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记/剧情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于2013年上映
由让-马克·瓦雷导演
CraigBorten 梅丽莎·沃雷克编剧
影片讲述了1985年
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
当地的牛仔竞技选手荣恩·伍德鲁夫是一名瘾君子和恐同者
他不幸地被诊断出感染上艾滋病毒
被告知只有30天可以活
他开始服用AZT
当时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的唯一合法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然而这种药物却让他更快地接近了死亡边缘
为了活下去
荣恩通过走私的方式从世界各地搞到一批抗病毒药物
这些药物在美国都是非法的
其他的艾滋病患者从医生、医院这些合法渠道根本无法买到
荣恩在他的女医生艾芙·塞克斯以及另一位病人雷恩的帮助下
逐步创立起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他为俱乐部的付费成员提供其他的药品和治疗方法
随着俱乐部的日益壮大
FDA和美国的其他药品机构盯上了他
与荣恩展开了一场“战争”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好的传记片让你喜欢上讨厌的人胡不鬼/文土豆网独家购进视频版权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近日上线
看完整部影片最大的感受就是
于不动声色中
描人叙事、抒情表意
是文艺传记片的一种境界
而看不到表演的表演
也许才是真正的好表演
在120分钟之内
能让观众对传主保持着既钦佩认同
又清醒审视若即若离的距离感
更是此类电影不多见的佳作节奏
虽然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但看起来却并不枯燥
充满让人兴味盎然的观赏性
除了真实到位的年代感还原外
影片的情节编排和叙事节奏起到很大作用
虽然观众对80年代的美国社会不甚了解
对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就业状况也可能毫不关心
但对一个活蹦乱跳的大个子突然得知自己得了绝症的那种感觉还是能够感同身受的(更别说他刚刚还因为帮一个被压在轮下的非法劳工而受伤
这种类似“救猫咪”一样的行为最能让观众对主人公产生好感)
对人物产生了基本的认同之后
编导并没有迅速对观众“洗脑”
建造主人公可怜楚楚的形象(如与病痛搏斗、暗自神伤之类俗套)
进而进行廉价的煽情和催泪
而是让这个满嘴脏话的粗俗家伙在银幕上继续上蹿下跳
一会儿聚众淫乱
一会儿纠缠医生希望走后门拿到最新的药品
一会儿又贿赂药厂清洁工偷买药品……种种出格却真实的行为
让观众对主人公罗恩既同情又观望
但观众很快就会发现
这些都是罗恩出于求生本能的自发行为
毕竟任谁被宣判还有七天生命之后
估计都能整出点自己都害怕的动静
理解了这一点
观众对主人公又多了一份认同
为了保住小命
说的俗一点
与病魔赛跑
罗恩将在观众关切的目光中
走完人生不平凡的下半程
比如扮成牧师博取同情
走私药品
面对药监局官员
满嘴跑火车
大言不惭
面不改色
求生本能激发出来的智慧与斗志
让主人公开始散发出好莱坞英雄般的光彩
而观众自然是欣赏和受用的
廉价的同情最无用
廉价的煽情更让观众反感
编导自然稔熟这一点
因此影片通篇没有痛哭流涕的场面
也没有中国电影擅长的那种青松翠柏、高山流水式“情景交融”的抒情场景
一切都很节制、隐忍
一些具有煽情可能的地方(如雷蒙拿着从父亲处求来的钱给罗恩)
也是极力克制
点到为止
观众心里会泛潮
但远远不到涌上心头化为泪水的地步
这种貌似客观节制手法的好处显而易见
让观众得以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
欣赏的同时
理性地看待他的一生
并得以冷静思考其人其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继而产生某种比感动和哭泣更高级而深沉的思绪和情感
这也是这部电影看起来如此平淡无奇却又打动人心的秘诀之一
与此类似的比如马丁·斯科西斯的《愤怒的公牛》
而与此恰恰相反的比如陈凯歌的《梅兰芳》
为尊者讳
是传记片的大忌
不涉及人物的脆弱乃至阴暗面(这是真实所必须的)
呈现在银幕上最多是个活动的假人
在中国能被搬上银幕的真人真事
只能是被官方意识形态认可并“册封”过的所谓英雄和楷模
这决定了中国电影在近几年内
在这一类型的电影上
可能会继续毫无建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