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我不是药神》解说文案_这才是我们的国民电影

时间:2024-02-08 02:00:19 上传:北蒙岛的雨季 字数:2774 字

中国剧情/喜剧电影《我不是药神》

于2018年上映

由文牧野导演

韩家女 钟伟 编剧

影片讲述了一位不速之客的意外到访

打破了神油店老板程勇的平凡人生

他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

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

收获巨额利润的他

生活剧烈变化

被病患们冠以“药神”的称号

但是

一场关于救赎的拉锯战也在波涛暗涌中慢慢展开……

我一学社会学的

每年都会被好些片子搞得很尴尬

影迷朋友问我:“这片子从社会学角度看怎么样?”学术界朋友问我:“哎最近有个片子看了吗?特社会学!” 我能怎么办?只能打哈哈

 在社会学里以艺术见长和在艺术圈里标榜社会学

是一类电影的长项

与之相匹配的

是他们的三板斧:在普通观众面前标榜“这是艺术”

在知识分子里标榜“这是生活”

在国际影展上标榜“这是中国”

说白了

就是钻空子

搏出位

其实没把心思好好放在创作上

 更有意思的是

这些片子除了上述两类朋友之外

基本没人谈论

换句话说

它们只能吸引极小部分的观众——那些忍得了“艺术手法”的社会学者和渴望“走向现实”的艺术青年

具体片名开出来费电

我就不说了

对这类电影

我想求它们放过观众

也放过社会学

 但其实

我心里对中国电影是有期许的

那标杆不是大师名作

也不是百亿票房

当然更不是上述“影展电影”

而是那些真正能与大众共情

表达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和困惑

甚至能发挥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电影

我称其为“国民电影”

 这类电影

澳大利亚有《加里波利》

日本有《饥饿海峡》

印度有《摔跤吧!爸爸》

都是切中社会议题

引发观影热潮的轰动之作

它们的艺术手法不见得多么前卫

思想上不见得有多深邃

却依靠引人的话题、流畅的叙事和精湛的表演吸引了大批普通观众

形成现象级的观影热潮

甚至成为学界分析国民性格和社会心态的理想标本

 今日的中国电影

不缺票房

不缺话题

不缺奖项

甚至也不缺“风格”

独独这类“国民电影”不见踪影

不得不说是个天大的遗憾

因为电影除了是艺术、商业和政宣之外

还是社会产品

产自社会

服务社会

体现民意和民情

没有这个活水源头

几百亿的票房也不过是个热闹

无法长久

这类“国民电影”才是我心目中的“社会学电影”

而这样的电影

今年终于出现了一部

它名叫《我不是药神》

 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已经有很多

我就不重复了

只针对一些朋友的见解

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

煽情

 有人觉得这片子煽情过头了

格调不高

这个得从作品类型来说

国民电影怎么可能不煽情呢?它面对观众的本来就是广大普罗大众啊

知识分子喜好纯粹的说理和客观

喜欢过度解读

没影儿的事都能给你说出个子丑寅卯

可是老百姓不一样

他们就要电影给出一个确定的“是不是”和“好不好”——你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来

下一步才是讨论和反思

很多电影喜欢暧昧和模糊

其实不是因为节制的美德

而是因为自己就没想清楚

 再进一步说

煽情有什么错?从情绪社会学的角度讲

有些电影煽起情来是为了宣传教育

有些电影煽起情来是为了诱导消费

而《我不是药神》的“煽情”

是为了让观众同情那些身患绝症的弱者

关注社会现实

我们的银幕上

这样的戏码不是太多

而是太少

 据说本来的版本更“煽情”

而我也觉得

现在这个版本其实煽得还不够

不是说我喜欢煽情

而是这个片子的情绪本来就非常浓烈

没有恰当表达出来的话

反而会让人觉得很“装”

“病人长街送程勇”那段

“警官发现小舅子是个英雄”那段

都应该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才对

“煽”的手法不一定要像肥皂剧那样

出来个梨花带雨的女主角带领观众“一二三

开始哭”

