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解说

《秋之白华》解说文案_爱情•自由•启蒙——《秋之白华》有感

时间:2023-06-30 20:00:04 上传:上火的皇帝! 字数:2916 字

中国剧情/爱情/战争电影《秋之白华》

于2011年上映

由霍建起导演

苏小卫编剧

影片讲述了1924年初

23岁的进步青年杨之华考入上海大学

这是一所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创办的新型大学

集中了国共两党的优秀分子和很多向往进步的青年学生

学校的教务主任就是她的义父邵力子

之华平时就住在义父的家里

而丈夫和不到两岁的女儿则留在了萧山老家

        25岁的瞿秋白是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之一

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想

他积极促进国共合作

参与国民党一大的筹备

同时他在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概论”,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瞿秋白把讲台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

点燃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血

之华也深受感动

        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一大”

孙中山先生提出新三民主义

共产党集体参加国民党

国共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杨之华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主任向警予的带领下

在上海工人中开办夜校

一面扫盲一面宣传革命思想

工作非常积极

她在工人中交到了很多朋友

及时掌握了纱厂女工罢工的情况;她还积极参与党发起的“五月一周”学生运动

在社会上宣传进步思想

能和自己钦佩的老师瞿秋白一起工作

杨之华感到非常光荣

瞿秋白也很欣赏这个学生

        让杨之华苦恼的是

丈夫对她的学业和事业都不支持

两个人虽然感情尚在但生活的目标和态度却越来越不一样

之华很羡慕蔡和森与向警予的革命爱情

瞿秋白工作非常繁忙

而妻子王剑虹肺病却日益严重

这让他非常焦虑

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

王剑虹终于不治

妻子的去世给瞿秋白带来很大的打击

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的攻击也随着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兴起而加巨

年轻的共产党人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纪念双十节的大会上

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来自租界当局的打压

学生黄仁被推下讲台意外摔伤不治

这一事件在学生中引起巨大的愤慨

他们在党的领导下

组织起来

更坚定地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最前线

杨之华作为共产党员担当起学生会的重要工作

她和瞿秋白之间的感情也在斗争中成熟起来

        在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下

杨之华和瞿秋白决定面对这段感情

他们一起回到杨之华的家乡萧山

和杨之华的丈夫进行坦率的交谈

三个人最终达成彼此的谅解

在上海的报纸上同时刊登了杨沈离婚

瞿杨结婚

沈瞿结为兄弟的启示

一时成为新闻

        孙中山北上议事途径上海

上海学生和市民3000多人到码头欢迎

支持革命

租界当局感到非常紧张

并决定拿上海大学开刀

当局搜查了上海大学

没收了进步书籍

并贴出了对瞿秋白的通缉令

搜查了瞿秋白的住所

烧毁了他从苏俄带回的书籍

党决定瞿秋白转入地下

由杨之华单线联系

生活变得紧张而不安

但两个人依旧在享受着美好的爱情

依旧坚持为革命工作

在谈到危险与死亡的时候

两人都坚信革命者是不会被危险吓倒

被死亡征服的

        1935年

瞿秋白被捕

他编造了身份

等待取保

杨之华此时在上海的工厂里做工

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得知瞿秋白被捕

她四处奔走

寻找铺保

铺保终于找到了

瞿秋白却被叛徒出卖给国民党

他大义凛然

坚持革命立场

对花样翻新的劝降不与理睬

就在杨之华在上海想方设法努力营救的时候

蒋介石下令处决瞿秋白

瞿秋白高唱国际歌

从容就义

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与理想

杨之华化悲痛为力量

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但在通向自由的道路上却似乎总是布满了荆棘

正如上面这首经典诗句一般

在追求自由精神的道路上

这位年轻的诗人在卫国战争中付出了可贵的生命(时年26岁)

然正像这首诗歌被广泛地传颂

自由之精神也随之深入人心

又如影片《勇敢的心》中最后高喊的那一句“Freedom”

虽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似乎人们从未失去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而影片《秋之白华》中亦是在体现着对这种崇高精神的追求

影片《秋之白华》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动乱的社会大背景下

瞿秋白与杨之华之间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而篇名“秋之白华”也是来源于瞿秋白向杨之华表白时的浪漫话语:“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

以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无你无我

永不分离

”可见影片虽是在重现革命时期动荡的现实

却是一反平时革命影片中强烈的矛盾冲突

而是采用一种较宁静和谐的色调来描绘一段唯美的爱情

如影片中桥、树等意象的反复出现

即是在衬托着这份爱情的珍贵

显然爱情成了影片的切入点

故事的发展也伴随着爱情而逐渐展开

两个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

爱情似乎成了一条中心线贯穿其中

及至最后瞿秋白被捕入狱

爱情的主线也始终未曾被割断

而究其根源

除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之外

更深层是在表现二人对理想的坚定信仰

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

对自由的渴望

对国家前途的堪忧

两人走到了一起

又因为对理想信仰的执着与坚定

即便面对充满危机的现实生活

他们依旧能经受住这份残酷的考验

诚然最终瞿秋白选择了放弃生命

但这也正是对爱情、对自由理想的最好诠释

在这一点上与前面提及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芬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可见在自由理想的面前

生命、爱情的价值也略显暗淡

即便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这些追求自由理想的“志士”们依旧奋勇争先

正如孔子所言“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这种精神即是对传统儒家“大丈夫”精神理念的传承

当然不难看出

对爱情、自由的解读也仅是从主人公个人的角度进行的思考

如果将影片还原其所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则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自由、民主

虽未直接撼动社会的根基

却也着实将自由民主之精神广泛地传播开来

进而实现了启蒙的目的

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

便大力宣扬西方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亦即“民主”、“科学”精神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

西方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随之传遍中华大地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欲借西方的民主、科学理念来唤醒或启蒙这个已经沉睡了几千年的国度

正如《老残游记》中所悲痛的“举世皆病

又举世皆睡

真正无处下手

摇串铃先醒其睡

无论何等病症

非先醒无治法

具菩萨婆心

得异入口诀

铃而日串

则盼望同志相助

心苦情切

”刘鹗的理想似乎成了历代启蒙者的“通病”

胡适如此

鲁迅如此

影片中的主人公瞿秋白亦是如此

其欲唤醒人们对于国家、对于自身的责任感

以此来共同反抗社会的不公

进而展现了对和平时代的向往

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所述:“汝体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

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信仰在此化为了一种启蒙的动力

在呼唤更多人能早日的觉醒

加入追求自由的行列

为国家、为自身尽一份力量

如此的信仰也就显得愈发的高尚了

因而在追求崇高信仰的过程中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便既是有限的却也是无限的

正如臧克家先生所述:“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样也就可以理解谭嗣同、秋瑾、林觉民以及瞿秋白等人最终的选择之深意所在

诚然影片选在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上映

作为献礼片

一方面是在追念革命的先烈

另一方面也是在展现崇高的价值信仰

对民众的启蒙

对自由的追求

对民主的向往等等

而现实却是历经“文革”的动乱

人们的精神信仰已然溃塌

另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看似近了

实际上心理的距离却是渐行渐远

面对名、利的诱惑

人们往往呈现一种“狂欢”的姿态

以致在现实社会中会出现种种的丧失道义现象:三鹿事件

瘦肉精事件……故影片的上映

无疑也蕴含着深意

秋之白华The Seal of Love(2011)

上火的皇帝!

文章

2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