?”“怎么回事

威洛比局长?”

影片本是个简单的结构

由爱女惨遭奸杀却迟迟抓不到凶手引发的来自母亲对当地警察局的控诉

但在作者精致的反常规剧本里

引发了一系列合理却又出乎观者意料的事件

首先

这部电影能在中国大陆上映是难得的

可喜可贺

然后影片开头就惊到了我

竟然从第一场戏就在三块广告牌上写下了控诉警察局局长的标语

转到小镇里又把广告商设在警察局对面

一开篇小镇就成了麦克唐纳笔下一个矛盾十分激化的舞台

顺便一提

影片介绍里原片名是《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英文不好的我查了下:

暗示着一个正在衰落的美国小镇

亦大到一个顽疾缠身的美国

然而不止开头

接下来的一切都是反常规的

这个被控诉的威洛比局长兢兢业业、爱家爱民

受小镇的人民爱戴

甚至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得了胰腺癌)

就在树立广告牌后

小镇里的旁观者形成了两个群体

站在伸冤的米尔德里德这边的

为威洛比局长的不公正待遇抱不平的

但显然

后者更占数

看似是人民的正义在起作用

实际上这场博弈更像是“一个受了天大的伤害的蓝领阶层在做着一件有损受中产阶级拥戴的警察局局长的事时

遭到中产阶级不约而同的敌对

”从广告牌的角度来看

这不就像我们古代在衙门外竖的伸冤鼓吗

《让子弹飞》里

张麻子将那只缠满杂草青藤的伸冤鼓重新击响也与广告牌的树立何其相似

电影里第二个出场的“坏警察”狄克森

他似乎是小镇里某个说不上来的群体的代表人物

很多有意思的矛盾集于一身(很佩服导演能通过干练的手法在短篇幅内刻画出来)

曾从警校退学、折磨犯人、殴打黑人、歧视墨西哥、恐同、一言不合就警棍相向斑斑劣迹简直就是一个蛮横的坏警察形象

以上几点是不是和那位要建堵墙的总统都对上了?有一幕狄克森说“该叫有色人种而不是黑人

现在小镇和以前不一样了”

他母亲答“就该和从前一样”

可见他大部分观念来源于不正常的家庭教育

但他本质上又不是个恶人

甚至还有点呆萌

其实他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人——有一套从父辈继承的生活逻辑

以及信手拈来的粗口

但他们的情感就像他们的行为一样单纯、直接

(个人觉得以上的感受要归功于演员山姆洛克威尔和角色之间的互相成就

包括他哭的那幕简直就是我们日常哭泣的样子)

因此后面的反转毫不突兀

要知道很多剧情片砸在了人物心理转变的突兀感上

可以说是利用了原本剧本里没那么强调的人物特点去构建这种转变中和转变后的心理

就像英语中的"inside out"(由内到外的翻转)

把观众注意到又没那么在意的元素作为全新角度去强调

达到一种合乎逻辑的反转效果

说回到威洛比局长

他站在生命的尽头

更看得清死亡的残酷和真相的可贵

也促使他去接受米尔德里德的伸冤

继续调查案件

在这一段戏有几场两人之间的对峙

最精彩的莫过于米尔德里德和他表面冷静而言语中已进入不理智的互怼模式时

威洛比突然吐出一口血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PTU》中警察使用武力逼问古惑仔时古惑仔哮喘发作

昏倒过去

警察十万火急地为他做心肺复苏

本来画面中的警察是强权一方

权力突然因这一突发事件完全颠覆……显然在《三块广告牌》并非要表现一种权力的置换

而是在生死面前生命最纯粹的表现

米尔德里德脸上瞬间浮现出惊愕和怜悯之情

而威洛比甚至还在为喷到她脸上的血道歉

作者这一妙笔是对影片冷峻基调的闯入和消解

就像《机械姬》里突然闯入那段愉悦的与影片基调相悖的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舞

最后有心无力的威洛比选择了自杀

同时也是为了不在病入膏肓时拖累家人(王尔德这个梗真是很亮的黑色幽默)

