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战争电影《百团大战》
于2015年上映
由宁海强 张玉中导演
董哲 刘英学 编剧
影片讲述了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这场战争极大的影响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牵制住了日本兵力
同时中国的大胆出手
也影响到其它国家也开始勇于在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强势出击
正面对战
《百团大战》触发的“票房神迹”
具体成因坊间多有议论
且不去说它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百团大战》绝没有取得普遍的观众认同——如果像《大圣归来》一样“自来水”成灾
在低排片的困境下逆袭成功
当然是成就一段佳话
不会有人横加“阴谋论”指责
而即使在主旋律电影的框架里审查
也有《建国大业》《智取威虎山》这样成功吸引观众的力作在前
自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题材
国家高调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在这个节令点上推出一部抗战题材电影
其实从档期选择上并无差错
事实上
除了这部国产的《百团大战》
同期还有一部引进的俄罗斯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当然
后者在热火朝天的国内影市上果然就“静悄悄”了
并无引发多大的响动
但两部电影同样是反法西斯题材
题旨、意趣却迥然相异
票房并不跟影片艺术质量划等号
相较而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颇多值得中国电影借鉴之处
首先具体选材上就有区别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虚构的小说
《百团大战》则有战史大背景
前者将笔墨集中于几位苏联红军女兵
讲述她们在一次遭遇战中的牺牲故事
线索清晰
叙事集中;后者则从统帅到小兵
几乎事无巨细的刻画了十数位有名有姓的人物
身份、背景、国族各异
在一个历史大事件下拢作一团
对整个百团大战的进程倒是有了历史教科书式的铺陈介绍
但重心偏移
有气无力
道德绑架和趣味批判在当下语境里都没有合法性
只要不违法
观众怎么选择都是对的
爱国主义精神当然需要弘扬
但在文艺作品里从弘扬变成了生硬灌输
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甚至起反作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通篇很少刻意煽情的渲染
但几位靓丽女兵渐次凋零
本身就是对法西斯的最有力控诉
而女兵们的牺牲精神
相信会从心底里打动每一个用心去看的观众
而且这些女兵性格各异
也各有缺点
使得人物鲜活灵动
令观众更易带入;《百团大战》里几乎是一幅英烈群像
男女老幼全有
但面目模糊
塑造的力度却远不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如何删繁就简
举重若轻
两部影片正好给出了一正一反的例证
既然有鲜明的反法西斯战争背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索性就把德军士兵当作姓名不详的恶魔
无须多赘笔墨;《百团大战》则还要脸谱化的将日军将领一股脑展现
说实话
其间表现方式还是与“抗日神剧”一脉相承——日军将领都是凶而无能之辈
空有武器优势
怎奈我军民英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不然
片中鲜明的给出了敌我、强弱的对比
武装到牙齿的纳粹党卫军伞兵
在战斗技能、战术素养甚至所装备的性能上都超过红军女兵几个层次
若不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先声夺人的遭遇战打法
恐怕红军这边损失会更惨重
当然我们需要刻画战斗英雄
在电影中也必须做合理的艺术夸张
但内中的分寸、界限、尺度
都必须细加拿捏
对于反侵略民族英雄的讴歌
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的浪漫主义手法
譬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那些白桦林、池塘、女兵们美丽的身体
动人的《喀秋莎》歌声
现代的年轻观众看起来并无障碍;但《百团大战》中则过于平铺直叙
直把热血做狗血
殊令人惋惜
以小见大
方是电影真章
即使像“世纪悲剧”、“大决战”系列那样由多部电影组成的战争史诗
单部影片中还是相对会有主要人物
而对于百团大战这样一场驳杂繁复的由若干场小战斗组成的会战
通过单部影片展现
本就是选题错误
记得《亮剑》里有一场戏
讲日寇虏了李云龙的妻子
李云龙打到县城去解救
一路上各地方部队、游击武装、军民百姓们并未接到具体指令
但也自动的参与到这场战役中去
横竖是打日本鬼子
抛头颅洒热血甘做无名英雄——此一战斗状态
不正是百团大战最好的艺术写照?如果能截取此种有分量、充满感染力的故事段落来展演
岂不是比蜻蜓点水般的绍介整个百团大战进程要有力道得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原型其实是几位男战士
但作家瓦西里耶夫将之改为女性
妙笔便生了花
“大节不虚”没问题
但这“小事不拘”如何个“不拘”法
才能更深刻地折射出创作者的艺术功力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静静的白桦林
静静的墓碑
既无坦克也没大炮
却比《百团大战》里的隆隆炮声更响彻云霄
【微信公号:moviedia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