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剧情电影《失孤》
于2015年上映
由彭三源导演
彭三源编剧
影片讲述了1998年
雷泽宽两岁的儿子雷达丢了
雷泽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寻子之路
一路上雷泽宽历经艰辛
还认识了四岁时被拐修车小伙曾帅
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继续自己的寻子之路
新闻频道的记者曾采访过《失孤》的原型郭刚堂
我当时记得那个看起来沧桑而朴实农民模样的父亲在记者的追问下拿出一个小本子
翻开上面密密麻麻记得都是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字迹不细看已经无从分辨了
但那一串串数字却格外醒目而清晰
那已经演变成为一份能支撑起这个父亲继续向前的责任
电影《失孤》在今年初春的季节把这样一个父亲寻子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并且在众多以商业娱乐见长的影片中脱颖认出
引发了观众对儿童社会安全问题这样的社会话题的热议
刘德华卸下光环变身犀利哥
首次挑战这样一个普通乡村里的农民父亲的形象
除了是对自身演技方面的考量外
还有一份社会责任感的驱使
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他在片中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形象牺牲而大加褒奖
恐怕刘德华本人也不会接受的
伤感可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感受
没有音乐
极少的交流
导演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觉用镜头安静的记录着这个父亲所做的一切
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公路上
在常人眼里的这些既危险又枯燥的盘山公路在父亲雷泽宽心里则是条希望之路
这条路没有终点
但却是唯一能通向幸福的路
就像雷泽宽所说
“只有在路上
我才感觉自己是个父亲”
这是一种现实的伤感
这种伤感默默的如影随形的就在你身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竟然成了一种陪伴
相信大多数为人父母的观众
都会感同身受
为之动容
“失孤”这个词从父亲的角度意味着是失去快乐
走向孤单
从孩子的角度意味着同样是失去快乐
成了孤儿
这部处处散发着伤感的电影
并没有被导演处理得悲伤过度
影片对情感的拿捏还是比较克制
这与许多偏向于赚取观众的眼泪影片不同
导演偏重于更写实陈述
让观众在不借用任何外力的作用情感油然而生
这样其实更加能打动说服人
而不是让人哭过无痕
笑过就忘
影片巧妙的运用两条线索分别从一个父亲和一个孩子的角度入手
一方面是父亲寻找孩子
另一方面是孩子寻找亲生父母
起先
各自站在不同角度的人沟通起来是有障碍的
喜剧的冲突让情节更加丰富
在建立了互相信任的感情之后
睡觉搭腿、夜市寻人的几出戏看似导演在营造笑点
实则是在用轻松的手法煽情
让观众在笑过之后有了感同身受的代入感
相对来看
吴君如扮演的人贩子这条线索就显得薄弱很多
情节上的一笔带过或许也正是暗含导演对此法盲群体深深的鄙夷与不屑
这群把孩子当做利益交换的商品的法盲不值得得到关注
其实
与其讨论《失孤》作为一部电影在光影、表演上的艺术性
不如探讨它所引发出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因为这也是这部电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从而要向观众转达的意图之一
那就是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儿童安全问题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对他们的保护是一个国家责任感的体现
也曾听闺蜜讲述她家小区因家长的疏忽大意小孩被人抱走的案件
比起那些入室抢劫杀人什么的
这种事情似乎更容易发生在我们身边
随着电影《失孤》的上映
伊利方舟(百度了下
是一个目前国内最大的专注儿童安全的公益项目)结合影片作为现场教学素材
在北京举办了一场以儿童安全为主题的《失孤》观影交流会
有幸与专家、《失孤》演员刘雅瑟、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学习防拐应对方法
也希望可以加入到伊利方舟今年以“防拐”、“防溺水”、“交通安全”、“防性侵”为重点的儿童安全教育活动中
为孩子的安全尽一份绵薄之力
当然
防患于未然
除了企业首当其冲外
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只有才能让郭刚堂这样的父亲不再孤单
最后
说一句刘德华最想说的话
与其在影院里为一个艺术形象动容
不如向被拐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
丢失的孩子需要寻找
失去孩子的父母更需要关爱
最后祝愿每一个父母都不会失去
每一个孩子都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