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冒险/喜剧/家庭电影《布偶大电影》
于2011年上映
由詹姆斯·波宾导演
吉姆·汉森 杰森·席格尔 编剧
影片讲述了布偶家族的布偶秀在前几年就停演了
后来
德州富商在布偶剧院的地下发现了石油
他计划要毁掉这个剧院
把石油给挖出来
不过他的邪恶计划却被沃尔特获悉了
于是沃尔特便联合起自己的弟弟加里和弟弟的女朋友玛丽一起
希望能够找回布偶家族的成员
在电视、广播和网络里继续演出
好筹集到1000万美元去拯救布偶剧院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这三个人必须帮助科米蛙找回自己当年的朋友——那些布偶家族的布偶们
这些布偶的境遇都不相同:福滋熊在一家赌场的乐队里演出
这个乐队叫做Moopets;猪小姐成为了时尚界的风云人物;伟大的冈佐成为了贩卖下水管道的高手……
面对着财大气粗的德州富商
这群布偶有机会拯救自己的剧院么?在帮助布偶挽救剧院的同时
玛丽和加里的爱情
加里和哥哥沃尔特的关系也面临着考验
“致敬”是去年好莱坞颇为流行的电影现象
从抢夺票房的商业大片到争雄奥斯卡的提名力作
科幻、动画、传记、冒险各个类型都有高举致敬、复古或怀旧旗号的名作
甚至有《艺术家》这样百年一遇的现象级影片
可见电影业真的存在类似潮起潮落的规律
在某个趋势引领下
有意或无意的跟风之作都会涌现
“致敬类”电影是个很微妙的类型
致敬的对象不同
会导致创作初衷的南辕北辙
譬如你要缅怀好莱坞黄金年代
那么让人扮演该年代(虽然已进入晚期)的大明星劳伦斯•奥利弗和玛丽莲•梦露就是上上之策
若你要追溯默片的辉煌
那么拍一部梅里爱的“传记片”或是演绎一个无声故事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我们致敬的是上世纪50-70年代风靡全美的一群布偶
情况就大有不同
正如片中中年游客旧地重游的情节所揭示的
当年的布偶迷们如今最起码也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
新瓶装旧酒式的怀旧肯定不能令他们满意(试想哪个二三十岁的观众会愿意掏钱进影院“怀旧”拍于80年代的《蓝精灵》和《变形金刚》呢)
保留风味的同时
必须要玩出点新花样
但《布偶大电影》题材特殊
不像其他致敬类电影可以轻易与时俱进
它既不能扩大故事格局
拉来工业光魔炮制大特效和大场面
也不能将主角做成三维立体
打着动画大片的名义招摇过市(你若觉得把布偶做成蓝精灵也不错
那实在太低估主创人员的情怀了)
它甚至无法套用当年的笑料
一则那些笑料不够“成人”
二来它们大都体现浓郁的时代特色
今天观众听来丝毫不会好笑
在较醒目的层面
《布偶大电影》想同时维持怀旧姿态和时代创新显得举步维艰
所以主创干脆放弃了这一努力
转而从故事本身打主意
主流的好莱坞动画片一向能传递出双重讯息
儿童观众会看到一个轻松欢快的娱乐故事
而成人观众则能领会其中对家庭、生命、责任、勇气等较严肃命题的探讨
好莱坞的大部分动画作品游移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比如《卑鄙的我》
《长发公主》教育意义不深
专注于为孩子讲好一个冒险故事
而《史莱克》《兰戈》增加了情节内涵
明显偏向成人视角
动画翘楚皮克斯历来能在两者之间做出精巧的平衡
但去年的《赛车总动员2》明显调低了观众的平均年龄
今年的《勇敢雄心》似乎仍会维持这一趋势
《布偶大电影》正是在故事中加大了成人元素(别想歪)的比例
首先是引入一些儿童兴趣不大的话题
比如两位人类情侣主角和布偶之间微妙的“三角恋”关系
女方嫉恨男友关注布偶多过自己
男方则有一个从后知后觉到幡然醒悟的心理转变
如此“吃醋”戏显然迎合的是成人观众胃口
再如猪小姐摇身一变成了时尚女编辑
表面上高傲冷淡
处处以女权主义代言人自居
内心却对旧情人牵肠挂肚
放不下面子示爱
好莱坞动画片通常对这类情节蜻蜓点水
只有法拉利兄弟的喜剧片才会如本片这般大肆描摹
片中隐含的社会批判更是儿童观众不易看出的
布偶们到电视台求职
主持人告知它们已经过气
而一档“暴揍老师”的真人秀是当今热门
但随即就有新闻称该节目受到教师抗议已经下档
因此布偶们才有机会上镜
此段一针见血道出当今媒体为吸引观众眼球而炮制低俗节目的丑恶现状
对他们毫无道德底线的伪善面目做出尖锐讽刺
布偶评价杰克•布莱克“是名人
不是人”的台词
以及后者在片中所受的百般虐待
更是对媒体工业高度发达的当下
公众人物尊严和隐私遭到肆意践踏的真实写照
成年观众初看布莱克遭布偶绑架也会觉得捧腹
但事后细想就不难发现这属于反讽
但儿童多半将移情固定在布偶们身上
不会觉得戏弄一个胖子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此外
影片还借鉴《史莱克》
掺杂了很多成人思路下的幽默
比如开头拿歌舞片开涮
一群人载歌载舞后因疲劳直接昏倒
高潮表演时
某布偶克服怯场的“假装观众都是裸体”
停电时布偶男女借黑暗接吻
以及解决那“三角恋”的一场“人还是布偶”的超现实歌舞秀
总之
《布偶大电影》巧妙借用了动画片的两重性
调制出一道令成年人既熟悉(视觉上)又新鲜(故事上)的致敬大餐
同时并未损害其作为儿童片的甜美可口
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所有年龄段的观众
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