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战争/历史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于2012年上映
由冯小宁导演
冯小宁编剧
影片讲述了1877年
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
进入皇家海军学院
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
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
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
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
同样带着强国之志
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
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
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古老的紫禁城里
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
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整个中国充满了腐败
中国的海上
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强大的舰队
舰长清一色是英美留学生
全部用英语发布口令
巨大的舰炮可以倾刻将目标轰成碎片…日本长崎、日本舰长们阴沉的目光迎来了到访的中国舰队
仇恨的日本民众与中国水兵发生血腥的冲突
双方炮口都迅速瞄准对方
战火一触即发…长崎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
天皇率先捐款
全国一心发展海军
尤其发展新式的快速炮
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
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
一座富丽的园林已近完工
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
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致远”舰长邓世昌是北洋舰队中唯一一个不嫖赌不贪私的舰长
总兵刘步蟾的表妹早在英国时就爱慕他的一表人才
而邓世昌坚守着传统的忠孝伦理
不为其所动
这次小妹从英国带回一个喜迅
英国愿将一艘最新式的军舰卖给中国
但众人的喜悦很快化为泡影:朝庭因修颐和园早已无钱购舰
当日本知道这一情况后
天皇再次带头捐款
抢购下了这艘新舰
并命名为“吉野”号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
邓世昌告别了赶来相送的小妹
毅然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茫茫大海……黄海上
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队形
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海面上炮声隆隆
水柱冲天
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
日本的快速炮显出绝对优势
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
关健时刻
“致远”号突然冲出层层弹雨
裹挟着浓烟烈火
直向日本海军的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
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
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
今天一死
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敌舰队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
“致远”号终于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战友的救援
誓与“致远”号同沉
但他的爱犬却死死叼住他的肩头不放
邓世昌仰头长啸
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惊天泣地
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被后人敬为“中华民族近代史第一英雄”
日军大举入侵中国
并在旅顺进行了灭绝全城的大屠杀
而同一时刻
北京颐和园里却是一片欢歌
慈禧太后的六十寿典开始了
刘公岛
北洋舰队在港内进行最后的苦战
日军攻占了陆上所有炮台
将炮口转过来猛轰港内的中国军舰
所有人都望眼欲穿地盼望陆军的救援
然而几路援军全推托不前
甚至转头逃跑!……孤守一个月的北洋舰队终于弹尽援绝
军心遣散
刘步赡等人拒绝了日本同学的劝降
亲手炸沉了自己的军舰后自尽身亡
一支曾威震东方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
李鸿章屈辱地踏上日本的码头
昔日威风的总理大臣如今却低头俯首的哀求对手
却不知日本早已破译了中国的电报密码!而且自己的国力也早就空虚
打不下去了!历史就这样把中国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
李鸿章颤抖地在条约上签下耻辱为名字
将中国的辽东半岛
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
并赔银二亿六千万两……直到六十年后
日本在二战中无条件投降
台湾及附属岛屿才回归祖国
又过了六十年
一艘海轮驶过平静的海面
一幅那群少年学子的照片飘落大海
在那深兰色的海底
静卧着一艘铁甲舰的残骇
《甲午大海战》上映以来
