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解说

《秋之白华》解说文案_《秋之白华》:红色镣铐下的无可奈何

时间:2023-06-27 12:00:04 上传:゛旧时光 字数:3091 字

中国剧情/爱情/战争电影《秋之白华》

于2011年上映

由霍建起导演

苏小卫编剧

影片讲述了1924年初

23岁的进步青年杨之华考入上海大学

这是一所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创办的新型大学

集中了国共两党的优秀分子和很多向往进步的青年学生

学校的教务主任就是她的义父邵力子

之华平时就住在义父的家里

而丈夫和不到两岁的女儿则留在了萧山老家

        25岁的瞿秋白是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之一

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想

他积极促进国共合作

参与国民党一大的筹备

同时他在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概论”,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瞿秋白把讲台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

点燃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血

之华也深受感动

        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一大”

孙中山先生提出新三民主义

共产党集体参加国民党

国共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杨之华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主任向警予的带领下

在上海工人中开办夜校

一面扫盲一面宣传革命思想

工作非常积极

她在工人中交到了很多朋友

及时掌握了纱厂女工罢工的情况;她还积极参与党发起的“五月一周”学生运动

在社会上宣传进步思想

能和自己钦佩的老师瞿秋白一起工作

杨之华感到非常光荣

瞿秋白也很欣赏这个学生

        让杨之华苦恼的是

丈夫对她的学业和事业都不支持

两个人虽然感情尚在但生活的目标和态度却越来越不一样

之华很羡慕蔡和森与向警予的革命爱情

瞿秋白工作非常繁忙

而妻子王剑虹肺病却日益严重

这让他非常焦虑

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

王剑虹终于不治

妻子的去世给瞿秋白带来很大的打击

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的攻击也随着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兴起而加巨

