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圣人文森特》解说文案_烂人与圣人也只是一线之差

时间:2024-10-29 04:00:11 上传:久愛不厭 字数:2984 字

美国喜剧/剧情电影《圣人文森特》

于2014年上映

由特奥多尔·梅尔菲导演

特奥多尔·梅尔菲编剧

影片讲述了单身母亲玛姬为了维持全家生计不得不在医院加倍工作

为此她只能把儿子交付给看似无害的隔壁邻居圣文森照看

可她不知道的是这是她做过最糟糕的决定

圣文森这个老兵把自己堕落的生活方式一览无遗的呈现在男孩面前

把喝酒

赌博

撒谎

偷窃等行为都通通教授给小男孩

然而小孩却在这些不堪中找到了闪亮之处

这段关系能让一老一少都有所改变吗?

或许我们多数对“大人+小孩”的喜剧电影抱以这样的期望:一个平凡无奇甚至是堕落的中老年人

因缘巧合之下

要和一个老成又可爱的小孩相处一段日子

这段相处不仅改变了这个成年人的生活

他/她对这个小孩而言也变得非常重要

就算著名短片改编的电影《在我消失之前》也不免落入这个俗套

生活的奇迹在无人能够奉告的细节里发生

隐喻着“戏剧化”这一元素始终在故事里如影随形

于是

《圣人文森特》这样的电影出现了

再次打破“戏剧化”的格局

形成了另一种“戏剧化”

以强调故事主人翁论述方式的更改完成电影的转折点

从坏到好

从平凡到不凡

从潦倒孤寂到有爱温馨

甚至从烂人到圣人

只是论述之间的一线之差

笔者当然没有拒绝承认

人到六旬银行账户依然是“负”值的文森特最后终于换来了另一种家庭温暖

但细细品味影片的最后

文森特依然百无聊赖地坐在后花园晒太阳

可见

这个Oliver眼中的圣人

依然是现实生活中的烂人一枚

影片取名《圣人文森特》(英文原文:ST.VINCENT)

难免有些戏谑宗教之意

在这个啼笑皆非的故事里

严肃的宗教被赋予了温暖的色彩

当然

宗教本来就以其沉淀百年的神话和那些意味深长的清规戒律抚慰人心

以致我们相信以神学支撑社会运作的中世纪成为比任何时期都要漫长和稳固的历史阶段

而我们则可以从《圣人文特森》窥探宗教世俗化潮流

当Oliver到新学校报道的时候

老师要求他带同学们做一次晨祷

而他却尴尬地对老师说:“I think I am Jewish.”(我觉得我是犹太人/犹太教)

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

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

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

所以Oliver认为自己不应该和天主教/基督教的同学们做晨祷

这时候

开朗的老师却会心一笑

回答说:“我是天主教徒

是所有宗教中最好的宗教

真的

因为我们规矩最多

制服也是最好看

不过我们当中

也有佛教

不可知论者

浸信会教徒

我们还有‘I don’t know’——也是全世界成长最快的宗教

现在又出现了‘ I think im Jewish’我们班上又出现一种新宗教了

” 现代文明的出现使人们逐渐脱离对传统宗教的神圣化想象

甚至使很多人摒弃了具有宗教信仰的生活

于是

“世俗化”成为宗教在现代思想中转型的最重要标志

我们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宗教信仰

也并不排斥与不同信仰的人们相处

甚至还包容了“I don’t know”教的出现

宗教世俗化最终要解决的

或许是在拜物教/拜金教成为主流的社会当中

如何为人类的灵魂

也即是人为什么能够称之为人的原因

留一块纯净的思想领地

圣人文森特就是宗教世俗化的潮流下诞生的

Bill Murray又回到了他在《迷失东京》里那种颓潦的形象

不过

相比起《迷失东京》里他所表现出的矜持和腼腆

文森特更像是一个厚颜无耻之徒

晃着耳机

穿着不合时宜的背心

随手在水果摊上顺手拿走几个水果

文森特就这样烂到彻底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人到六旬

他的银行账户依然为“负”

