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猎杀本拉登》解说文案_从《拆弹部队》到《猎杀本·拉登》---个人英雄主义的破灭

时间:2023-11-15 14:00:21 上传:小气质° 字数:1695 字

美国|

阿联酋剧情/惊悚电影《猎杀本拉登》

于2013年上映

由凯瑟琳·毕格罗导演

马克·鲍尔编剧

影片讲述了美国2001年遭受“911”恐怖袭击后

中情局特工即着手追缉拉登

但拉登不打电话

不上互联网

几乎不向任何人透露行踪

令追捕行动陷入胶着状态…直至捕获他的信差

才发现这名史上头号通缉犯

可能匿居于巴基斯坦边境阿伯塔巴德一栋三层大宅之内

经过联邦调查局及中情局长期监视大宅及收集情报后

2011年2月6日

海豹第6队成员突然接获命令

要到巴基斯坦执行狙击任务

目标代号为:杰罗尼莫 Geronimo…

去年看过《拆弹部队》之后就觉得很有写一下的必要

却一时想不出太多内容而搁置了

今天看过同一导演的《猎杀·本拉登》后

觉得可以放在一起聊一聊

两部电影都是讲述了美军在战争中的事件

前者描述伊拉克战争中的拆弹部队

后者描述从追踪到击杀本·拉登的过程

如果说这两部片子有什么联系

个人以为

那就是主创们想从中表达的同样的思想---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哀

乃至破灭

《拆弹》从开场就表现一个新来的毛头小子不顾安全措施去拆弹

俨然一个典型的“个人英雄”形象

虽然他确实很有能力

冒险完成了不少任务

但是当那个哭着求助的男子请求他拆掉自己身上的炸弹时

他却只能在失败后喊道“Sorry, I can't save you !”然后眼看着男子被炸死

当他在搜寻那个杀害孩子的凶手时

迎来的却是一位母亲的哭泣和殴打

逼着他吐出了那句统领全片的灵魂台词:“I'm finding the one responsible.”然后灰溜溜地走掉

我当时暂停了五分钟

用来感叹这一情节的精妙之处

整部影片中

只有这一段戏是没有武装

没有枪战、炸弹的

然而这场戏却绝对是整部影片的高潮所在

它在安安静静的屋子中

点出了最为激烈的矛盾:带着个人英雄主义来到伊拉克的美国大叔

才是这一切死亡和悲哀的缘由

"I'm finding the one responsible."但是 responsible 的却恰恰是寻找者自身

就像导演Kathryn Bigelow自己说的那样:“杰瑞米·雷纳在影片中的角色是詹姆斯

一个非常有悲剧氛围的人物

在性格方面有着很大的缺陷

他就像是古希腊里的传统英雄

将自己置身在了一个想象出来的神话世界当中

然而他却忘了

真实世界中是不可能会有不败的传奇的”

再说今天刚看完的这部《猎杀本·拉登》

从影片的叙事艺术来说

这部电影几乎不算是电影了

就是个纪录片

平淡

流水账

唯有的亮点出现在中间一句台词和结尾的呼应

台词是:“What else have you done for us, besides Bin Laden ?” “Nothing.” 结尾就是当飞行员问女主“Where do you want to go ?” 女主黯然泪下

无言以对

这俨然又是一个美国的缩影

她从头到尾都是对的

带着正确的线索找到了本·拉登

她是英雄

但是这之后呢?她想去哪儿?她除了本·拉登行动

什么都没干过

她没有家

没有朋友

唯一的朋友在基地爆炸袭击中死去了

没错

她杀了本·拉登

她拯救了国家

但她什么都没有

还是那句:真实世界中是不可能会有不败的传奇的

虽然2008年的《拆弹部队》曾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一大堆音效奖项

而2012年的《猎杀·本拉登》却一个奖项都没有

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来讲

我对这两部电影同样的喜欢

因为他们给了我同样的一种感受:真实

我爱电影的原因之一

就是她不仅能带给我幻想中的世界(即我最喜欢的特效片

更可以带给我在我生活的这个狭小地域中所感受的不到的客观存在

即真实的世界

现实之所以美是因为她真实

有血有肉

她不是游戏

不会因为你混不下去就让你读档重来

现在太多的泡沫电影(我自己起的名字)只通过给人以幻想和“治愈”来谋取票房

我不否认这些片子的商业价值

然后我否认他们的电影艺术价值

所以我讨厌《失恋33天》

我不屑《北京遇上西雅图》

我爱看悲剧

同时我也喜欢喜剧

但即使是喜剧

也必须要有真实:即你为了快乐

必然会失去

你即使微笑着

也一定是流着眼泪的

这就是卓别林大师的喜剧从不落入俗套的原因

真实的

才是生活的

没有幻想中的完美

它只停留于幻想

没有不败的英雄

不要等你无能为力了

才喊出“Sorry, I can't save you.”

小气质°

文章

3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