年轻的共产党人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纪念双十节的大会上

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来自租界当局的打压

学生黄仁被推下讲台意外摔伤不治

这一事件在学生中引起巨大的愤慨

他们在党的领导下

组织起来

更坚定地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最前线

杨之华作为共产党员担当起学生会的重要工作

她和瞿秋白之间的感情也在斗争中成熟起来

        在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下

杨之华和瞿秋白决定面对这段感情

他们一起回到杨之华的家乡萧山

和杨之华的丈夫进行坦率的交谈

三个人最终达成彼此的谅解

在上海的报纸上同时刊登了杨沈离婚

瞿杨结婚

沈瞿结为兄弟的启示

一时成为新闻

        孙中山北上议事途径上海

上海学生和市民3000多人到码头欢迎

支持革命

租界当局感到非常紧张

并决定拿上海大学开刀

当局搜查了上海大学

没收了进步书籍

并贴出了对瞿秋白的通缉令

搜查了瞿秋白的住所

烧毁了他从苏俄带回的书籍

党决定瞿秋白转入地下

由杨之华单线联系

生活变得紧张而不安

但两个人依旧在享受着美好的爱情

依旧坚持为革命工作

在谈到危险与死亡的时候

两人都坚信革命者是不会被危险吓倒

被死亡征服的

        1935年

瞿秋白被捕

他编造了身份

等待取保

杨之华此时在上海的工厂里做工

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得知瞿秋白被捕

她四处奔走

寻找铺保

铺保终于找到了

瞿秋白却被叛徒出卖给国民党

他大义凛然

坚持革命立场

对花样翻新的劝降不与理睬

就在杨之华在上海想方设法努力营救的时候

蒋介石下令处决瞿秋白

瞿秋白高唱国际歌

从容就义

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与理想

杨之华化悲痛为力量

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之前对于《秋之白华》还是带有一定期待的

因为他在主旋律故事里是难得的红色浪漫主题

而且这个故事的优势还在于他真实的形态就足够好看

现实中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故事就已经充满了巨大的戏剧性和极高的优雅度

放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更有一股乱世鸳鸯的哀伤和血性儿女的阳光

换句话说

这个故事的题材实在是太适合做成一部唯美的柏拉图的爱情电影了

男方一表人才

虽是书香文士

但侠肝义胆投身洪流

在乱世中和女权觉醒家庭不幸的富家小姐师生恋

两人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但最后天各一方

直到数十年后才靠一枚铜扣辨识出遗骨

这么高水平的悲欢离合

竟然就是真事

就凭这一点

这片就值得期待一下

不过什么都怕但是

但是我看了之后

得到的是深深的失望

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

而其中最主要的失望就是对于政治

爱情这两点

导演没有做出一个合理的取舍选择

全片基本倾向于无政治的纯爱

但又无法割舍政治因素

更不得不回避很多其实必须交代清楚的问题

搞得就像一件漂亮的衣服处处留着线头

整部电影在爱情故事和人物传记之间反复摇摆

千头万绪又都浅尝辄止

让人看得一边起急一边无奈

最终整体结构七零八落不说

就是作为人物刻画

也失之于简单浅薄

放着这么好的故事

搞得这么凋零

我相信这绝非霍建起的本意

毕竟他对于“情调”其实处理的一贯上乘

好意的揣测

恐怕这又是一次红色镣铐下的艺术创作吧 其实故事的整体架构设置还是不错的

前半后半泾渭分明

分别通过杨之华和瞿秋白两人的回忆叙述他们的故事

这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前半是杨之华的故事多

后半则以瞿秋白为主

可具体到实施层面

前半失之于零碎简单

后半失之于含糊隐晦

前半应该算是一个标准的三角恋爱过程

又涉及大量的情感戏份

本应该好好尽量抓细节

让两人的感情表现得更深厚一点

可不知是不是涉及革命形象问题

两人始终没有什么真正靠得住的情感交流

甚至比之杨之华和前夫还渲染的差很多

也就是说其实这一段主要是解释为什么离

至于为什么好

恐怕只能用一见钟情来形容

而真正戏剧冲突最强烈的地方

三人谈判

也快速的使用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留白过去了

虽说和全剧整体含蓄的风格符合

但未免有点让人接受的莫名其妙

这一段的任务其实必须是给大家一个两人感情深厚的基础

否则后面的对人对事难免说服力不够

从结果来看

这个任务没完成

它更像是一部妇女解放的科教片

探讨了幸福要靠自己争

但对具体这个争取的过程

似乎倒也不太关心

后半部分的瞿秋白回忆

更是充满了语焉不详的戏码

由于此时的瞿秋白已经逐渐担任要职

其实他的每一段生活

都是和当时的形势

当时的职务

乃至当时党内的分歧和斗争直接相关的

而且在表现上

电影也丝毫不回避他的政治生命对于他和杨之华感情上的影响

这本来无可厚非

毕竟患难见真情

何况杨之华又不是一般家庭主妇

他也是党中的高级领导层

两人之间的波澜肯定主要因政治因素而起

但最郁闷的情况来了

此时的剧情演进模式变成了

模模糊糊的瞿秋白肯定经历了风波

但具体怎么回事就是不细说

不点透

他的几起几落也相当的语焉不详

不熟悉这段党史的话只能让大家从细微之处去猜测

这就有点太没必要了

说话留一半是交谈中最没劲的一种方式

电影这么拍

除非是有意测试智商的悬疑片

或者纯粹意识流的文艺片

否则真是让观众郁闷的没有意义

于是纵观全片

对于这段感情

其实导演采取了

或者说只能采取一种最为模糊

最为朦胧的方法来表现

我不知这是为什么

但还是觉得

这是一种最能规避风险的手段

毕竟瞿秋白的政治生命还是比较起伏的

他作为典型的文人参政

很多时候站队的意识不十分敏感

造成了路线问题比较多

但又由于这种文人式的单纯

所以也不会被特意打倒批臭

这种定论微妙的人物

涉及政治生命的叙述

可能遣词论句确实是个功夫

于是导演干脆就是语焉不详

躲开这个问题

不过他对于“我党”造成的这个麻烦

看来也是有点不爽的

于是在逼迫瞿秋白夫妻分离的事件上

采取了非常难得一见的对党的工作方法贬低化的表现形式

那个特务形象

那个不讲理的语气

完全是一个封建匪帮

邪教分子嘛

从这点难得的情绪流露中

大概也能看到霍建起的带着镣铐找情调的无奈吧

总的来说

觉得这是没有运用好的一个好题材

而且也不好说这就是导演的失误所致

毕竟这其中肯定会有不少场外因素

片子的最后甚至都没能交代一下杨之华的结局

也可见即使到了现在

好多事情还是能不提就不提

顺带说一句

瞿秋白还真是命运纠结

始终也没能大展宏图

长征不带他导致被俘

牺牲都牺牲了还造成项英冤屈的杀妻事件

更别提杨之华最后也或多或少的被牵连

搞得出得了国民党的狱

出不了自己的狱

或许他的一生倒是揭示了这么个道理

组织很冷酷

政治很复杂

跟着冷酷的组织搞复杂的政治

不是既复杂又冷酷的人

恐怕还真是不行啊

゛旧时光

文章

2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