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悬疑/犯罪电影《少年》
于2016年上映
由杨树鹏导演
杨树鹏编剧
影片讲述了男孩苏昂与女孩林巧同在一所寄宿学校
苏昂因受尽同学阿鬼的凌辱
林巧便拎起铁锹用自己脆弱的身子保护着苏昂
两人一路野蛮成长
这部电影取名《少年》并不恰当
更适合的名字是《复仇》或者《苏昂》
它的英文名字勉强贴切
《Blood of youth》直译过来就是青春的血液
与影片开头被殴打的少年和死去的少女有所呼应
故事是效仿了较为小众的悬疑作品《搏击俱乐部》
讲述了一个杀人命案告破的过程
其中牵扯出一串悲伤的故事
所有情节都与“少年”无关
导演杨树鹏
70后大叔
拍过一些观众知道的电影
如《我的唐朝兄弟》、《寻找杨德昌》、《匹夫》等等
这些电影
每一部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每一部又都在技术上颇欠水平
会让人忍不住想
导演这么拍是为什么呢?今年上映的《少年》同样出现了这个问题
以《搏击俱乐部》作为参考对象
讲述一个人格分裂的少年变青年之后
一场幻想出的复仇
当年大卫·芬奇拍摄《搏击俱乐部》时获得了几乎一边倒的好评
观众内心积压满满的负能量在布拉德·皮特登场后
一系列的嗜血的地下拳击搏斗中得以释放
观众能在他残酷、从容的自信中看到心中的小恶魔如何把所有自己仇恨着的、厌恶着的人或事情轻松击倒
把恶视为了一种力量源泉
这也正是本片深层含义的表达——对工业时代社会现状的批判
爱德华·诺顿与布拉德·皮特同时扮演一个人格分裂患者的两面
一面是人见人爱的好先生
一面则人嗜血残酷的“街霸”
讲的是一个病人的故事
大卫·芬奇却在这个故事里牵连出美国社会的黑暗面
聚集各方暴力狂的地下俱乐部、一栋栋倒塌的大厦、看似友好却未能至于自己病人的心理医生……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画面似乎都想告诉观众
在一切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
潜藏着的是对工业时代消极而悲观的愤怒
悬疑、暴力、反社会、人格分裂
看似娱乐化的商业影片里能嵌入深沉的哲学思考
使《搏击俱乐部》成为1999年
也成为大卫·芬奇电影生涯中一部重要的作品
杨树鹏借鉴这部电影人格分裂的构思创作的这部《少年》
其形完全采用的《搏击俱乐部》的形式
两段式剧情
前半段铺陈案件后半段揭晓答案;问题是
前半段苏昂设了一个大局
把打坏他脑袋的“大鬼”、杀害青梅竹马母亲的变态音乐教师、不尽责的警察兜在一个网里
观众本应看到网中各角色之间的猜忌、厮杀
直至带后半部投射出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或许杨导想过让观众看到一些“自黑”的内容
并不想学《搏击俱乐部》学得那么彻底
所以
电影里观众也能看到韩国自黑片的影子
如:有性格缺陷的警察
疯疯傻傻的渔人、影片灰冷的色调
迟缓的节奏等
导演热衷形式多于内容
使剧情没有得到堆叠的形式一点帮助
剧情设计过于粗糙
人物的塑造也个性不足
带点神经质的申哥
除了心大暴力
黑帮大哥的人设漏洞百出;心理变态的音乐教师
复古造型、刻薄言辞、暴力倾向、偏激作风
不加掩饰的告诉观众他就是一个杀人犯;警察是个吊儿郎当又心思缜密的家伙
与一个不辨是非的老好人搭档
构成片中的笑料
但是二手段子投给观众
并没引来多少笑声;余男饰演的高冷寂寞脑科医生
发挥的解释苏昂病情、表现音乐教师暴力的角色
导演却有意赋予她更多的功能
但是从影片中看纯属多余
最为观众诟病的当属影片转折部分
无故生硬
强行把影片拆成了两部分
就像一部晃晃悠悠的老爷车
毫无征兆急速加油
吓得乘客一身冷汗还不知道其中缘由
碰上这样的司机
乘客可以破口大骂;碰上这样的导演
观众只有一脸懵逼
在这部影片中
导演很想借由这起与人格分裂的杀人案
给到观众与众不同的观影体验
可惜的是
导演就像影片开头的“大鬼”
把观众当做“苏昂”敲破脑袋就消失了
苏昂就皮特的感染力
无法把观众带入他的世界;影片也因底气不足
最后的结果草草收尾
没给观众一次互动和探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