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解说

《欣快》解说文案_安乐,死?(影评,Euphoria)

时间:2023-06-25 10:00:01 上传:疏离了记忆づ 字数:3247 字

瑞典|

德国冒险/剧情电影《欣快》

于2017年上映

由丽莎·朗塞斯导演

丽莎·朗塞斯编剧

影片讲述了剧情讲述一对关系疏远的姐妹因为某种契机决定重新调解两人的关系

一起踏上一段前途未知的旅程

由于种种原因

在上周

笔者一篇影评都没有写

公众号上面更新的都是以前积攒下来的旧货

这周开始

影评刊登趋于正常(注:夏时制期间

个人会调整一下作息

文章上线的进度会放慢

预计两天发一篇)

特此告知

谢谢

近几年来

瑞典女星Alicia Vikander横空出世、扶摇直上、锐不可当

16年依靠《丹麦女孩》荣获奥斯卡最佳女配小金人

随后接棒性感女神Angelina Jolie成为Lara(《古墓丽影》的主角)的扮演者

紧接着

马不停蹄的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Vikarious Productions

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天笔者借此东风

介绍一部坎妹的新作

让我们再次一睹才情横溢的瑞典新女神

瑞典电影《Euphoria》(欣快)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Alicia Vikander(饰演Ines)、Eva Green(饰演Emilie)故事概述:讲述心灵疏远的两姐妹一同踏上神秘和解(安乐死)之旅上映时间:2017年9月8日在加拿大首映这是一部相当有代表性的欧式影片

豪华的演员阵容、深邃的人生思考、迷人的场景、动人的配乐

看似完美却又虚空的故事情节(略感低廉无趣)

接下来

笔者花一些篇幅

从各方面对作品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梳理

导演(编剧)篇本作的导演(即编剧)

Lisa Langseth

瑞典新锐导演

执导的影片比较有料

“料”是指影片的内涵、而不是视觉冲击

如:2010年的《Till det som är vackert》(纯粹)

讲述人性的丑陋与伪装;2013年的《Hotell》(宾馆)

描绘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

说服自己

与自己和解

两部作品都是Lisa自编自导

更值得玩味的是

影片的女主角皆是由Vikander来担当

新作(Euphoria)中

两人再次联手

默契度、连携值相当高

演员篇两个主要角色(姐妹花)——Alicia Vikander+Eva Green坎妹就不多说了(前面已经谈了不少)

这次来聊一聊法国女郎Eva Green

曾经的邦女郎

性感撩人、不在话下

随后又经历了美剧《低俗怪谈》的洗礼

演技突飞猛进

现在的Green

不再是过去的“花瓶”演员

而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有颜值、有演技)女艺人

两大主要配角(老戏骨)——Charlotte Rampling+Charles Dance先来谈Rampling(片中饰演Marina——Ines的个人看护)

昔日的女神(前段时间与大表姐一同出演了尺度惊人的谍战片《红雀》)

现在年纪上去了

依然风姿绰约

演技方面更是老而弥坚

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注目

举手投足之间

演绎大师的风范、老牌女神的腔调

展露无遗

再来看Dance(片中饰演脑瘤患者Daren)

熟悉英剧(尤其是探案作品)的小伙伴一定对这位老爷子不会陌生

比如:《白衣女郎》中的老顽固Frederick

《无人生还》中的法官Lawrence... 其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无数追剧迷的心

此次

在剧中

Dance出演性格豪迈、享受生活、看透人生的Daren

出神入化的演技

彻底将这个老派绅士演活了

尤其称道的是最后那段“歌舞升平”

很好诠释了一个将死之人对于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对于未来死后人生的迷茫

四名主力演员的出色发挥

不仅为影片的表现力添砖加瓦

更为观众奉上了一道“演绎”大餐

剧情篇套路+刻意不可否认

本作在剧情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

一个是叙事“套路”化

另一个是情节“刻意”化

先看“套路”

浅尝辄止谈几点①双女主

久未谋面、形同陌路、性格迥然不同的姐妹②家庭元素

亲情的代入感与游离感③心理创伤

如何面对?如何治愈?再看“刻意”

简短节说之①难以回避的生死话题

一个取死(Emilie)

一个求生(Ines)②难以割舍的亲情纽带

姐妹之间、母女之间③难以逃避的心灵拷问

一个看开(Emilie)

一个迷茫(Ines)正是这些过于刻板化的内容

使得原本颇具内涵、底蕴的思考环节变得索然无味

完全被模式/程序化的叙事风格所掩盖了(套路深

削弱了观众对于剧情的期待度

可看性降低了)