这一幕同样让人想哭

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瞬间

包括灭正在燃烧的广告牌的火时米尔德里德的无奈和愤怒

包括他为妻子、朋友、亦敌亦友的女主写的三封信

前者是由于这三块广告牌是她为女儿伸冤的唯一希望

那种绝望的无奈带动了我们的情绪

这场大火像是《让子弹飞》里黄四郎的手下把伸冤鼓打烂那一幕

同样点燃了女主心中的怒火

结果却被她在烧警察局那次复仇行动中出乎意料地看到狄克森拼死救出的她女儿的档案时给浇灭了

这些对称又反常规的设计无疑是值得回味的亮点

后者则是一潭温柔的水

这种自我牺牲的情节拥有动人的神性

特别是给女主那封和为她交付广告牌租金十分调皮

但米尔德里德和狄克森真正的反转不该单单是这两封信

那样太扁平了

后面穿插进行的两场戏才是最后的推动

女主在听到詹姆斯的一番为自己正名的愤怒演讲后(彼特丁拉基的饰演很到位)

开始明白自己对爱女之死的悔恨竟会带来对身边关心自己的人的刻薄

当然了很多情况下也是一种刺猬式的自我保护

在听到前夫女友的那句“愤怒

只会招致更深的愤怒”(下面会有提及

千万别作为一句经典台词或是人生哲理之类的啊)才彻底的正视自己母性的温柔

与找到道德归属感的狄克森走上与愤怒和解的道路(很多人说是自我救赎

我觉得从威洛比的角度来看由他之死引发的这种发展可以算自我救赎

然而在观众角度我并不打算这样说)

