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
法国|
德国|
瑞典|
英国悬疑/惊悚/西部电影《悍女》
于2016年上映
由马丁·库尔霍文导演
马丁·库尔霍文编剧
影片讲述了范宁饰演的Liz是位哑女
她嫁给了善良的鳏夫Eli
两人生下一女
加上Eli带来的儿子
一家四口过着安逸平静的小日子
然而
有天
盖·皮尔斯饰演的邪恶教士出现在这个小村落
彻底颠覆了他们原本安逸的生活
Brimstone
名词
意为硫黄
常在圣经中出现
用来描述上帝愤怒的迹象
或形容基督教中一种生动的布道方式
通过描述永恒的审判与惩戒
激起听众的忏悔
本片在杂糅了宗教与西部片的色彩中
讲诉了一个血腥而压抑的复仇故事
《悍女》的拍摄成本高达1200万美元
在荷兰、奥地利、匈牙利多地取景
期间还面临着多位主角的档期问题
故事情节基于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设定:暴虐残忍的牧师父亲对女儿的折磨虐待
人物动机一开始似乎可归因于旧世纪神权、父权、夫权对女性的压迫
但随故事发展
这些外界动机又似乎被逐渐抛开
只剩下反派角色的内因——纯粹的施虐狂倾向
这看起来是在影片深意上作出退让
在前三部分中
牧师是神权、夫权、夫权的象征
祷告词、颂歌、服装、仪式等镜头
以及影片中牧师并没有名字的事实
使牧师被符号化
他代表着那个时代下的男权与霸权
成为了暴力的化身
然而
在第四部分
牧师似乎又退化出了一种简单的虐待狂心理
让观众困惑
究竟导演是想将矛头指向他所描述的文化背景
和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压迫史
还仅仅是以一种命运论的论调
指向角色个人
影片中
父亲与女儿两个角色是两个极端的对立面
但每段故事中
酒馆老板、淘金者、母亲、妓女等角色的加入
也为故事添加了额外的张力十足的戏剧冲突
很大程度上
这些人物情节帮助佐证了本片的核心话题:神权与父权的压迫
并为父女最终的对决作出铺垫
不得不说
四段式的倒叙结构是一个有趣的尝试
这么做很好地化解了影片时间过长的问题(148分钟)
每一个部分互相连接
却又独立成为一个小故事
各自有各自完整的故事曲线(story arc):从冲突
到高潮
到结尾
剧情在几段故事中起伏
每段故事都有一个在经典叙事结构中算作“合适”的结尾
女主获得(短暂的)救赎
想象一下
如果影片采取正叙的方式
那将多么无聊
故事也会显得十分拖沓冗余
故事给片名“Brimstone”赋予了三层含义:一是指代牧师在宗教幌子下行使的暴力与压迫;二是象征女主所经历的痛苦与困境;三是指代女主最终的报复与反击精神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想象本片所描述的旧世纪西部矿业小镇上
可能曾经存在哪些罪恶
以及宗教、家庭在里面扮演过什么角色
至少我们看到了一次悲壮的复仇
与另一部有着相似情节的影片《稻草狗》相比
本片的结局可没有那么痛快
而让人最难以释怀
我曾有幸问过导演他对自己作品结局的看法
他表示
这个结局是他一开始就想好的
并且必须是这样的结局
否则会违背他的初衷
在他看来
女主投湖自尽
并不是对压迫的妥协
而是她最终认识到了“这是唯一的办法”
选择将未来留给自己的女儿
我个人认为
即使这样
最后一幕的处理方式也有所欠妥:导演不应该让一名持枪的男性警长来带走女主
因为枪、男性警长
正好就是霸权的影像象征
这难免会让观众产生误解
认为女主最终还是向她一直反抗的事物妥协
在表演上
达寇塔·范宁以一次特别的表演作出了突破演技的尝试
从需要男性拯救的童星角色
但反抗男性拯救自己的角色
范宁在选角上完成了如片中女主的成长曲线
盖·皮尔斯则是一如既往硬派风格的反派
总的来说
《悍女》的闪光点在于它用精心编排的方式
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叙事
遗憾的是
人物的动机与影片的精神在暴力的镜头与压抑的情节中略显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