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
芬兰剧情/战争电影《1944》
于2015年上映
由埃尔莫·纽加农导演
LeoKunnas编剧
影片讲述了1944年
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
7月
苏军攻占了纳尔瓦
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
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
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
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
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
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
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
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
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
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
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
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
红军中的叶沙尼亚士兵也亲眼见证了
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
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
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
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
11月
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
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
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
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
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
这
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
今年可以说是欧洲二战片大年
除了丹麦的《开战日》
爱沙尼亚居然也拍了这样一部细节考究、颇有深度的反战电影
小国的悲哀就在于没纵深说占就给占了
一个国家的人愣是被苏德两军强行划清阵营
人人都是寄人篱下的“伪军”
他们互相战斗个你死我活并不是为了元首或者斯大林
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国家能够独立这个当时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理想
双段转换叙事好评
不搞主角光环
终于世上能出现一部把德军苏军双方都黑的飞起的片了:德军要你为元首而战前往柏林别死守家乡
苏军要你打内部小报告好升官顺便半路解决叛徒;德志愿军在阵营扫射投降的苏军
苏志愿军在阵营扫射重伤的德军;乡村老大爷老大娘可能前脚给德军送饭吃
后脚就遇见苏军浑然不觉;甚至德志愿军的家属都是被苏志愿军某个小伙子检举才被满门抄斩的
更惨的是苏志愿军占领了你家门前给你送死去的德志愿军战士的信你都没有意识到下手的就是给你送信的(这段略狗血
杀你哥哥拿他信件来睡你而且不坦白
真乃男人不要脸最高境界)
战争时期恐怕是人们唯一可以用“错的不是我
错的是这个世界”当做理由来安慰自己的时候了
总之
这是一部表达了“我穿着苏/德军的制服去杀和我曾同一个村的人
我不爱元首也不爱政委
我只为独立自己的国家而奋斗
所以我依然是个好孩子”的战争片
战斗场面做的相当棒
沟壕坚守战都能拍出临场感的片子现在不多了
二战片发烧友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