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作/冒险/剧情电影《诺亚方舟:创世之旅》
于2014年上映
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导演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AriHandel编剧
影片讲述了在《圣经》中
上帝要用洪水毁灭地上的人类
他选中了诺亚一家作为新人类的种子
诺亚一边赶造方舟
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
诺亚花了整整120年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
并听从上帝的话
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
各种飞禽走兽也一对对赶来
有条不紊地进入方舟
7天后
洪水自天而降
一连下了40个昼夜
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陷入没顶之灾
几十天后
鸽子衔来了橄榄枝
表示大水已经消退
方舟上的人类和万物重新开始在地上繁衍
手边放着两本书:和合本《圣经》
和美国神话学家阿兰 · 邓迪斯编选的《洪水神话》;但它们对理解达伦 · 阿伦诺夫斯基的新片《诺亚》并无太多帮助
即使有
也不过是提供了比照性的文本
并进一步凸显出电影离传说中“诺亚的时代”多么远
而距“我们的时代”——忧患不断的21世纪 —— 多么近
可以想见
面对这样一部影片
手捧爆米花的观众会嫌它拧巴
而手握十字架的观众又必将斥其歪曲
这就难怪海外市场反响不佳
而发行过程一波三折了 …… 但即便如此
我仍然欣赏该片以重述神话的方式
展开对当下命题的思考
特别是在一个通俗文化中的基督教话语日渐抬头的大背景下
环保主义的“创世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诺亚方舟”是个和电影艺术“貌合神离”的故事:“貌合”
是因为它所描绘的、自《创世记》开篇以来
或许是仅次于“创世”本身的恢弘场景
无疑正适合以一场声势浩大的视觉奇观来加以呈现;“神离”
则是因其虽有引人遐想的宏大场面
却缺乏经得起展开的戏剧冲突与情节起伏
因而在叙事性上“先天不足”
因此
我们或许该首先感谢导演兼编剧的阿伦诺夫斯基:最起码
他没有让影片成为又一部“戏不够
特效凑”的视觉大片
而是选择通过大幅度的改写(如果还算不上是全盘重写的话)
为这个妇孺皆知的古老典故注入全新的内涵——于是
耶和华在人类中的第一个“Chosen One”
一变而为历史上第一个“环保主义者”:素食、离群索居
恪守着据说是源自伊甸园的生活方式
无时无刻不以“造物”的保护者自居 …… 假使这还不算什么的话
那么随着故事的发展
主人公最终得出“只有灭绝人类才能挽救自然”的结论
以至于一双新生儿险成刀下鬼的情节
无疑就构成了对多数人伦理底线的挑战
所以
如果你在片中的诺亚身上
窥见了时下某些极端环保组织的影子
我想那正是编剧的本意——当然
这样做是有风险的(观众的反映证明了这一点):选择一个主流之外的异端分子作为主人公
本就易使普罗大众产生“认同障碍”;更何况是声名狼藉的“绿色恐怖主义”!拯救世界?——难以置信!
