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美国剧情/历史/歌舞电影《悲惨世界》
于2013年上映
由汤姆·霍伯导演
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 阿兰·布比尔 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
穷苦农民冉阿让因偷面包而入狱多年
终获假释却再次无视法律
不得不开始逃亡
被收留他的主教感化后
冉阿让决心洗心革面
开始新生活
十年后他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却一直受到铁面警官贾维尔锲而不舍地追捕
毋庸置疑
对于《悲惨世界》在中国大陆的公映
我个人是十分期待的
但是
当我真正从影院里出来
充溢于心的除了影片本身带给我的震撼
竟还有一股不可遏止的怒火
以至于一回宿舍就发了“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的状态
一日过去
怒意渐消
回想起来觉得十分可笑
细细思量却又隐隐不快
故而决定把具体情况写出来
请阅者自行评判;倘能让部分观众避免一些误解
倒也是吐槽之外的功德一件
总之
本文的核心观点有且只有一个——“错漏百出”这个词就是为本片的字幕而造的!首先
请允许我对大多数严谨负责的翻译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如果不是他们的工作
我可能至今无法分清《孤雏泪》、《孤星泪》和《孤星血泪》到底谁是谁(好吧
其实让我分不清的也是你们):这三部作品现在大陆地区分别通译为《雾都孤儿》、《悲惨世界》和《远大前程》
我想说的是
我知道翻译是一项极其不易的工作
因此当我在影院里看到“贾维尔”(而不是更为熟知的“沙威”)这个译名时
虽有一丝惊异
却并无太多不快(据说法语是这样发音的
不过我更庆幸
在相似的情况下
译者采用了“冉阿让”而不是“尚万强”);而当片中反复出现的“barricade”一词被译为“路障”而非“街垒”时
我对自己说: 忍了
虽然形象矮化了很多(“堡垒”变“障碍”
语言形象色彩明显有变化)
但至少不能说是错译;虽称不上多“雅”
“信”总是“信”的
但是
当马吕斯管自己的 外祖父 叫“爷爷”的时候
我怒了!是
祖父和外祖父
英文都叫“Grandpa”;翻译成外公还是爷爷
对电影情节也不构成太大的影响
但别忘了
《悲惨世界》是部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其情节来自于原著小说
甚至连“Grandpa”这个人物本身都是导演和编剧为了使电影更接近原作
在音乐剧基础上根据小说内容重新补上的
而对雨果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马吕斯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作家本人(父亲是共和派
母家则是保皇党)
况且
在重视血亲伦理的中国人心里
“外公”和“爷爷”的区别要远远大于“叔叔”和“伯父”的区别
然而
就是这种只需花几分钟上网查查资料
甚至连原著都无需翻阅就可以避免的错误
竟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大院线的银幕上!——只此一点
就可看出译者采取的是怎样的工作态度: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如此缺乏职业精神
竟然还好意思在片末打出“原著雨果”的字样
我都替译制单位害臊!如果这还不够的话
那么片中歌词的几处错译就更足以让人跌破眼镜了——比如
在《I Dream A Dream》中
芳汀这样追述自己被抛弃的经历:He slept a summer by my side / He filled my days with endless wonder / He took my childhood in his stride / But he was gone whenAUTUMN came. 译者大概是注意到最末一句有一个“秋”
于是以索隐派研究《红楼梦》的想象力
由秋日联想到结果
由结果联想到怀孕
至此问题还不是很大
因为芳汀确实是有了孩子的
但是
最终翻译出来的字幕却是“我生下孩子他就走了”!烦请译者目光上移2厘米
看看“He slept a SUMMER by my side”那一句
——看见了吗?好
再请目光下移2厘米
看看“autumn came”前面有没有一个“THE NEXT”
——没有
对不对?那好
请教译者——谁家孩子是一个夏天就“生下”来的?!又如
在《On My Own》中
单恋马吕斯的艾潘妮如是唱道:I love him / But every day I'm LEARNING / All my life / I've only been pretending. 没有错
Learn 的基本意思是“学习”
问题在于
在这里是表示“学习”吗?——单恋无果的结局日渐明朗
艾潘妮从心怀希望到逐渐清醒
终于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在“Pretending”
这样的理解
岂非更合乎上下文、更入情入理?——可我们的译者坚持译为“学习”!大概译者自己读着也觉得别扭
于是不得不无中生有地编出一个“学习独处”以自圆其说
其实何须如此大费周章?——Learn 本来就有得知的意思啊!翻译成 了解、明白、醒悟 什么的不都可以吗?别急
与革命青年一曲《Red And Black》被译得“体无完肤”相比
以上两处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一开始安灼拉说:“we need a SIGN to rally the people”
这里的Sign就应理解为本意:信号、征兆 ——这个信号和征兆的就是后面“拉马克将军之死”:革命在葬礼上一触即发
字幕译为“我们需要一个灵魂人物”
译者未免有自作聪明之嫌
安灼拉又继续唱道:“The COLOR of the world is changing day by day”
引出下文“红”与“黑”相斗争、更替的主题;而译者却不知哪里来得灵感
把这一句引申为“墙头草
随风倒”
让人深感匪夷所思的同时叹服不已!——与之相比
下面的句型又如此“严谨”:红色代表……
黑色代表……;红色代表……
黑色代表……!学术论文都不及其精准扼要!……好
就当这两个都是我吹毛求疵
那下面这个彻头彻尾的错译又应该如何解释?——面对坠入爱河的马吕斯
安灼拉(译者和安灼拉有仇?)道:“We strive toward a larger goal / Our little lives don't count at all!”——和更远大的目标相比
我们的个人生活微不足道!——而银幕上出来的那是什么东西?——“难道我们穷人的生活不重要吗?”——判断变反问、渺小变贫穷、不重要变重要……我只能说
译者你实在是太厉害了!太厉害了!!!好了
估计有很多人已经准备说我根本就不懂翻译什么的了
那么吐槽到此为止(不过话说回来
我这不懂翻译的都能看出如许错误
懂翻译的人会不会愈发觉得不忍卒读)
下面就说说为什么时隔一天之后
我还有这么多话说
坦率地说
从小受家人的影响
我对电影译制一直是非常有好感的——童自荣的《佐罗》是我听到过的最华丽的男声
而《简爱》里那段“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与美貌……”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那段“ 夫人们
小姐们
先生们
该收场了……”更是记忆中的经典
近年来
质疑译制和配音工作的声音就没断过;对此我始终不以为然——即便是一线城市
还是有许多观众没有边读字幕边看电影的习惯和能力
更别说不靠字幕全凭听力的
你有你的品味
他也有他的需要;你可以选择
他也该有选择才是
而这一次的经历之所以令我耿耿于怀
不仅因为本片是我的心头所好;更重要的是
我猛然发现
原来一部进入各大院线、面对全国观众的影片
其译制工作竟可以敷衍至此!字幕如此
如果再依据这样的字幕配音呢?……真不敢想象
当然
对外语好的观众来说
字幕的问题实在构不成多大影响
顶多换来几句吐槽(就像这次
吐槽状态一发
就有人说:你又不是没看过
去影院跟唱就行了
看字幕干嘛呢?…… 自寻烦恼!);但对那些尚需借助字幕才能欣赏欧美电影的观众(换了别的影片
当然也包括我)来说
这难道不是严重的不负责任吗?——而《悲惨世界》原是一部述说弱势群体遭遇的作品;不知道
语言上的弱势算不算是一种“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