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冒险/传记/战争电影《鸣梁海战》
于2014年上映
由金汉珉导演
全哲弘 金汉珉编剧
影片讲述了《鸣梁海战》是2014年韩国史诗大片
1597年3月
以野蛮凶狠著称的日本海贼王所率领的海盗部队
大举侵朝
朝鲜一代名将李舜臣亲率仅有的12艘军舰
利用鸣梁海域的潮汐特点
抓住有利战机
击沉敌船30余艘
毙敌4000余人
重创了日本舰队
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韩国电影人凭着娴熟的回炉再造和举一反三
糅合本土特色
近年佳片井喷
拎着了亚洲电影的牛耳朵
但他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例如遇上“大片之殇”
好莱坞很早就尝过同样的境遇
中小制作尽可以恣意妄为
万花齐放
顶级大片却多有雷同
巨额投资之下
商业回报成了重点考量
一切万全为上
《鸣梁》一片更为特殊
比追逐商业利益更重要的
是奠祭民族情怀
作为朝鲜最著名甚至是唯一拿得出手的民族英雄
李舜臣的传记电影是绝不能砸锅的
导演金韩民(好爱国的名字!)前作《最终兵器:弓》
题材冷门
拍得雷厉风行
张力万钧
一旦执掌浩大的爱国历史题材
塑造万世敬仰的千秋偶像
便不能再冒风险
或加载个人风格
唯有按部就班
中规中矩
《鸣梁》里能找到《弓》余韵的
是日方“狙击手”射旗与刺李的插曲
排除对当时枪械射程和精准的质疑
这一节拍出了高手对决的惊心
拍《鸣梁》这样的题材
不必有任何新奇招式
四平八稳打完一个套路
已是最大胜利
李舜臣击溃倭寇
对于韩国观众来说
就好比咱们看到陈真踢了虹口道场
叶问揍翻了英国拳王
霍元甲击败了俄国大力士
那是不问逻辑不求真实的情感宣泄
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多抗击外侮的偶像可以膜拜
举国热情倾注于一个李舜臣
爆发出空前的票房能量
秒杀《阿凡达》
夺回了本土冠军
全片场面到气氛俱佳
动作和特效毫不含糊
足以使韩国之外的观众也热血沸腾
然而隔着一层文化落差
总感觉故事略生硬
硬伤略碍眼
然而在韩国观众眼里
所有硬伤非但不妨碍好评
倒能自动融入传奇本身
被当做神迹的一部分来解释
更添英雄魅力与战场传奇
最后化作挤压泪腺留下的皮肉伤
既然煽情是唯一目的
制作上也只需要求大
将一切推向极致——最多的战船
最猛的爆炸
最大的漩涡
最野蛮的白刃战
最强弱悬殊的对比
最匪夷所思的败中求胜
向死而生
配乐的音量也要最滔天
有个搞宣发的朋友极度鄙视汉斯•季默的配乐
说遮盖了对白和音效
我很想听听他对《鸣梁》的看法
那音乐比炮火齐鸣、巨船相撞更震耳欲聋
希望隔壁影厅放的不是安静的文艺片
相对的
人物弧光、演员表演则简化到近乎苍白
这大概是崔岷植近年来最没有艺术挑战的角色
他最累人的不是揣摩和再现李舜臣的智谋与勇气
而是穿着几十公斤的盔甲声嘶力竭、挥刀砍杀
甚至在片场数次晕倒
日方统帅来岛通总
冠了个海贼王的易笑场名号
看不出与李舜臣相当的实力
编剧生硬改写历史
加强他英勇捐躯的悲壮
大概是为了打入日本市场所特制
哑女挥舞衣衫
老人高呼龟船复活
固然很燃
却也单调
而且潜藏诡计笑点
场面调度也是简单粗暴
一再重复长镜头和特写
炫技和技穷各占一半
每次战局逆转
便插入李舜臣之子一脸的惊异
这演员颇为省事
整部片只需两个表情即可
据说为了照顾中国市场
从原版删去了20分钟
改用片头的一分钟“幻灯片”匆匆带过
真是失策之举
且不说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在热身入戏之际一举消化
韩外观众本来就对李舜臣其人并不熟悉
删掉了他所向披靡的战神伟业
少了他蒙冤入狱
受尽折磨
白衣从军的屈辱史
略去他在举国存亡下临危领命的讲述
他在鸣梁一战的选择便缺了水到渠成的自然
只船进击、诱敌深入的悬念铺排
“恐惧论”的合乎情理和情感张力
也都大打折扣
结尾彩蛋一般驶出的大明战船
据说也是中国特供的
效果也很不好
第一
没有旗帜鲜明帮大明吆喝一嗓子
戳不着爽点还令人嘀咕
哪来的船
跟李舜臣有啥关系?属于拍马屁拍到了脚后跟;第二
就算辨明国籍
要是不了解历史
还真容易被误导
1592年大明水师就让日军闻风丧胆了
怎么1597年还需要朝鲜军孤军奋战
岂不是暗示大明见死不救吗?放在阴谋论者眼里
真要给韩国电影高级黑我大中华加上一条论据了
(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