当然
这么说真有些“冤枉”了达伦
就影片整体来看
“极端环保主义”正是电影后半部力图“驱魔”的对象;事实上
文本最终也近乎完美地闭合于极端思想向主流观念的回归
但饶有意味的是
从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讲
这样的结局却还不足以消除心头的“不悦”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
影片多数时候似乎在暗示
作为一种以拯救自然为先在目标的行动理念
“极端环保主义”也许并非什么“非理性的狂热”
倒极有可能是个逻辑自洽的合理推论!——片中
我们近乎“穿越”般地
在寻找诺亚祖父的路上目睹了当今人类的末世梦魇:森林消失、水体污染、资源耗尽;而罪魁祸首
正是开篇字幕所指示的“Industrial Civilization(工业文明)”
当“该隐之城”终因食物短缺而沦为“人间地狱”
诺亚的“偏执”便愈发显得其来有自
而我们之所以心生抵触
或许是因为畏惧以下的推想
那便是
如果洪水不来
“极端环保主义”会不会终被证明为
唯一可使地球获救的“方舟”? 【三个镜头依次是消失的森林、污浊的水域、废弃的矿井
个个命中当下的环境危机
】 自然本位的“失乐园”
面对惶恐与焦虑
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或有解决之道
但我更关心的问题是
达伦心里的“生态伦理”是何面目?——在此
影片对“失乐园”极为大胆、乃至颠覆性的“重写”
无疑有助于好事者一窥究竟——方舟之上
诺亚向妻儿重述起人类堕落的始末
起首便是大名鼎鼎的“创世七日”
有趣的是
当拉塞尔 · 克劳的声音述说着造物主的“神迹”
观众看到的
却更像是加速播放的科教纪录片
在我看来
这样的“声画对位”并非如一些评论所言
旨在调和“神创论”与“进化论”之间的尖锐矛盾(如泰伦斯 · 马利克在《生命之树》中的刻意为之)
而是意在展现人类出现前“自然”的自在自足;直到猿猴离开丛林的刹那
炫目的白光才将之打破
值得一提的是
“创世七日”的另一重内涵
即人在整个“创世”计划中的核心地位
却是由反派土八该隐在稍后补充完整的
这足以说明
达伦对《创世记》自身携带的“人类中心主义”有所不满
紧接着
伊甸园中的蛇“惊艳登场”:蜕去原本的绿意
露出狰狞的焦黑——那是“该隐之城”在大地上泼洒的颜色
最后
“禁果”出现了——一颗勃然跳动的心脏!——联系几分钟后
土八该隐递给含的那血淋淋的一颗
我们似有理由相信
在本片中
那由上帝的禁令所指明的“神圣存在”
其实就是“生命”本身;而人性的“原罪”
指的也正是对“生命”本体丧失了敬畏
仿佛是为了给上述猜测一个有力的佐证
本片中
“禁忌之树”(亦即通常所谓的“智慧之树”)是与“生命之树”交缠而生的;而这已不是观众第一次见识“达伦版”的生命之树了——谁能忘记《珍爱泉源》中
那以拥抱死亡来赞美生命的金色巨木呢?——更为重要的是
两部影片中的“生命”均与基督教的救赎观念和神性启示无甚瓜葛(根据某种释经学传统
十字架才是生命树的“真实”寓意)
倒能很好地与弗雷泽的《金枝》实现沟通
表现在《诺亚》中
便是洪水到来前
年迈的曾祖将“生命力”传递给孙媳的“巫术”——借助艾玛 · 沃森的视角
近景处的枯枝变焦为远景中的绿叶
个中涵义
不言自明
事实上
因受伤而丧失生殖力
本是西方著名的“渔王”母题
其背景永远是陷入荒芜与贫瘠、辄待“圣杯”浇灌的大地
所以毫不意外地
在影片的最后
是与大地一同恢复了生机的女孩解开了诺亚的心结
我想
与其说是达伦偏偏选中她来为上帝“代言”
倒不如说她本就是全片“神话的原型”、象征的核心
【善于经营象征艺术的达伦
通过“改造”圣经中的经典意象
为其赋以新的意义
】
作为一部《圣经》题材的电影
远离上帝却靠近大地的《诺亚》引发争议
也许是一种必然的宿命
当然
如果在你眼中
《圣经》是历史的产物而非“神的话语”
那么
本片的做法倒也无可厚非——毕竟
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
所谓的“圣经故事”也是在吸收了不少异教神话的基础上才最终定型的——但如若不然
那么
对本片的态度自然另当别论
说到底
一切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信仰与认知
不过
有一点是肯定的:当超验的价值撞上历史的追问
当对天国的祈望与对现世的关怀“狭路相逢”;“神话”
或更广义上的“故事”
注定将成为双方争夺的战场——要知道
打从人类诞生时起
正是它们
在一遍遍的叙述中
为我们脆弱而渺小的存在赋予了意义
使这个危机四伏、冷漠无情的世界成为我们的“家园”——它们
就是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