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遇见你真好》解说文案_曾被誉为中国第一摄影师,处女作获银熊奖,顾长卫为何值得期待?

时间:2024-10-18 14:00:02 上传:我要让情敌当伴娘 字数:5712 字

中国爱情/剧情/喜剧电影《遇见你真好》

于2018年上映

由顾长卫导演

祖乱乱 姚冠辰 编剧

影片讲述了当遇见爱情的时候才会发现

它就像万有引力

苹果总归会落地

在被称为“高四”的紫荆复读学校是一所爱情集中营

梦想成为作家的张文生和珊妮在互损中萌生情愫

好友陈奇误认为文生横刀夺爱

与“坏学生”青龙在小酒馆相遇并商议各自的复仇计划

不料陈奇带去的巨型烟花被青龙向酒馆发泄中引发火灾

带出人命

于是

这所学校里的一个又一个神秘搞笑的爱情故事浮出水面

一群热血而欢乐的男女演绎了另类的青春和爱情……

姜文第一次见到顾长卫的时候

吓了一跳

“特别瘦

还留着点胡子

眼珠儿基本上不动

还有一半藏在眼皮里边

我说

这是个什么人呢?他说我叫顾长卫

”那是1987年

张艺谋为了筹拍电影《红高粱》

组织主创人员观看一部具有参考意义的日本电影《鬼婆》

当时姜文是男一号

顾长卫是摄影师

自然就凑到了一起

而这次相识之后

他俩不仅在《红高粱》里有了一块工作的经历

还在之后的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里

有着更为深度的合作

彼时的顾长卫

就像姜文所描绘的那样

特别瘦

而“瘦”这个特征

似乎成了顾长卫给人的印象里最为突出的一个标签

可就是这么一个瘦瘦的人

内心却澎湃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创作电影的时候

他可以用镜头描绘令人震惊的画面

可以用影像传递具有深沉意味的“文艺”表达

也可以切入到新时代的潮流里做一个“不安分”的导演

算起来

顾长卫导演的作品数量不算多:从《孔雀》、《立春》、《最爱》

到《微爱之渐入佳境》以及还在上映的《遇见你真好》

拢共也就五部大银幕作品

可即便如此

顾长卫也注定是华语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名字

1、文化宫的“临时工”顾长卫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

听到火车上的广播里说着“首都北京

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等介绍时

心里觉得特别激动

而在此之前

当他坐上火车

看到真的火车

看着铁路慢慢从眼前延伸到远方的时候

他的内心就已经翻涌着兴奋

这种激动或兴奋

并非源于简单的“第一次到大城市或者第一次坐火车”

而是包含了一种青年人“走出去看世界”的情愫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全国恢复高考之后

能够考到北京去学习

是大多数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对于当时二十来岁的顾长卫而言

能够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意义非凡

顾长卫从小在西安长大

父母都是教师

对他的教育比较严苛

在他的记忆里

父母都曾用“武力”教训过他:要么用笤帚疙瘩照着屁股上抽

要么就是用脚“跟踢足球似的”踹

这些在大多数中国家庭里都有的教训方式

并没有给顾长卫造成什么心理阴影

但却或多或少地促成了他安静、谨慎甚至“不善言辞”的性格

小时候喜欢画画

一旦画起画来

他可以十几个小时都沉浸其中

坐在画室里画

骑在自行车上也画:双手大撒把

把画板搁车把上

非常有想象力的画画方式!对着一棵树可以描摹半天

将树干、树皮以及每一片叶子都仔仔细细地收入画中

画画给了他很多的快乐

但电影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在那个年代

普通人其实很少有接触电影的机会

但在1972年到1977年

顾长卫大多数时间都在电影院里度过

因为他家附近有一个工人文化宫

每周有四天是规定放电影的日子

他就跑过去帮忙

站在门口负责收票

等到电影开始了

他就进去看电影

他当时并非文化宫的正式员工

但为了能看电影

他自愿担当“临时工”

