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作/冒险/悬疑电影《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
于2013年上映
由弗朗西斯·劳伦斯导演
西蒙·比尤弗伊 苏珊·柯林斯 编剧
影片讲述了第74届饥饿游戏已经结束
凯特尼斯和皮塔原以为会过上安定闲适的生活
然而
噩梦才刚刚开始
十二个区也暗波涌动
凯特尼斯竟然成了反叛的象征
此时
第75届饥饿游戏开始
选手是历届获胜者
他们中只有一人能存活
凯特尼斯又将重返杀戮赛场……
《饥饿游戏》刚面世的时候
因其故事框架和脉络与《大逃杀》存在诸多相似
而深刻性、残酷性又比不上《大逃杀》
为此承受了诸多骂名
实际上
对于一部著作改编电影来讲
在其刚亮相的时候就下结论显得有失公允
更何况
被冠以“美版《大逃杀》”的头衔也说不清是制片方的宣传手段
还是影迷的一厢情愿
而《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的上映
终于让《饥饿游戏》和《大逃杀》撇清了关系
影片创作者也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叙述这个掺杂着成长、爱情、勇气、牺牲、抗争
以及独裁统治、阶级壁垒、底层人民愤怒甚至就要暴动的故事了
作为三部曲的第二部
《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无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影片来看也确实如此
影片一方面为了显示延续性
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关系上
都再次费了笔墨;另一方面为了使故事延伸
开始设置新的情节点
有新的人物登场
并为第三部进行了诸多铺垫
预留了线索
因此
这部过渡篇章的影片显得情节很碎
整体性不如第一部
影片的高潮也来得太晚
不过影片并没有给人冗长或者沉闷的不适感
反倒觉得导演是在布一个很大的局
虽然这个局的大概模样也基本了然
但观影过程仍然被时时牵动神经
好莱坞的电影跟其他任何地方的电影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迥异特征
就是他们拥有一套自己的叙事模式
虽然不足以对这个模式有一个很贴切的描述
但在这个模式发挥作用的时候却能很轻易地感受到
比如在第一部中引发吐槽的游戏结尾突然更改规则的设定
在好莱坞的故事中
要保证主角的存活
哪怕修正此前的故事逻辑
哪怕这种修正会导致明显的BUG
而在第二部中
好莱坞制造的感觉同样明显
比如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的角色设定
当男女主被迫再次置身残酷的饥饿游戏
而且要跟往届冠军、已然成年的选手较量
当观众为男女主如何逃出生天费尽思量的时候
一记响亮的利箭直接将游戏的场地彻底粉碎
可是即便如此
男女主也仍然在游戏策划者的掌控之下啊
于是霍夫曼的角色开始发挥作用
并且“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一个更大的反抗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片中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反抗开始变得明朗
这也对应了片名“星火燎原”
导演并没有告诉观众
这个计划是如何形成气候的
凯特尼斯的男友又是如何在反抗组织里有头有脸的
这些情节只负责出现
带来情节反转的惊讶效果
《饥饿游戏》的主打消费人群是年轻人
与同样面向的纯狗血系列《暮光》相比
已经提升了很多档次
在高度工业化标准化流水线的好莱坞
期待通盘创意的彻底可能会经常落空
但微观的提高和改进还是值得肯定
作为过渡篇章的《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
有继承有发展
情节虽碎但并不沉闷
希望在该系列的收官之作里看到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