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缝纫机乐队》解说文案_《缝纫机乐队》:情怀,向左走,向右走......

时间:2024-05-11 21:36:02 上传:【笙歌】 字数:3547 字

中国喜剧/剧情电影《缝纫机乐队》

于2017年上映

由大鹏导演

大鹏 苏彪编剧

影片讲述了在大鹏的家乡小镇集安

几个背景各异的小人物为了追寻共同的音乐梦想

组建了一只不同寻常的摇滚乐队

几个人在追梦之路上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波折

也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意外

一个七拼八凑的乐队

成员有男有女

有胖有瘦

年龄从老到幼

职业从汽车修理师到抄着洋腔怪调的外来人

形形色色

来自社会的边缘

没有人看好他们

没有人支持他们

但是为了音乐他们走在了一起

虽经挫折

但是最终他们成功了

他们赢得了认可

这不止是《缝纫机乐队》

它还是《海角七号》

一样的故事框架

一样的理想与情怀

一样的青年导演

但是

一个往左

一个往右

往右的是《海角七号》

这里

不仅仅是青春梦想

更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海角七号》的主题曲叫“国境之南”

而“国境之南”这个说法

往往是日本人说的

日本总是把他们的国境最南端看作是钓鱼岛

台湾就是“国境之南的地方”

《海角七号》的故事发生在台湾的恒春

这里是台湾的最南端

也算是“国境之南”