且乐在其中

正是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这个经历

让他对电影有了认识

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1977年

全国恢复高考

顾长卫第一次报考的是西安美院油画系

没考上

半年后

他发现还有个电影学院摄影系

感觉和画画有些关系

于是选择了报考

没出成绩之前

他还有些担心自己没考上

直到某天吃饭时

父母拿出一个信封

上面写着“北京电影学院”

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当时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的陕西籍学生里

还有张艺谋、赵非、侯咏、智磊、王小列

他们日后都成为了很重要的电影人

顾长卫当时对自己能去北京读书

而且学的还是电影

感到非常激动

在多年以后

当他执导的电影《立春》上映

接受媒体采访时

他曾提到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对他的意义:“因为我从小爹妈就教育我说‘咱家的孩子没啥出息’

‘咱家孩子不聪明也不会来事儿’

所以一直都没什么理想

老老实实随大流就行了

我就特别想成为王彩玲(《立春》的主人公)这样一个旗帜鲜明的理想主义者

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

经历那么多与众不同事儿

同时这也传递了一种价值观

我自己做不到的并不意味着我内心深处不这么想

电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

去完成自己的一个梦想

”2、中国第一摄影师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四年

是顾长卫人生中一段非常美好且有价值的经历

上学期间

顾长卫非常刻苦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

他坚持每星期至少看三部电影

他看电影都是有目的性地学习

每看一部电影

都会做大量的笔记

也经常和张艺谋等同学讨论

谈各种电影、各种摄影手法、各种牛逼的技巧

每每做这样的交流时

都会觉得特别的带劲

由于顾长卫学的是摄影

很多专业知识还是得在实操中锻炼和积累

并且有些拍摄的道理

比技法更为重要

在1981年

顾长卫参与了北京电影学院78级学生联合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我们的田野》

在拍摄过程中

有一场戏让他感觉特别好

不禁有些兴奋

站在升降机上把控摄影机的他

一边说着话

一边抽着烟

当时的指导老师就给了他一番“训斥”

告诉他一条很重要的道理:一个好的摄影师应该养成最好的习惯

就是要把那股兴奋劲用在最需要用的点上

光知道激动

不想着如何去表现

只能算是一个一般的摄影师

这给顾长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那以后

顾长卫便养成了一个特点:越是兴奋的时候

越能保持冷静

这对于摄影师而言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养

1982年

顾长卫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

他和赵非、智磊被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

但一开始

西影厂并没有迅速接收他和赵非

说是当时没有那么多电影要拍

不需要那么多人

他和赵非给电影学院院办打电话

汇报在西安的处境

还说“如果西安不要我们的话

我们就马上坐火车回北京”

但是

西影厂最终还是接收了他们

并且某种程度上

还给顾长卫提供了一条“快速成长通道”

从1983年开始

顾长卫先是像大多数人一样

从摄影师的二助做起

半年后

他就升为了摄影助理

并且在1984年

他就成为了摄影师

和滕文骥导演制作电影《海滩》

也正是在《海滩》里大量使用自然光

以非常写实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不一样的摄影风格

让顾长卫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当时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学生里