至于狄克森在酒吧里由道德正义驱使的行动是实实在在的震撼

已经不需要多说了

彼特丁拉基饰演的詹姆斯很到位

最后结局并不是开放的

作者的意图也不是留给观众想象

只是两人共同确定了一个线索

决定出发

却不确定是否要杀人者偿命

他们不仅仅是复仇

更是在和自我的愤怒、悔恨以及过去和解

于是带给我们一种少有的感受:在一处困境中凿出了个不大不小的洞

在洞中能看到前方带给人希望的坦途

也许只有那句“再做决定吧”才是作者在这善恶之间唯一的犹疑

在这一刻

似乎可以契合王尔德的另一句名言:“真相很少纯粹

也决不简单

”二:反常规

就像前面反复提及的那样

反常规

反常规就是这部电影叙事的最尖锐的武器

从桃桃的公众号里读到一篇奇爱博士的观点

得到很多启发

→这样好的电影

成为奥斯卡热门不是没有原因的

去年有一部很酷、大家很喜欢的英剧——《去他妈的世界》

同样是一种反常规的设定

只不过相比《三块广告牌》

用的更多是简单的手法

比如通过一个场景就能铺垫出作者想要强调的边缘角色的心理特征

像“困”在加油站便利店里推销钥匙的年轻服务员

显然他后面在两位主角的逃脱便利店主人的报警时发挥重要作用

是有这前面的铺垫作为合理依据

再比如通过夸张化地表现戏剧冲突去获取观众的共鸣

像第一集中在图书馆里

Alyssa看见坐在她对面的同学发来的讯息

生气地质问她这是你发来的吗?然后当着她的面砸掉了手机

它表现的还有编剧对现象的精准提取

现实中有些人比如我

也很讨厌隔没几米远还跟你发讯息的熟人

就像网易云音乐有一句评论:“当看到Alyssa摔手机的那一刻起

我就爱上了这部剧

”只有通过戏剧

我们才得以发泄这些现实中的情绪

后面也许还能配上一段超拽的摇滚乐

而《三块广告牌》的反常规手法

则是一直往我们常见的电影里的事件发展的相反方向而去

却最终能回到一个普世价值观的层面上

即用爱与善良去消解恶和仇恨

如同和大家从一个点出发

却往和大家相反的方向画圆

最终也构成了一个圆

但最终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我想可能是我们没见过这种画法

也可能是这种画法更好发力

故事讲得更有劲道

它蕴含的思想、情感传递到我们脑中时也就更具力量

以呈现的效果论

《去他妈的世界》不过是讲了一个青春残酷物语的故事

《三块广告牌》也是借由一个破案片的外壳去表现普通人在遭遇生活中的苦难后如何活下去

听起来和《海边的曼彻斯特》很像吧

但它们显得更与众不同一些

不仅在于叙事方式上的新颖

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风格上的改变

《踏血寻梅》中柔媚又冷酷的春夏饰演的王佳梅

或者近到几年前香港那部让人眼前一亮的《踏血寻梅》

看似是根据真实杀人分尸案件改编的推理破案片

其实更是在分解病态的香港社会

里面的分尸镜头要不要拍出来?要

这样整个故事才够完整

结尾丁子聪那句“我甚至喜欢上了她

我一点也不讨厌女人

我讨厌的是人

我不想佳梅是人

所以我杀了她”才足够苍白

有足够的力量去插入阶层乃至方方面面的固化的香港

也许是夸大其词

但请允许我这样做

《踏血寻梅》与大洋彼岸的《三块广告牌》形成一种电影以外的呼应

又共同去发扬电影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用新式外壳包裹传统内核

这也是一个欧美电影的风向

像获奖的《水形物语》就是用怪兽电影、奇幻元素、福音片包裹了一个人鱼恋的童话故事

或许也是用童话故事包裹了前者这些作者的个人趣味

就同我们眼里的《雷雨》有狗血的剧情、在当时的时代却有先锋的表现一样

戏剧有它的时代性

电影更是

这种新风向要是能开创一个新的电影时代

不也挺有意思的吗?三:态度

这个世界上

善恶看似是相对立的

其实聚焦到每个人身上

我们可以发现善恶是互相融合的

甚至是关联的

《三块广告牌》中米尔德里德在偶然看见广告牌旁边吃草的小鹿时

说着"我在想怎么办?因为这个世界空空如也

神明不再

"

困惑或许来源这种混沌感吧

她在产生困惑时采取了一个有些摇摆的温和态度

实际上也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让我不禁去想——我们应该去正视现实中人由人的原始欲望和兽性引发的突破文明世界道德底线的行为和想法

又打算在遭遇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伤害时应选择报复还是谅解

并且这种疑惑是建立在我们自己有可能是施暴者又有可能是受害者的基础上的

这听起来有点像…… 但它们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反的

所谓的「佛系」只是无欲无求、没心没肺的说辞

就像那句夹在关于马球的书籍的书签上的:“愤怒

只能招致更深的愤怒”

这种话只有在片中悲剧的背景下才有用

而说这些话的人们并不追求探索事物乃至世界的本质

而我想说的正视和选择是为努力探寻世界本质的人说的

他们会愤怒

会打抱不平

会为正义实施原始的报复

又会同情

会悲天悯人

会为自己的在旁观者眼中正义凛然的报复行为而犹豫不决

也正因为这些情绪的不断变化

曾一度让片中受害者母亲米尔德里德立广告牌的最初目的被蒙蔽

与正义本身更是背道而驰

但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性

也是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容纳的这么多矛盾冲突的立足点

因此

导演设定这个故事伊始就摆明了对其中每个人物采取了一直很温和的态度

把他们作为一个个丰满的人来描述

他既不要求受害者母亲去克制自己的愤怒

又用了一种柔和的手法让受害者母亲和"坏警察"两个人物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所以我不能同意很多人说的影评后半部分过于和谐

我对西方的神学观点并没有什么认识

但从孔子的话里也能解读到这种选择的疑惑

「或曰:“以德报怨

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直

是以公平的方式解决怨恨

但这种公平是自己内心的公平亦或是普世的公平

在孔子看来

“直”也是坦诚

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而不管是去年的为母复仇案或是中国古今许多的文学作品里

“一命偿一命”都是一个相对普世的价值观

电影结尾处两人在车上达成共识的那句“再做决定吧”和更多时刻提供的一个更温和的“抑恶扬善”的态度像是作者希望诱导我们去相信这个世界是以爱延续的

事实上应该承认我是被感化的

但这些文字就像是局外人的劝慰那样

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里

大岛渚刻画的劳伦斯先生可以说是一个西方与日本文化的理智的旁观者

他能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要维持一种秩序感

为什么要以武士道精神压抑个体欲望

他甚至主动去学习日本人的坐姿和习俗

但一旦日本人要以牺牲他的生活、他的生命去维持他们的文化时

他也无法接受乃至发疯似地反抗

我们每个观者就是劳伦斯先生

是冷静中又带着恐惧的“局外人”

但总而言之思带来的意义或许正如片中的“坏警察”的妈妈跟他说的那样:"不期待事情变得有多好

但至少让它别那么糟

"尾巴 那天从手机拷贝这些文字过来时

iOS带有自动翻译的功能

是这样翻译这篇文章的标题的:"Fxxk the world and embrace the world"

偶然想到:我们每个人和爱人之间是这样的日常

既然人和人这么相处是正常不过

那人和世界的相处不是这样吗?我以为有爱有恨有各种情感、又在内心为彼此留有一寸和解的私人田地才是完整的爱情

当我们可能经历电影里“生活的暴击”时

是否还有一寸田地与世界和解

与它继续相处

很难

但爱是始终存在的

故事主人

文章

2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