也可以是梅尔维尔式的冷峻肃杀

或是《教父》式的反差手法

但无论如何

“煽”本身都不是错

 第二

“卖惨”

 中国电影本来有“卖惨”的传统

这在儒学里头有名堂

叫做启发人心中的“善端”

但同样是“卖惨”

境界可大有不同

《芳华》、《我不是潘金莲》、《唐山大地震》、《集结号》……再远一点

还有《英雄》之类票房霸主都以“卖惨”为高潮

但其中蕴含的悲剧力量

却离传统不远

都是在向权力证明自身的无辜和无私

向当权者求个“良民认证”

冯小刚和张艺谋那一代人

基本上看不到什么集体行动的可能

如果有

必定是犯上作乱

所以他们蓄意削减了个人的能动性

主角不管内心多么油腻多么戏精

在国家面前还是以“受了委屈的好孩子”的形象出现的

 而《我不是药神》中的角色

都是新一代的公民形象

公民者

不在于善发宏论

标榜号召

而在于对自身权利和责任有清醒认识

坚持“群己权界”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程勇听说有钱赚

背起背包就走

几个病友听说有药吃

合起伙儿来就卖

碰上卖假药的

该砸就砸

良心发现了

该赔就赔

看起来都是小人物的小心思在活动

合起来

却构成了一组栩栩如生的公民群像

有私心

有杂念

却也有良知

有担当

他们并不依赖权力来认证自己的是非

有手有脚能解决自己的困难

只求政府、企业、社会各自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公民社会发育最为成熟的上海

顺理成章

 第三

艺术上没追求

 电影有很多属性

艺术电影在形式上锐意求新

值得点赞

但没理由要求所有电影都把艺术追求放在第一位

电影作为社会产品

本身就有社会价值

把承担社会责任

传播理念价值作为追求目标的话

那么把流畅和动人放在第一位

不但可以理解

而且完全正当

 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不是药神》的艺术形式虽然不新潮

但是非常贴切

很好地完成了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任务

程勇和吕受益追捕“黄毛”的一段戏

空间和动作的切换简洁明快

售卖假药现场的群殴段落

每个人的亮相以及轻喜剧色彩

程勇驾车离开黄毛的一幕

倒后镜里映出落魄的面容

这些都不是“没追求”的电影能做到的

监制宁浩玩电影形式的能力

早在“疯狂”系列中就得到了证明

导演文牧野虽然是新人

但是将电影感与故事内容结合得很好

这本身就可以被称为一种风格

 当然

有些段落明显受到了商业和审查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可以斟酌

例如抓捕王砚辉扮演的假药贩子的过程是不是需要那么长?片尾对于“俱往矣

时代在进步”的强调要不要几次三番?这些都可以讨论

但就我自己而言

都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最后

有人说这片子“回避主要矛盾”

 我真的不想说“广电总局又逆袭”了

但这样的片子出现在银幕上

多少总是个进步

这或许也说明

持续的努力总能换来一点理解

进而让艺术表达现实的空间再开阔一点

这样的电影或许在自由表达方面没有做到100分

但只要出现在影市

肯定强过做足了100分但除了影展评委和小众影迷没人看过的作品

这也是为什么我给它打五星的原因——不完美

但它意味着很多

 关于外方药企的形象

刚看完时我也感觉过分刻板

开发新药需要巨额投入

专利保护能促进医学进步这些道理

想想似乎顺理成章

但换一个角度来说

引发白血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量辐射和工业污染

这不是一个老百姓凭锻炼身体和科学养生就能百分之百远离的绝症

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都需要为无辜的患者负上一份责任

更不要说把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一直挂在口边的国家

因此要不要把治疗这种绝症的特效药完全交付给商业逻辑来运作

国家、企业和个人在其中各自该负担什么样的责任

本身就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

 影片的价值不在于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

而在于将这个问题带入了公共的视野

让更多人了解“药神”背后的故事

这或许才是这部“国民电影”真正的贡献

北蒙岛的雨季

文章

6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