故事的背景

追溯到了日据时代

那时候

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

属于日本的一部分

不过

由于二战战败

台湾回归到了中国

站到台湾的角度

1895-1945

50年的时间

已经改变了很多

许多台湾人已经对日本产生了依恋

割裂不去

所以

当最后一艘日本兵船从台湾离开的时候

带走的不止是爱情

更有深深的离愁

遥望日本

台湾成了被抛弃的化外之民

曾经

他们被大清抛弃了一次

现在又被日本抛弃了一次

所以

台湾拥有严重的不安全感

缺乏依靠

也因此

很多台湾人强调本土意识

想要自己做主

自1945年之后

又过了60年

到了《海角七号》的故事的时候

此时的台湾已经过了亚洲四小龙时期

也发展了起来

又一番洗牌

又一次一次分化

社会重新有有了成功者与失意者

就像任何一个社会

成功者总是少数

于是不安全感遍地都是

心中充满了失落

这些失落的人

就汇了社会边缘人士

他们或者是返乡归来的歌手

或者是机车维修师

或者是本地特产的推销员

或者是基层治安警

或者是懂民乐的老邮差

或者只是一名小学生……对于现实

他们都心怀不满

但不满不代表没有追求

当需要本地组织一支乐队的时候

这些一直怀着音乐梦的人就站了起来

凑在一起

组建成了一支奇形怪状的乐队

一起发声

去唱出他们心中的块垒

而机缘

则是一个当红日本歌手来台开演唱会

开场需要一些暖场演出

就这样

又是日本

又是陪衬

一举唤起了两代人心中沉睡的梦

唤醒了两代人心中的情怀

恒春

一群被抛弃了的人

聚了起来

开始要发声

还有

那个曾经被抛弃了的台湾爱人

内心的感情也开始苏醒

所以说

《海角七号》不仅仅是爱情

不仅仅是范逸臣与田中千绘之间的缘分

更是一群被抛弃了的人心中不平之气的呐喊与呼唤

更深处

是被抛弃了的台湾对于母体的呼唤

只是

这个母体不是中国

而是日本

有人说

《海角七号》中有台独意识

并没有说错

影片潜在想要唤醒的

不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

而是自我意识的苏醒

是对殖民文化的认同

这一点上

导演魏德圣没有完成对殖民者的割裂

文化上没有断奶

因此

《海角七号》当然有情怀

而且是超越了影片之上的情怀

只是

它选择了往右走

趋向于保守

很难说《缝纫机乐队》没有借鉴《海角七号》的形式

毕竟两片中乐队的组成

看起来实在是太像了

不过

这并不是要说的重点

毕竟

导演大鹏的第一部作品《煎饼侠》的故事也看起来与好莱坞的《包芬格计划》有点儿像

这里要说的是情怀

从一支奇形怪状的乐队说起

《海角七号》选择了往右走

而《缝纫机乐队》则显然选择了往左走

就像《海角七号》

《缝纫机乐队》里乐队的成员

也分为经纪人(组织者)与乐队成员

大鹏的角色看起来就像是《海角七号》里“暖场乐队”里的田中千绘

负责将乐队归拢并组建起来

只是

其他成员的背景发生了大变化

“暖场乐队”的主唱范逸臣是北漂(台北)歌手

“缝纫机乐队”主唱乔杉北漂的属性被划到了大鹏的身上

乔杉则化身为了汽车修理师

不仅如此

乐队身份都发生了乾坤大挪移

其他成员

两支乐队都包括一名老伯

“缝纫机”里的他是一名即将退休的医生

同时也是一名吉他高手

“暖场”中的老伯则是一名邮差

乐队位置则是月琴手;“缝纫机”里的鼓手是一名台湾流浪音乐人

之所以参加乐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爱人

“暖场”中的鼓手则是一名汽车维修师

主唱乔杉抢了他的身份;两个乐队都有一名幼童

而且他们都是键盘手;“缝纫机”里还有一名贝斯手

是一名厌倦了家庭教育的叛逆富二代

还是一名女郎

这一身份在“暖场”中则没有

无论如何

两支乐队的成员都是社会边缘人

都怀有自己对音乐的梦想

两支乐队的组成

目的却不尽相同

“暖场”并不全为了追求理想

更多的为了证明自己

这些成员

他们想让人知道自己并不是废人

在社会上还有存在的价值

还有理想在心底里燃烧

而“缝纫机”的成员则更简洁明了

就是为了理想

为了心中存在的一口气

更简单一点

《缝纫机乐队》就是为了励志

为了理想

为了喜剧

挖背景

有些勉为其难

实际上

整个故事都挺扯的

要知道

摇滚在大陆一直都不是音乐的主流

曾经

我们拥有崔健

拥有唐朝与黑豹

拥有魔岩三杰

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走向过主流文化的核心

而是一直行走在边缘

活的并不如意

曾经有一个喧闹的开始

却在都以为要爆发的时候迅速走向了死亡

唯一走向中心的

大概只有汪峰老师了

但摇滚在汪老师的口中

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口水

变成了虚情假意的口号

所谓的理想

不过是为了让他腰缠万贯的工具

暗暗生长的摇滚

最后都变成了一个保温杯

里面泡着枸杞

摇滚

最重要的是追求自由的精神

通俗歌曲

就是世俗社会里的靡靡之音

就像古词

从花间词开始就是情谊缠绵的

是闺里情长的

直到柳三变也是如此

直到苏轼的出现

才一举打破窠臼

他甚至刻意不去用韵

故意跑调

在西皮铁板中

使得词的境界为之一阔

彻底改变了一种文学的风格

苏轼

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摇滚儿

为求洒脱

为求不羁

为了自由自在

向旧传统大声地喊不

让社会秩序滚蛋

这一点

崔健曾经也做到了

在1980年代

在那个大家依旧在说社会主义好的时候

他却大声地喊自己一无所有

想要蒙住的双眼

只想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

不管整个社会秩序是怎样的

就是要喊出心中的不平

喊出不服

喊出自我

他也不骂谁

就是唱出自己

而更深一层的摇滚

则是敢于吐糟

敢于向社会开炮

敢于大胆地骂出来的

鲍勃·迪伦

甚至还唱下了诺贝尔文学奖

摇滚

很难流行

因为它太自我

太追求个性

太寻求自由主义的精神

那么

《缝纫机乐队》的精神内涵

还可以再挖掘吗?当然不!因为政治不正确

向社会开炮?鼓吹自由主义?量导演大鹏也没有这个胆子

但是

不寻求自由精神的摇滚

还能称之为摇滚吗?汪峰老师已经毁了摇滚一次了

大鹏所谓的摇滚

其实也是在毁摇滚

他们要的

都只是一个外衣

“缝纫机乐队”的队员们

追求的就不是自由

不是个性的表达

不是对社会的不满

他们所要的

他们想追索的

依旧是成功!他们想争取到的

是实现自我价值

是寻求被社会的认可

是为了改变世俗的现实生活

只是

这种追求有点儿藏着掖着

不太敢承认而已

最后

“缝纫机乐队”成功了

在绚烂的演出中

唤来了听众

唤来了众人的齐声高歌

他们终于实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他们也终于可以在释放自己的时候改变自己了

这只是乐队的胜利

只是大鹏个人的胜利

不是摇滚的胜利

更非自由主义精神的胜利

摇滚是个性的

摇滚是自由的

但是摇滚并不左

尽管它有这种倾向

而大鹏的“缝纫机乐队”是左的

是激进的

是有所为的

所有的理想

不过是一碗毒鸡汤

包藏了功利的真实意图

“缝纫机的成功”是虚假的

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工地上的大合唱

漂亮是漂亮了

就像一个肥皂泡

看起来好看

却经不起戳

因为

太容易破

大鹏当然有情怀

《缝纫机乐队》也有情怀

毕竟

大鹏留了一个典型的周星驰式发型

整个电影的色彩也都偏向于复古

大鹏的情怀

说起来依然是一个单纯的青年

对于理想有一种执念

从《煎饼侠》到《缝纫机乐队》

都是如此

这点其实挺难得

物化严重的社会里

难得得有一点自我

还能一以贯之

不是简单的为了搞笑而搞笑

不是为了宣泄而宣泄

而是言之有物

有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个人情怀在里面

只是

同样作为导演

大鹏与魏德圣比起来

还是差了不少的距离

《海角七号》将那种被社会抛弃了的无奈灌注到了影片的骨髓里

明明都是家国情怀

表面上呈现的却只是一个欢乐搞笑的爱情故事

《缝纫机乐队》就太过于干净

没有微言大义

表现的就是大鹏一个人的追求

展现的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理想

煲的是毒鸡汤

它可以使得观看电影的人泪盈满面

却不告诉你究竟该去做什么

如果

你真的因为看了这部电影

而抛家舍业地全身心地去投入一个非常不现实的梦

最大的可能就是你掉进去一个巨大的坑里面

还很难出来

竖向比

《缝纫机乐队》当然比《煎饼侠》成熟了很多

叙事的技巧

故事的圆熟

人物的塑造

都有长足的进展

但是

这并不足够

并不能说大鹏就上升到了牛逼的程度

第二部作品往往是检验一个导演的试金石

经过《海角七号》洗练的魏德圣

转身拍了《赛德克·巴莱》

一下就成熟了起来

变成了大导

而经过《煎饼侠》之后

《缝纫机乐队》的大鹏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复制自己

有进步

但不足够

如果他想成为一个更有追求的导演

必须要进一步完成蜕变

在第三部作品里彻底成熟并成长起来

对了

说了这么多

我不是说《缝纫机乐队》不好

我也不是“二月鸟语”那种傻逼

为了钱丧心病狂

对于《缝纫机乐队》的分数

我打7.5分

这已经不少了

真的不能再多了

【笙歌】

文章

12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