顾长卫和张艺谋是最被业界看好的两个摄影师

而他们又都和当时导演系毕业的陈凯歌有过合作

且先后因为这样的合作

名声变得更响

获得了更多专业的认可

张艺谋是和陈凯歌拍了《黄土地》

大获成功;顾长卫则和陈凯歌拍了《孩子王》

同样反响很好

但在1987年

张艺谋首次执导电影《红高粱》

就找来顾长卫担当摄影师

后来有媒体问张艺谋

为什么要找顾长卫?他回答说:顾长卫是摄影班的第一名!这是张艺谋对顾长卫做出的一个很高的评价

却也是站得住脚的一个评价

因为在后来的多部电影里

由顾长卫担当摄影师的作品几乎都成为了经典佳作

和陈凯歌合作《孩子王》的时候

顾长卫为了表现陈凯歌想要的那种文化质感

将摄影机架到了山坡上

每隔半小时拍一回

将天空、大山、星月等景象纳入画面

拍摄出了一种具有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效果的宏大气势

和张艺谋拍摄《红高粱》的时候

顾长卫用镜头展现了张艺谋导演追求的大气场面

也实现了颜色上的浓烈表达

整部电影画面呈现出来的感觉

充满了热血和无畏感

恰到好处地贴合了影片的主旨

顾长卫对光线、颜色、布局、角度等多方面的精心构架

助力《红高粱》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

《孩子王》和《红高粱》的高水准表现

让顾长卫收获了1988年双料金鸡奖

而在此之后

他还和张艺谋合作了《菊豆》

和陈凯歌合作了《霸王别姬》

和姜文拍摄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鬼子来了》

这几部由他掌镜的电影

都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的经典

甚至在国际范围内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与陈凯歌合作的《霸王别姬》

不仅让影片收获了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还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的提名!这是华语电影的骄傲

也是顾长卫作为摄影师得到的巨大成就

在拍摄《霸王别姬》期间

很多镜头的拍摄其实都具有不小的难度

在表现京剧场面、人物情感方面

顾长卫用极其细腻而又不失大气的画面

很好地配合了陈凯歌导演具有历史厚度与文化思考的质感追求

即使到了现在

看《红高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电影

都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影片的每一帧画面

都非常有美感

顾长卫在摄影方面的成就

令他荣膺了伊斯曼柯达评选的“世纪百位杰出摄影师”称号

也一度被媒体赋予了“中国第一摄影师”的评价

显然

他担得起这些赞美之词

3、迟来的第五代导演1994年到1999年期间

顾长卫在美国好莱坞工作

先后参与拍摄了《迷色布局》、《浮世男女》以及《纽约的秋天》

但在拍完《纽约的秋天》之后

他决定回国

即使那边的项目邀约有很多

他也不做留恋

因为多年从事摄影工作

让他的一只眼睛被确诊为斜视

需要多加休养

于是

回国之后

即使迎来了许多的掌镜邀约

他也都一一推掉

专心在家休息

那时候刚好儿子也出生了

他就在家专职带孩子

某种程度上

孩子的到来

让顾长卫的心境有了不小的变化

他将许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陪伴他成长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享受一位父亲独有的幸福感

直到2003年

编剧李樯创作的剧本《孔雀》辗转来到了顾长卫的手里

令他一下子有了想执导一部电影的创作冲动

事实上

《孔雀》这个剧本当时在业内已经被多人看过

但都没有人决心拍出来

顾长卫看完之后

决定把它拍出来

说到做到

顾长卫搭起了帮子

率领剧组工作人员跑到河南安阳附近的一个小城镇

开机拍摄电影《孔雀》

该片是一个描写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个普通家庭兄弟姐妹三人命运遭遇的故事

本来女主角找的是章子怡

但因为档期原因换成了在试镜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张静初

影片拍摄过程还算顺利

但因为是顾长卫第一次担当导演

坐在导演椅上的他还是有些紧张

他甚至连怎么和演员沟通

都有些担心自己做不好

可是

当电影拍完

在国内上映

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

都收获了不错的成绩

在所有成名的“第五代”导演们或坚持或转型或隐退的大形势下

同属于“第五代”电影工作者的顾长卫扛起了延续“第五代精神”的大旗

他的导演处女作《孔雀》既有浪漫的少女情怀、纯净的理想主义

又有沉闷压抑的时代反映以及深入人心的人性拷问

这在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都在往商业片转的背景下

顾长卫这位“迟来的第五代导演”

让观众们看到了八九十年代那些经典电影的气质

它是沉静的

却又是有力量的

在勾勒个体命运的过程中

折射出的时代的面貌

且很有文化内涵

《孔雀》最终得到了崇高的荣誉: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

这不仅让影片本身大放异彩

也让顾长卫正式以导演的身份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孔雀》之后

他又先后推出了《立春》和《最爱》》

《立春》是一部围绕女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展开叙事的电影

它由顾长卫的妻子蒋雯丽主演

讲述了生活在小城里的王彩玲不甘当一个音乐教师

梦想着前往北京发展

却又在一系列的人物纠葛中

被现实痛击

该片仍然有那种个体命运与时代环境做抗争的表达

但也强化了某种压抑感

令观众看的过程中

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现实的无奈甚至残酷

却又能被主人公王彩玲的理想主义所触动

而在电影《最爱》里

类似的对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被赋予了一层令人内心受震动的“病症”元素

这场由郭富城和章子怡上演的“热病时期的爱情”

