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记/剧情/惊悚电影《逃离德黑兰》
于2012年上映
由本·阿弗莱克导演
克里斯·特里奥 约书亚·比尔曼 编剧
影片讲述了《逃离德黑兰》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1979年11月4日
伊朗革命达到顶峰
激进分子猛攻美国在德黑兰的驻伊大使馆
并抓走了52名人质
与此同时
6名美国人趁乱逃脱并躲到了加拿大驻伊大使馆中
不过以当时的局势
他们被找到甚至被处死都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营救这六名被困者
CIA任命一名精通伪装技巧的特工Tony Mendez负责人质营救事件
随后他设计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计划
把自己伪装成一名电影制片人
被困的6名人质则谎称是与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
而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名字正是本片的名字《逃离德黑兰》
历史总以悲剧开始
闹剧收场
--马克思
此片是温情的美国主旋律影片
从效果看
类似于《大兵瑞恩》那样的价值肯定和自我歌颂
无怪乎受到奥斯卡的青睐
可从表现手法看
无名英雄在充满荒诞和无奈的现实自嘲中坚定地前行
义无反顾地履行着美国式的人道精神才是此片真正动人的地方
本哥一出场
就带着70年代的幻灭而颓废的气息
在令人疲惫麻木的冷战氛围中
革命的浪潮逐渐退却
家庭观念悄悄回归
渴望平凡和温情的本哥身上的家庭男人气息浓郁而真挚
这是令那个意识形态僵持世界最终崩溃倒塌的东西
暴力和敌视
从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相反
只会带来失败和死亡
在否定了不切实际和意气用事的解救方案后
本哥想出了一个离奇的方案
将隐藏在使馆内的人质包装成科幻影片的制作团队
用好莱坞出神入化的表演去重塑人质的身份
真假难辨的包装模糊了生活和舞台的界限
也欺骗了伊朗人锐利的眼睛
就像有的影评写到:生活需要演技
而危机时刻
高超的演技往往能代替殊死的对抗
无论是智力还是武力的对抗
在荒诞而幼稚的科幻氛围中
都显得过于沉重且令人疲惫
科幻电影或者说娱乐电影
在解构和嘲笑灰暗现实的同时
也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本真性
那就是人们内心其实都是渴望轻松
温情
单纯的生活
影片中
好莱坞山上那破碎的字牌
无疑是对自我存在的嘲笑
在这种怀疑一切解构一切的虚无思想
恰恰是意识形态和理想主义统治重压下的生存解脱
只有在解脱后
人性中平淡且真实的部分才会显露
重新成为生活的重心
才会在金钱、枪炮、主义和宗教的环饲中得以彰显
得到肯定
得到维护
人质们的愿望
无非回家而已
本哥的职责
无非将他们带回来
这种简单的逻辑最终战胜了宗教狂热分子和彼此角力的政治家
令整个事件的结局不再是一场政治闹剧
而是平凡人的归途
此片浮光掠影地描绘了1979年伊朗的革命
在许多镜头中将两种无法互相理解的文化视角交错叠加
正是在这种撞击力和冲突感极强的画面中
本哥纯粹而坚毅的履行使命的身影才会有极强的感染力
他仿佛在说:我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但我要将被困在此地的人带回家!这种不掺和也不屈服的理念正是厌倦传教士身份的美国人在冷战后期的心态
他们相信
别人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一样
自有道理
在十分逼真地还原了当时的人物和事态中
时间成了拯救行动的主角
对时间的切割、分解的情节沿时间轴营造了电影后半部的紧张和丰满
这既是真实事件的本身的魅力使然
也是本哥娴熟地运用了人物间冲突和协作
而最终完成了对一场复杂而惊险的胜利营救的成功讲述
无名者之所以充满魅力
不在于他的留给世人的功绩
而在于他的平凡
渴望征服渴望强大的理想主义英雄已招人厌倦
赶鸭子上架不得已而全力以赴的平凡人才令人动容
他们为自己的小世界而战
为平淡而温情的自由生活而战
他们不是工具
也不是冒险家
这样的男人值得尊敬
而他们那真实而美好的生活
会令所有侵犯别人生活和世界的人
那些沉迷在各种荒诞闹剧中的人深深地羡慕
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