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奥地利|
瑞士|
罗马尼亚喜剧/剧情电影《托尼·厄德曼》
于2016年上映
由玛伦·阿德导演
玛伦·阿德编剧
影片讲述了Inès在一家位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大型企业工作
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
直到她的父亲Winfried突然造访
并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幸福吗?”面对这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
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
甚至有点以他为耻
但他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Toni Erdmann的诙谐人物
试图为她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
《托尼·厄德曼》不是一部让人无动于衷的电影
在欧美各种最佳电影榜单上
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踪影
虽然也有一些观影者
并不喜欢它所呈现的方式
但我要说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德国电影
如同许多描写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电影
本片聚焦的是一对父女
父亲温弗雷德住在德国郊外
离异
教人钢琴
在养老院兼职
平时
只有一条狗相伴;而女儿伊内斯
在一家跨国咨询公司做顾问
忙于业务
无暇他顾
现派驻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
和父亲不仅地理
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
“一个爱开玩笑的父亲想要对他和女儿的关系做出改变
”当女导演玛伦·阿德萌发这样的念头
一部有趣、有创意的电影
便应运而生
看这部电影
总让我想起美国电影《老妈操碎心》
老妈粘着女儿
不时给她打电话
使得女儿好像失去了自由
隔阂由此产生;一旦老妈找到自己的生活
找到自我
并活得有滋有味
母女关系反而变得融洽
《托尼·厄德曼》里的父亲也粘女儿
在布加勒斯特不请自来
跟着女儿出入生意场
在女儿提醒他少言语
他反而说出让女儿和客户都尴尬的话
让女儿很恼火
他也企图做出改变
当《老妈操碎心》把重点放在老妈自我生活的改变上
《托尼·厄德曼》却把重点放在父亲外形的改变上
他戴上墨镜、假牙
把自己置换成另一个人“托尼·厄德曼”
这个企图用新身份融入女儿生活、教导女儿、改变女儿和自己关系虚构的人
会在电影里展现怎样一种生活形态呢? 父亲温弗雷德由彼得·西蒙尼舍克扮演
这个角色的难度在于
彼得要在温弗雷德和托尼·厄德曼之间转换
或者说
温弗雷德在大部分时间
要用另一重人格来表现自己
他时而是做生意的人
时而是德国大使馆的人
时而又是公司合伙人
他用“别失去幽默感”来奠定自己的生活准则
并以此来开导女儿
他问女儿:“你幸福吗?你有自己的生活吗?比如看电影之类
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在电影末尾
他甚至深情地说:“生活通常都是关于做事
你做这个
做那个
同时生活就过去了
但我们要怎样抓住瞬间?现在
我有时候会坐在那里回忆
你怎么学会骑单车
或者
我曾经怎么在一个巴士站台找到你
但这些只有事后你才能意识到
在那个瞬间是不可能察觉的
”生活不光是做一件又一件事
而是要停下来
回想过去的瞬间
只有一个又一个瞬间
才构成人生的全部
由温弗雷德转换的托尼·厄德曼
带给我们幽默、风趣、笑料
使得电影成为一部快乐的喜剧
其实电影可贵之处在于
它揭示了蕴含在喜剧外表下深层次的一种悲剧特质
如同《老妈操碎心》
随着电影拍摄
母女关系变成了悲伤主题
而本片一开始
导演就不把它当成一部纯粹的喜剧
导演说:“温弗雷德讲这些笑话
是出于内心的绝望、深刻的孤独和强烈的愿望
”原来父亲想出虚构一个人物来拉近女儿
是迫不得已
是无可奈何
他的绝望和孤独
希望用和女儿融入的强烈愿望来稀释
其良苦用心
看完电影
突然加重了我们的内心痛楚
对于一味沉陷在工作中的女儿伊内斯
面对父亲的双重身份
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对真实的父亲温弗雷德
她会忍耐
比如他私自到布加勒斯特;她会抱怨
比如他影响了自己工作;她甚至会咆哮
比如他没叫醒她以致错过客户电话
对虚构的人物托尼·厄德曼
她会无奈
比如明明认出了他是自己的父亲
在大庭广众面前还不能识破;她会惊讶
比如在一个工地
她惊讶他请求老板不要开除工人;她会释放
比如她在他的坚持下
在陌生人面前引吭高歌——从不情愿到全身心投入
从托尼·厄德曼身上
与其说她看到了以前被忽略的父亲品质
不如说她开始审视自己
审视自己的人生
电影中
导演渲染的裸体生日派对一场戏
也许是一种隐喻——新生命的孕育;她和父亲装扮的长毛动物在大街上的拥抱
更可以看成是一种新型父女关系重建的开始
只是开始
永远朝向坎坷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