准确的说是还没上映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这要归功于我们部分观众的评论(主要是批评)热情
尽管他们有些人只看了预告片
更有甚者连预告片都没看
光听名字就能把这部电影批评的头头是道
然而我却不能说这是无理取闹
你看这“甲午”二字
历史题材历来是被骂的最凶的吧
“大海战”
国产特效又何时受过待见
再加上“冯小宁”这三个字近年来越来越被贴上主旋律和烂片的标签
《甲午大海战》还好得了?热情洋溢的评论完毕
尽管在这评论中
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关于偏见的热情
与电影基本无关
一 烂片的尺度“惨败”“耻辱”“一如既往的烂”等这些极端字眼赫然出现批评本片的文章中
不由地让人思考烂片的尺度问题
在笔者看来
但凡浪费了时间、消耗了金钱、侮辱了智商、欺骗了情感的就算是烂片了
《甲午大海战》没有一项符合我的烂片标准
本片虽然缺乏让人激赏之处
但在题材选择上精神可嘉、编导思维中规中矩、影片整体制作精良
在如今圈钱敛财盛行的电影圈
冯小宁拍摄这部作品的诚意是有目共睹的
有目共睹?我知道此语一出
要有朋友怪我眼瞎以至进一步怀疑我的审美品味
难道我没有看到片中被批的一无是处的“超烂特效”?甲午海战这样的战争题材
特效受到特别关注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就为特技效果远被好莱坞甩在后头的国产片埋下了杯具性因子
题材明显需要大片规模
但投资又远远跟不上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除了自恋之外
却也体现了冯小宁导演自战争三部曲以来一直未断的情怀
在电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
有些题材似乎是不可触碰的
凭借冯氏喜剧常年票房飘红的冯小刚
多年想拍《温故1942》而不得
正是碍于题材的缘故
现在好不容易拍了
却给人一种殉道感
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可见有些题材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
当然
多说无益
观众并没有义务要去考虑这些个种种
观众只看结果
好不好看
“你看看人家《珍珠港》!”这类的话
我听的很多了
《集结号》出来
“比不上人家《拯救大兵瑞恩》”
《南京!南京!》上映
“不如人家《辛德勒名单》”
也许说的是事实
但人家到底是人家的
你夸上天去也不会变成自家的
中国的观众对待国片持有一种旧家长式的残暴
好坏都是要骂的
一味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你看看隔壁小美成绩多好
每次都考100分
你才50分
你个笨蛋!”就算自家孩子这回考了60分
还是要骂
除非哪天孩子也考100分
不不不
最好要超过100分
才能改掉这个习惯
问题是在通往满分的过程中
能不能辩证的看待自己的孩子
给点鼓励式教育?一味骂孩子笨蛋
不能理性客观的看到那些细微的进步
我看孩子也聪明不起来
二 史实和主旋律《南京!南京!》还引出历史观和价值观有问题的争议
新近的《金陵十三钗》也是
因为涉及血淋淋的史实
大家对此都比较敏感
个人觉得有问题可以讨论
但没必要一棒子把人打死
有以专业自居的影评人说十三钗借“妓女救国”的噱头消费南京大屠杀
继而把这片子批的一无是处
这就未免有失理性、自取其辱了
腐朽落后的价值观需要批判
但是不宜以偏概全
陷入为了批评而批评的泥淖
《甲午大海战》虽然沿袭了传统的宏观叙事
但也有别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
更非有论者所谓“历史PPT”
主旋律电影所弘扬的是一些预备好的、带有导向作用的价值
有时候这种价值只是单纯来自某权威机构
但也有时候这种价值会和社会的主流价值会发生重合
“爱国主义”便是重合点之一
对照就近的钓鱼岛事件
本片以史为鉴的意义值得重视
另一有较大争议的
是《甲午大海战》史实不详和存在教科书式历史观的问题
历史片需要艺术加工
在笔者看来本片并无戏说胡说
加工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至于有先生因为自觉读了些教科书之外的历史书
而对本片所述历史不大满意
大可一二三点罗列出来
而非故作高深、欲言又止
恍惚间有种真理在握的感觉
觉得自己可以开始教育大众什么是电影了
三 你是五毛还是愤青? 替不被看好的电影说话
常会被人扣帽子
你如果是无名小卒一个
竟敢发表异见
不是恶心的水军就是哗众取宠的小丑
你若有些名气
呵呵
那一定是收了红包
得了好处
反正你动机不纯
我个人极反感这种怀疑论
写了篇抵制崇洋媚外呼吁关注国片的文章
就被归为五毛
讨论了有关《盲井》、《盲山》的话题
又被视作愤青
那么笔者到底是五毛还是愤青? 我很诧异有些人在经济迅速发展
文化多元并存
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下社会
能够抱有一个无比坚定的价值观
并对自己所怀的价值观坚信不移
继而党同伐异
有意无意的要求别人站队
拒绝站队的也要被归为一派:骑墙派
这得是多么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啊
在我看来
一味反对和一味拥护某件事物一样滑稽可笑
我自认既不是五毛也不是愤青
我的观点只代表我个人
而且这一观点也处在不停的变化中
因为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中
有人认为这是种悲哀
我却觉得恰恰相反
如果各自为阵
两军对垒
实在说不清楚
就只能使用“各国”通用语言国骂了
说不了两三句
便开始互骂傻逼
说脏话与否并不是衡量素质高低的标准
这是常识
但脏话如果太多
又有多少篇幅能够用来讨论问题
容纳真知灼见呢?而且脏话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更容易导致情绪化
让人们离理性太远
有据于此
我反对在交流电影时讲脏话
至于那种上来就给别人定性
问候人家父母乃至祖宗十八代的
则根本不必理会
他们只是单纯需要宣泄一下多余的精力
于是上街自撸
古语云:非礼勿视
我们就不要围观了
如果实在看不下去
也不妨提醒一下:小心强撸灰飞烟灭
是的
尘埃落定之后
有的灰飞烟灭
有的赫然显现
我们需要等待的
只是时间
羽轩 2012/8/18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