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德国|
比利时传记电影《青年马克思》
于2018年上映
由拉乌尔·佩克导演
帕斯卡·波尼茨 拉乌尔·佩克 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26岁的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相知
后前往英国改组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
并创造出《共产党宣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有血有肉地展现了两人青年时期致力于彻底改变当时世界的理想和热情
古往今来
只有哲学家
是不属于其所栖身的那个时代的
他们另类
孤独
贫穷
清高
屡遭排挤
备受忌妒
特立独行
直至被政府驱逐
四处流徙
但是
他们精神丰富
内心强大
学识渊博
文思敏锐
思想超前
哲学冰冷
深邃
追问终极问题
而电影却总是诉诸视听感官
电影面对哲学
诚惶诚恐
自惭形秽
渺小得很
露怯得很
哲学眼中的电影
如同哲人眼中的世人
全都活在懵懂与蒙昧中
尚未觉醒
哲人看电影
如同上帝瞰人类
宛如人类瞰蚁族
皆掌控于股掌之间
电影之碌碌忙忙如同蚂蚁之忙忙碌碌
一生一世不过一瞬一眸而已
一瓢一粟罢了
海地导演Raoul Peck(哈乌·佩克
1953- )的《Le jeune Karl Marx/青年马克思》
截取马克思走向哲学家的最初阶段
即他与恩格斯相识成为挚友合写《共产党宣言》并创立共产主义同盟的前后
这还不是这位伟大哲学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但足以由此豹窥他精神世界的伟岸与巍峨
这部电影中规中矩
该有的都有
电影本身不具有它所聚焦的哲学家的任何气质
挑不出什么毛病
《青年马克思》宛如一匹温顺的马
静静地游牧于马克思的思想原野
悄悄地吃草
默不作声
声誉不输马克思的F.W.Nietzsche/尼采的精神世界
被匈牙利导演Béla Tarr(贝拉·塔尔
1955- )更为精湛地具象出来
他的电影《The Turin Horse/都灵之马》
讲述尼采与马相守相依的故事
全片黑白
准纪录式的冷峻影像
长近150分钟
但只有30个镜头
最长的镜头7分多钟
最短的也有2分22秒
场面调度简单、迂回而往复
导演用29个镜头讲述了尼采与他的女儿两人六天的日常生活
对话加旁白不超过10分钟
之后就是长镜头、长镜头、更长的长镜头
随后
是孤寂
是沉默
是凄凉
在绝望中等待死亡的降临
再往后
是永不休止的野外尘埃
狂风呼啸
《都灵之马》的节奏十分慢
因为
它要牵引观众去沉思
它表现的是人类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
人存在的荒诞与悖谬
人必然自毁的宿命
与马克思相比
尼采更忧郁
更悲观
更局限于自我的世界
他是西方哲学史大多数“面向内心”的哲人的代表
他最多能拯救自己
而马恩二人
却更多面向世人的苦难
力图拯救同时代的劳苦大众
带领无产阶级(即穷人)走向一个精神乌托邦
《都灵之马》比美国导演Pinchas Perry(宾查斯·派瑞)的《When Nietzsche Wept/当尼采哭泣》、意大利女导演Liliana Cavani(莉莉安娜·卡瓦尼
1933- )的《Al di là del bene e del male/善恶的彼岸》更懂尼采
更接近哲学的本性
这也是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授予其银熊奖的缘由
《都灵之马》真的有马
《青年马克思》真的无马
不论有马无马
它们都是电影史上屈指可数的基于哲学家生平揭橥其思想的电影
电影之“马”
真的可以随意、任意、肆意驰骋哲学的原野
因为
那原野
足够广
足够深
二〇二〇年八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