平日喜欢到酒吧不顾自己健康地买醉

到马场赌博

欠下一屁股的债

嫖怀孕的脱衣舞女

受委托照顾Oliver之后

他的生活节奏依然没有改变:带着Oliver去马场赌博

赢钱以后

潇洒地开车兜风

甚至带Oliver到酒吧;看见Oliver被同学们欺负

便教他打架

最后

不要以为文森特能够无偿地照顾Oliver

他不假思索地向Oliver的母亲收取保姆费

烂得彻底

笑到肚子疼

我们以为这部喜剧就是嬉笑怒骂中解决Oliver成长中的孤独过去了

直到我们看到另一个与文森特格格不入的场景出现——爱妻的精神疗养院

才发现影片开始真正地给我们讲故事

俗话说

每一个浪子的背后总是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

如果说文森特也是给观众留下了一个老年浪子的形象

那么我们应该也不会惊讶于他背后还拥有着令人温暖的一面

文森特的妻子患有严重的老人痴呆症

她已经无法认得自己的丈夫了

所以文森特只能每周打扮成医生与她对话

这一段无疑让我们回想起《恋恋笔记本》

也让我们深谙面对将所有爱的回忆抹去的失忆爱人需要莫大的勇气

吊儿郎当的文森特却也做到了

他坚持为妻子每周洗衣服

即使经济状况已经糟糕透了

也要给妻子最好的医疗照护

如此看来

烂人依然有值得敬佩的一面

然而

妻子的逝去以及讨债人的恐吓终于令文森特“倒下”

浪子情怀抵不过年老风霜

他因中风入院

文森特的“入厂”提醒了大家

纵使活得如年轻小子一样轻浮和无赖

他依然是一个老人

一个经历了过半世纪的沧桑老人

但是

影片所要浓墨重彩的地方也并不是文森特的品质

而是Oliver的孩童视觉

在最后推举身边“圣人”的报告时

Oliver是这么说的:“他喝酒太多

抽烟

赌博

诅咒别人、说谎和欺骗

而且他花很多时间跟风尘女子在一起

这是你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然而

这些生活的坏习惯并不影响一个人拥有美好的品质

正如Oliver的老师所说:“圣人就是牺牲并致力奉献于其他人的人”

于是

在Oliver的报告下

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个“圣人”形象:曾经参军并英勇地拿下战绩、在新邻居到来的时候接受了他们的求助、坚持照顾失忆的妻子多年、在Oliver被欺负的时候教他如何对抗……在Oliver的诠释之下

文森特确实原来也是一个“圣人”

一个在教义中无法令人否认的“圣人”

简而言之

在现实生活——肉体和理想——灵魂之间

大多数的我们选择了以前者来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

也是现代社会赋予一个人所谓“生存价值”的基准

《圣人文森特》也不外乎给我们讲一个简单的道理:抛弃沉重现实/肉体

理想/灵魂赋予“生存价值”的意义或许更长久

“因为最后

圣人也是凡人

非常凡人

勇气、牺牲、怜悯、人性

这就造就了圣人

(Because after all, saints are human beings, very human beings. Courage, sacrifice, compassion, humanity. These are the makings of a saint)”这是Oliver的结论

诚实细心的Oliver

富有责任心的母亲

善良的妓女

他们都无一有可能成为“圣人”

在千年历史中

“圣人”的定义不断被修改或者重新阐释

从西方基督教里的“耶稣”、中国儒教中的“孔子”等逐渐退居到近代的“品德无上美好的人”

甚至像影片中所提出的“圣人”即为“非常凡人”

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条件下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新教通过 16、17 世纪宗教改革形成了更多地涉及现实问题的新的教义

在宗教色彩并不算浓郁的一种轻喜剧里

我们看到宗教世俗化的意义已经深入人心

平凡的个人

肩负着比神圣更恒久的指导意义

影片最后

文森特拿着他的收音机

又开始百无聊赖地坐在后花园听音乐了

前一分钟

我们热泪盈眶

被Oliver那段真挚而可爱的报告而感动

后一分钟

又看到文森特的无赖形象

或许

在普世价值被热烈提倡的当下

烂人与圣人真的只是一线之差

久愛不厭

文章

8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