很大程度上传递了顾长卫导演的一种人文关怀

但这部电影却在正式上映前

遭遇了“被迫删减”的情况

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但观众在看完之后

还是能够收获较大的触动甚至反思

无论是大获赞誉的《孔雀》

还是引发不同讨论的《立春》和《最爱》

三部作品都奠定了顾长卫导演在华语电影史上的地位

尽管当我们谈了“第五代导演”时

总是轻而易举地就想起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等名字

但顾长卫也应该被记住

4、不安分与敢于尝试在看过《孔雀》、《立春》、《最爱》之后

大多数观众对顾长卫的认知多少归类到了“文艺片导演”的范畴

因为他的作品无论风格还是思想

的确有着浓郁的文艺片色彩

但当他2014推出电影《微爱之渐入佳境》和今年上映《遇见你真好》之后

顾长卫遇到了许多批评的声音

因为这两部作品和以往的顾长卫电影太不一样了

不仅商业气息浓厚

还加入了许多新潮的元素

在《微爱》里

观众看到了类似于“通过微信来谈情说爱”的元素

这使得部分观众觉得不够深刻

缺乏厚度

而《遇见你真好》虽然演员都表现不错

摄影也很有质感

但因为融入了许多贴合九零后甚至零零后观众的元素

让部分观众看得有些别扭

无论是《微爱》这样的都市情感电影

还是《遇见你真好》这样的青春电影

似乎都和顾长卫的风格不搭

尤其是对于喜欢顾长卫作品的影迷看来

他的这种“转型”

令人失望

这种失望

当然是建立在以往的喜爱和高度期望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

顾长卫“就应该老老实实拍那种有思想、有内涵、有时代拷问”的文艺电影

而不该“沦落”到拍商业电影的地步

观众对导演寄托希望甚至提出要求

当然是一种“爱导演”的体现

但如果一味地将某种类似于偏见一样的想法禁锢在导演身上

那显然欠妥

顾长卫导演应该被定性为“文艺片导演”吗?即使所有喜欢他的影迷都同意

顾长卫导演自己也未必同意

因为在他平静、瘦小的外表下

其实隐藏着一颗澎湃、热烈、不安分的心!他就是想要做一些不同的尝试

就是要做一些大胆的改变

即便这种尝试的效果不尽人意

但至少

他没有停步不前

诚然

《微爱》和《遇见你真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也没到一些批评形容得那么差

它们也有其闪光之处

有值得肯定之处

不能就此全部给忽略掉

但比起作品

导演本身更不应该被市场和观众“绑架”

即便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他也是由心而发的创作

不能就此全面被否定

顾长卫为什么不能做一些转型的尝试?为什么不能融入自己对新时代的理解?怎么就能如此断定类似的尝试或改变就一定不会带来好的效果?《微爱之渐入佳境》融入了顾长卫对新科技和新时髦的事物的兴趣

《遇见你真好》融入了他自己对青春的记忆和对年轻一代青春的理解

每个人对生活、对青春的理解会有不同

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身是值得尊敬的

更何况

顾长卫拍摄《遇见你真好》这部电影的初衷

还是基于“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与自己儿子所代表的年轻一代做交流”的考虑

这其实折射出来的

不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的体现

还是一个资深电影人对年轻一代的关怀

从声名赫赫的摄影师

到备受肯定的导演

顾长卫没有大声宣扬着自己的成就

也没有过度消费着自己的名声

反倒愿意尝试着不同

愿意以一种谦卑的、不声张的方式传递情感

这对于创作者而言

是一种值得点赞的态度

顾长卫导演

仍然值得期待

PS:文字为作者原创

图片均源于网络

我要让情敌当伴娘

文章

10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