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爱情电影《匆匆那年》
于2014年上映
由张一白导演
李晗 刘晗 编剧
影片讲述了根据九夜茴同名小说改编
电影讲述了阳光少年陈寻、痴心女孩方茴、纯情备胎赵烨、温情暖男乔燃、豪放女神林嘉茉这群死党跨越十五年的青春、记忆与友情
在票房和热钱的刺激下
中国的青春电影
如同过剩营养物质引起的水藻
正在银幕上绿油油地蔓延着
它们以惊人的趋同
迅速构建了自己的类型特点
怀旧符号必不可少
时代事件不能没有
怀孕堕胎已是标配
火爆票房似在反证它们把准了国人的青春脉
而在明面上
它们样板戏一样的套路
加剧了一些电影人的懒惰
还成为一些半退役导演重出江湖的契机
电影《匆匆那年》
就是这波浪潮中的杰出代表
它完美地容纳了国产青春类型片的所有陋习
尽管有原著打底
但原著并没给它带来任何特色
在形式与内容上
《匆匆那年》是青春片《同桌的妳》与爱情片《一生一世》的合体以及复制
导演张一白
也是《一生一世》的监制
继续狂热地拥抱怀旧符号和时代事件
这三部电影加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事件、流行金曲
基本上快齐全了
缺乏描绘青春本身的耐心和能力
便醉心于时代和物件
在让人重返青春现场的招数里
这是最有用的一招
也是最糟糕的一招
那些符号
那些事件
引领观众沉迷的
是自己的记忆
而非电影所述的青春
《匆匆那年》的青春骨架
包括恋爱、打架、劈腿、分手、堕胎
这是浓妆艳抹后的青春
很戏剧很滥俗
情节毫无魅力
更不个性
主要靠怀旧制造魅惑
它没有画出青春的光彩
只画出了青春时代的边框
陈寻和方茴的故事
滥俗的原因不在于它是普遍的、是典型的
而是它在创作上的滥俗
它代表的不是现实里的普遍经验
只是虚构作品中的俗套体验
现实里
大多数人的青春期
都是在各种约束下
安稳又不甘心地度过;在地摊文学和青春杂志上
主人公的青春
则是恋爱、劈腿、堕胎一应俱全
这是一种最偷懒的创作方式
这种作品提供的
只能是最低端的审美体验
以现实和回忆的方式
讲述过去的青春
这样的叙事方式谈不上高明
但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问题是
要看谁是讲述者
作为一部青春片
《同桌的妳》却充斥着中年人的不甘、失落
监制高晓松于此功不可没
而《匆匆那年》
导演张一白是60后
主人公是80后
视点是90后
它的模式化因此毫不意外
从开场七七和陈寻的对话来看
在导演眼里
一代与一代的最大差异
恐怕就是性观念的差异
他对青春的理解极其狭隘而又概念化
再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赵薇年少成名
没有经历过普通青春
她在电影里拍的
是她想象的青春
是流行小说赐给她的青春
狗血俗套因此顺理成章
没有经历过别人的青春
当然不应该是批评一部青春片导演的充分条件
《匆匆那年》最根本的问题
是张一白没有认真体悟别人的青春
怯去青春片的外壳
他没有认真对待一部电影
所以
里面到处是植入广告、结构是分段VCR、高龄演员违和地扮着少男少女
青春的美
是陈寻和方茴的牵手
青春的痛
是方茴在打胎时拒绝麻醉
唯一能看的
是逆光、柔光充斥的唯美画面
虽然也挺廉价
迅速炮制
迅速圈钱
导演证明了他的审钱能力
远高于他的审美能力
左拉的小说《娜娜》里
有这么一句:“这世界多美啊!太肮脏了!”想想《匆匆那年》
画面多美啊
演员长得也不错
但这青春太俗套了
虚假得令人感到恶心
不管这是谁的青春
以如此电影纪念
都不美好
【搜狐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