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美国冒险/喜剧/犯罪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
于2014年上映
由韦斯·安德森导演
雨果·吉尼斯 韦斯·安德森 编剧
影片讲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欧洲
影片围绕着一位带着传奇般色彩的酒店礼宾员和他的年轻门生展开
在远近闻名、宾客络绎不绝的布达佩斯大饭店里
礼宾员古斯塔夫先生经历了不少声色犬马
其中不乏无价名画的失窃、名门王族望族的财产纷争等荒谬轶事;不仅如此
他还跟这家豪华酒店一齐见证了欧洲半个世纪间的战火硝烟
沧海桑田……
如何评价《布达佩斯大饭店》
或许会让一个影评人感到头痛
因为无论从任何一个点去出发
我们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丰富的内涵和话题
韦斯·安德森拍摄《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源于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文学作品《昨日的世界》
这是一个犹太人在被流放巴西直至服毒自尽前留下的回忆的文字
那一代人
就像茨威格的好友罗曼·罗兰
都意图用文字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进行思考
这种对于文化传承和思考的责任感
恐怕如今的国人很难体会到
但是在欧洲
这种文化精髓却依然在传承
于是我们可以从《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去探寻茨威格的影子
有人说《布》里的作家就是茨威格
好像很有道理
尤其开场的时候
老年作家独白的时候被孩子的玩具枪打断
那个穿着灰色衣服的孩子是否象征着纳粹的侵略?那么这种侵略打断了作家的自白
是否也暗示曾经欧洲大陆遭受的苦难?当故事的结尾
年轻时的作家在听完故事之后去了南美旅游
而茨威格不恰是在流亡巴西服毒自尽的么? 有人说
ZERO是茨威格的象征
因为正是由他的口述揭示了一段欧洲的历史
他经历了战争
失去了所有的家人
颠沛流离
却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遇到了古斯塔法
他忠贞的维护着古斯塔法
是否可以说是茨威格忠贞的维护自己的犹太民族?ZERO卖掉所有的资产只为了保留布达佩斯大饭店
对于回忆的最后坚守
是否也是茨威格最终的刚毅? 有人说
茨威格其实是主角古斯塔法
因为古斯塔法是一个犹太人
而且结局就是在冰原上被象征法西斯的ZZ党军人枪决!电影里
象征德国的鲁兹城堡
标志是一个黑鹰俯冲啄食白鸽的图案
恰如强权下的犹太人
面临着被撕碎与扼杀的危机
古斯塔法偏执的用“羽之味”香水
这也暗喻着自己正是这只被啄食的白鸽
电影道具里黑鹰啄食白鸽的标志 这三个人
都在电影里碎片化的体现了韦斯·安德森对茨威格的感受
同时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
我们似乎能够在每一个场景都能找到极为丰富的含义
1968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老旧的建筑外立面
里面都是老旧的铬黄色
表现了坚守的毅力
1932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是粉色的
绚烂多姿的色彩
似乎象征着那个时代欧洲思想的绚烂
但是离开布达佩斯大饭店呢?一片茫然的白色
似乎像永久的冬天
那是战争前夕人们的冷漠
民粹主义蒙蔽了人们的思想
一切都是灰白的
而鲁兹的城堡是那么的灰暗
象征着德国的法西斯
那幅《苹果与少年》
也是充满了寓意
欧洲大陆的文化里苹果充满了奇幻的元素
纷争女神用一个苹果燃起了特洛伊战争
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苹果而被赶出了伊甸园
于是苹果成了欲望的象征
这苹果属于古斯塔法代表的犹太人
象征法西斯的德米特里却想要强行将它占有
为了占有欲
德米特里派出了象征党卫军的杀手乔普林
一个冷血无情的杀手
乔普林杀死的象征法律、公证与秩序的律师科瓦奇
在你争我夺之后
这幅画最终还是留在了布达佩斯大饭店
在服务台后面公开展示着
那一刻苹果不在是利益与欲望
而是犹太人的精神
无法再被强取与豪夺了! 电影里最著名的那幅画《苹果与男孩》 韦斯·安德森在电影里注入了太多丰富的细节值得我们去分析
但是依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清晰的主旨:“You see, 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 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你看
在野蛮的战场上还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在闪动
那就是人性所在
当古斯塔法第一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
他拯救了ZERO
最终ZERO也拯救了他
可是最终
在失去色彩的情节里
古斯塔法被枪决
古斯塔法肉身的泯灭代表着茨威格精神的破碎
茨威格在巴西与妻子服毒自尽
或许正是茨威格人生的结局与思想的力量
给了韦斯•安德森如此的力量
用着看似轻快的故事
道出了欧洲文化的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