甚是可惜

内涵篇深邃的思考+无尽的猜测欧洲影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a

画面(文艺气息浓郁)b

配乐(典雅精致、品质高)c

内涵(深厚悠远、引思考)在此

个人不想过多赘述画面与配乐的独到之处

只想定睛于影片的终极内涵思索

那就是“死的意义”

“按着定命

人人都有一死

死后且有审判”

(《圣经》希伯来书 9:27)从基督教意义上来看

肉体的消亡不是真正的死

灵魂的毁灭才是!(被丢进硫磺的火湖

即“第二次的死”)初步了解了“何谓死”后

让我们再次回顾影片

观众不难发现“Emilie取死”的真正原因是“患病”

为了让自己“摆脱痛苦”、“享受最后的时光”、“死的体面”

她来到了世外桃源

定制了死亡日程

她的一系列做法、想法

让随行的Ines不能理解(抓狂)

她不理解Emilie为什么选择“体面的死”而放弃“苟且的活”?她不懂得Emilie所说的“尊严”到底是什么?她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掏钱来到这里

度过最后的美好时光?她更不清楚“母亲的自杀”对于自己造成了多少深远影响?这些问题看似难以回答

但如果层层剖析

却又不难理解

a

为什么选择死(安乐死、服过量安眠药)?因为活的累

因为活着却看不见希望

因为死后灵魂得以救赎

b

为什么选择尊严的死(掏钱买“死”)?因为这是一种“人生态度”

体面而有尊严的活着或是死去

这种思维定势已经根深蒂固的进入了许多欧洲人的血脉之中

难以改变

因为这是一种“无奈之举”

谁不愿意活?可是谁又能逃过“死的网罗”?c

为什么Ines不清楚“母亲自杀”对于自身所造成的伤害?因为她一直在逃避

一直在掩饰

一直试图用各种方式抹去这段记忆

可是最终结果呢?痛苦的回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化

相反

却成了Ines永远了迈不过去的坎

如何抉择?是面对?还是永远的逃避?最后的最后

Ines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虽然直到故事末了

我们都不知道她的选择(是进是退)?但“自揭伤疤”这一举动已经写明了Ines愿意直面过去

愿意迈过这道心理的坎

衍生篇聊一些题外话

在下对于影片的感触有些多

试着记录一下

1

思维差异的探讨即使是孪生姊妹/兄弟

一样会存在个体差异

这个差异的成因比较多

比如:先天意识形态不同、个体之间性格不同、后天成长经历不同...种种原因都会造成思维差异

2

命运的探索德国音乐巨匠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决不向命运低头

在其故去的近两百年里

许多人将这句话视为“励志名言”

记在心田、挂在嘴边

可是仔细想一想

人真的可以掌握命运?中国有句古语“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不可强也!”

此言一语道破天机

在命运面前

人类宛如沧海一粟

何其渺小?!何其卑微?!何其不值一提?!3

安乐死这个在法律上、伦理上

都饱受争议的话题

很少有机会被搬上大荧幕

这次Lisa Langseth不惧舆论、揭竿而起

令人刮目相看

那么作为观众

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存在即合理”

不可否认

如今已经有部分国家、地区将“安乐死”合法化;但对大部分人(尤其有宗教信仰)而言

这个观点绝对不能接受(立场明确)

因为人类不可能(更不允许)代替上帝的角色

孰是孰非?你们如何看待?写在最后

看罢影片

笔者思绪万千

想了很多

写了很多

但还是有许多不成熟的想法留在了脑海之中

需要再梳理、再思量、随后再落笔

编剧★★★☆☆(话题性很强

探讨“生与死”

定睛“安乐死”

可惜探讨的内容本质过于肤浅)导演★★★☆☆(自编自导

整体把控可圈可点

但是对于剧情的梳理与调控

明显失策了)演员★★★★★(演员真心棒)剧情★☆☆☆☆(叙事简单了些

情节单薄了些

人物塑造无力了些

总体表现羸弱了些)视效★★★★★(镜头语言美轮美奂

“长镜头”、“空镜头”、“特写”的完美运用

凸显了影片的意境)音效★★★★☆(背景乐

结合了“古典”、“流行摇滚”

与画面无缝衔接

营造出独一无二的氛围)推荐度★★★☆☆(画面一星、配乐一星、演员一星

总体三星)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

谢谢

疏离了记忆づ

文章

4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