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起跑线》解说文案_《起跑线》:这部最新的印度神片,真是扎心了!

时间:2023-11-06 02:00:17 上传:西城痞子 字数:3079 字

印度剧情/喜剧电影《起跑线》

于2018年上映

由萨基特·乔杜里导演

萨基特·乔杜里 ZeenatLakhani 编剧

影片讲述了一对印度的中产阶级夫妇:服装店老板拉吉与太太米塔为了让女儿皮娅接受更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

而当他们费劲心思终于要将女儿送进名校时

事情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印度电影这几年在中国可谓是风生水起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

再到上半年在中国砍下12.9亿惊人票房的《摔跤吧!爸爸》

无一不在中国市场得到了热烈的反响

可谓是叫好又叫座

 这些在中国大火的印度电影都有一个共通点:在娱乐中探讨社会问题

 《三傻》里调侃了古板、僵硬的教育理念

《我的个神啊》中讽刺了宗教派别的隔阂和愚昧

《摔跤吧!爸爸》则批判了重男轻女的传统

这一个个原本非常沉重的话题

被印度人机智的用充满喜感的剧情包装起来

让整个故事既有启发意义

又轻松、幽默

很有观赏性

 最近

又有一部具备这样特质的印度神作诞生了! 片名叫做《Hindi Medium》

梵镜论坛将它译作了《起跑线》

这个译名可谓是相当传神

 中国有一句很热门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而这条“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

中国人认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

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获得先机与优势

 换言之

中国人认为

教育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印度虽然与中国文化迥异的国家

但也认同这个观点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

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

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影片的一开始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

妻子米图非常激动的表示

“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

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

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

接着她又表示

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

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

还是阶级

” 这段对话

剖析了印度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

爬上更高的阶级

这和中国人理念中的“起跑线”

可以说

是不谋而合

而中国人认为“教育可以决定命运”中的“命运”

其实就是印度口中的“阶级”

命运越好

阶级越高

 于是

拉吉和米图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夺起跑线的行列中

在期间

他们遇到了不计其数和他们一样的父母

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他们可谓是不辞辛劳

 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时

缺乏经验

结果排在了很后面

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

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

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

甚至就地睡觉

用矿泉水瓶子接小便

这阵仗

堪比中国春运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

吃了这么多苦头

往往还是无功而返

 好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

孩子的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

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

父母的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等也要纳入考量

考核由笔试和面试两关组成

非常严苛

 不难发现

这些入学条件

都和孩子本身的资质无关

第一关看父母的经济实力

第二关看父母的各项素养

所谓的招生

看起来更像是在招学生的父母

确切的说

是筛选出哪些孩子的父母来自上层阶级

 于是

来自中产阶层的拉吉夫妇

花重金搬进了学区房

并开始了一系列假装上流人士的行动

简直是洋相百出

不擅长英语的拉吉

答题时频频出错;不懂时尚的米图则在衣着搭配上

被诟病充满的乡土气息;两人出席高级派对时

显得和四周格格不入......一番烧钱又费力的奔波后

拉吉的女儿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

拒绝的理由就是

“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装店老板)

因为“店铺老板”不是学校想要招收的上层阶级

如果说

重视教育的理念和不惜一切为孩子求学的心情

让中国观众觉得有共鸣的话

皮雅入学时

校方对父母的严苛考核

则让中国观众觉得扎心了

因为这种现象

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新气象

孩子由于父母“不够格”而无法进入好的学校

正逐步成了一种隐患

中印两国秉持的教育理念中

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相信教育可以塑造个人品质

然而

这种根据父母阶层来决定孩子能否入学的做法

则妥妥的就是出生论

变相的认为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决定孩子也将是什么样的人

完全否定了教育对个人品质的塑造

如此

我们口中的“起跑线”就不再是孩子所接受的教育

而是孩子所出生的家庭

进而

社会竞争机制也就荡然无存

中下阶层的孩子一出生就输了

没有公平可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印度政府规定包括名校在内的每所学校

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

留给贫困学生

这种粗糙的政策本身就不公平

上流阶层凭身份入学

贫困阶层靠政策入学

中产阶级就成了爷爷不疼

姥姥不爱的那群人

这对他们有何公平可言?于是

拉吉夫妇在假装上流人士之后

不得不搬到贫民区

开始了扮穷生涯

为女儿争取宝贵的入学配额

为了融入贫民生活

做戏做足

骗过监督员的检查

拉吉夫妇又闹出了不少笑话

影片的喜剧部分

多数发生在拉吉夫妇假装一个他们不属于的阶层时

他们在上流阶层无法融于的窘和在贫民地区无法融于的苦

为观众奉献了足够笑料的同时

更是深刻反映了阶级间的巨大贫富差距

上流阶层的一掷千金和贫民区连饮用水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形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巨大的贫富差距

无疑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但更可怕的是阶级固化

影片中有一段特别好笑的剧情

拉吉对贫困生活表现出不适应时

他的贫民邻居热心的告诉他:可见

这个贫民邻居

世世代代都没有机会离开过他们所处的下层阶级

贫穷变的像遗传病一样

无法摆脱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这句话用在这里

实在是恰当不过

但是贫民邻居依旧充满希望

因为政府的照顾政策

让他的孩子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

从而改变命运

可事实并非如此

25%的配额相对于庞大贫民阶层来说

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于是学校不得不依靠抽签决定

大部分没被抽到的贫民就失去了机会

除此

在这些已经少的可怜的名额里

还被拉吉夫妇这样的中产阶级

非法占用

并通过贿赂相关人员

保证自己被抽取

最后

极少数幸运进入名校的贫民学生

也大多不能顺利毕业

因为名校教育早就被包装成针对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各种名目的高额收费层出不穷

足以逼退这帮穷学生

拉吉的贫民邻居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

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

这种情况

当然是比较极端

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

但它确实反映出

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

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可见

政府的这项照顾政策

穷人根本没有受惠

而打垮这项政策的

除了相关人员的腐败和教育资源的紧缺

更关键的是学校把教育当作一门生意!事实上

也正是因为把教育当生意作

才会造成学校根据父母阶层

挑选学生的局面

说白了

就是挑选那些能让学校获益的“顾客”

如同片中的一所名校校长说的那样

招收贫困学生无利可图

而招收上流阶层学生

不但可以让她获取大量金钱

还能笼络社会资源、权力人脉等等隐性资产

因此

下层阶级出生的孩子

根本没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那么教育改变命运也就成了伪命题

教育的不公平

则对社会竞争机制造成毁灭

导致社会阶级固化

一个人无法通过教育

改变自己的原生阶级

让社会产生向上的流动性

拉吉的贫民邻居

所描述的这种遗传式贫穷

正是阶级固化的典型

阶级固化

这四个字则又一次让中国人扎心

2015年《人民日报》就曾发表长篇通讯

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

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文章感叹

贫富差距正在快速加大

阶层固化的趋势越发严重

文章指出: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

是非干部子女的2.8倍多

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与此同时

诸如“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名词的涌现

昭示着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拼爹时代”

教育被商品化后待价而沽的趋势

则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让人绝望

因为它曾被认为是对抗阶级固化最原始、最基本的渠道

看完这部电影

我真的是连呼过瘾

印度人居然能从教育的环节

深入到阶级固化的议题

并且还将这样沉重、严肃的内容

拍的妙趣横生

又掷地有声

印度电影人这种在娱乐中探讨社会问题的能力

真令人佩服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

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西城痞子

文章

3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