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解说文案_《黑暗骑士崛起》:拿什么来拯救没有超级英雄的城市

时间:2024-01-13 08:00:01 上传:九月遗忘所有 字数:2429 字

英国|

美国动作/惊悚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于2012年上映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

乔纳森·诺兰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影片讲述了不但狡猾的窃贼猫女带着不为人知的计划归来

哥谭还要迎接更危险的人物——戴面具的恐怖分子贝恩

种种的一切把布鲁斯·韦恩从因愧疚而一厢情愿的自我放逐中拽出来

他戴上面具、发动了战车

却很可能仍然不是贝恩的对手……

不幸

还是发了一篇当下大热门影片的影评

但还是从自己的事情说起吧

这篇影评其实老早就该写——在伦敦最大的IMAX影院BFI IMAX看完

心中就很多情绪

票走得太好

无奈只买到了凌晨的场

巨大的荧幕

坐在第二排的感官其实真的不太好

虽然灯光黑下来的时候旁边的老外兴奋地吹着口哨

灯光再次亮起的时候

几乎是全场人鼓掌欢呼

但起身随着人流离开的时候

心中还是残留一丝遗憾——没太多惊喜

没太多悬念

就这样

结束了? 就这样

结束了

走回宿舍的路上

细雨飘飘

戴上风帽

我回头望

莫名地希冀在那遥远的漆黑天际看到些什么

  各路超级英雄漫画几乎都诞生于二战前后

超人诞生于1932年

蝙蝠侠诞生于1939年

漫威一干复仇者诞生于战后的60年代

对现实和政治的怨念大体构成了滋生超级英雄的群众土壤

当对现实不满达到一定程度且无力改变的时候

作为人和神合体的“超我”存在——超级英雄成为一个很好的发泄出口

不仅是希望

不仅是幻想

超级英雄更扮演了一种抚慰和治愈民众的角色

这种集体意淫轰轰烈烈地发展了七十多年

逐渐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也似乎逐渐成为世界流行文化中的主流元素

不谈好坏

总之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潮流文化

以此为题材和背景创作的商业电影

几乎都是票房炸弹

除了美漫的死忠粉

也吸引了更为多元的观众群体

超级英雄电影的逻辑“大同小异”

但每次“小异”依旧是最有力的票房吸金利器

从蜘蛛侠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美国队长、钢铁侠、绿巨人、雷神等等影片一路走来

中国观众也慢慢接受了这套逻辑——我斗胆猜测也许这逐渐会发展成一种国际间的共识~如同金庸的武侠常识让中国人心照不宣

莎翁的悲喜剧让英国人会心一笑一般

也许超级英雄话语体系将是90之后人共享共识的全球化文化背景

超级英雄电影故事模型简单

这其实挺好

说服力强

影响面广

被这种文化流“洗脑”是种错误的堕落吗?其实

超级英雄故事框架的自我修正能力极强大

不然也不会一个老套的故事讲了七十年还是让观者趋之若鹜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克里斯托弗·诺兰真是功不可没——他开创了一种所谓的“写实超级英雄”类型电影

如同《谍影重重》系列对间谍动作片的创造性贡献一般

《蝙蝠侠》系列开始让超级英雄电影在娱乐性不减的前提下

更严肃了起来

更深邃了起来

当一个导演尊重观众的智商的时候

他受到观众的尊敬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

诺兰是非常适合用作者论来分析的导演

其实纵观他创作的七部影片(一部独立影片

六部好莱坞出品)

母题其实不外乎探讨现实和梦境/影像的镜像关系

对个体自我的追寻和认同

诺兰本人也算蝙蝠侠的“脑残粉”啦

从处女长片《追踪》里面

男主角出入的房间门牌上就偷偷地出现过蝙蝠侠的LOGO

《蝙蝠侠》三部曲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

确实比其他超级英雄电影有优势

一波三折

恰到好处

第一部花整整两个小时细细描摹韦恩大少是怎么从富二代思想上转变为一个穿着贴身盔甲带着面具的黑夜独行侠

算是蝙蝠侠思想上的一种崛起;第二部最为经典

小丑功劳巨大

一正一邪的两个角色

仿佛《致命魔术》中的双男主

在正和邪之间来回调错

稀释着“正义”这个绝对的概念

模糊了布鲁斯·韦恩之前坚定的自我认知

产生信仰危机

小丑身死

蝙蝠侠苟延

究竟谁是赢家

没人知道;第三部算一个中规中矩的收稍

比较靠近一部普通的超级英雄电影

终结篇中

布鲁斯·韦恩重新找到自我

比从前更强大

同时

也找到了超级英雄的归宿

归于平淡

归于释然

一个英雄再强大再无畏终究是有老去离开的那一天

这个城市不能总是等待一个人来拯救

布鲁斯·韦恩在最后的战役中重建一种精神

一种信念

冥冥中

有更多后继之人走上这个祭坛

站在那席盔甲那个面具后面

布鲁斯·韦恩不是神

但他让“蝙蝠侠”成为神

成为一个符号

成为一种信念

符号不灭

信念不死

诺兰也不是神

但诺兰让我们看到超级英雄电影新的出路

  在台湾的时候

读到一篇研究蝙蝠侠世界构建的文章

其中

作者考据:高谭市其实是纽约市的一种影射(Gotham本为纽约的俗称)

摩天大楼、铁制天桥阻隔光线

让整个城市幽明晦暗

热气管散发白色的蒸汽

更增添几分神秘恐惧

本系列的设计师安东·福斯特将电影中的高谭市设计成形式上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机械主义美感都市形态

而格子状的都市公寓也瓦解了旧有的邻里制度

人和人之间无比冷漠

人们高度集中于都市

中产阶级资本家则开始搬离市中心

主城区则开始成为贫民窟和犯罪区(这确实也是当代大都市真实存在的发展问题)

传播工具

如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始与金钱和犯罪结合

整个城市的天空永远是灰蒙蒙的

八十年代之后的超级英雄退去“高大全”的虚假外衣

开始把作为常人疲惫、软弱、痛苦、恐惧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超级英雄不是生而为超级英雄

每一次战斗都是要流血流汗付出努力的

科技和公关成为现代超级英雄的另外两大法宝

其实有时候觉得政治家和社会决策阶级也该读读漫画的

流行文化最能反映出这个时代和社会的问题

每天读着形形色色的社会新闻

读着老百姓的不安和无奈

读着世事宿命般的运行轨迹

总是幻想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也能在走投无路之时去拨亮那个投射着蝙蝠侠标记的探照灯

呼唤那个隐藏在茫茫都市中的超级英雄? 高谭市是个从里面开始就烂掉的城市

没有道德、宗教、家庭等旧时代的上层建筑相匹配

不仅警察只能疲于奔命

超级英雄也终究无能为力

摩天大楼林立、经济发展飞速的北京、上海、台北......所有大都市都有可能是下一个高谭市

不是么

但作为都市成员一份子的我们

不可能仰望天空等待救援

但只要内心足够强大

其实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蝙蝠侠

我们也许不会飞

没有盔甲和披风

但我们内心

哪怕还有那么一点点相信正义

相信道德

相信美与善

人类就值得期待自我救赎

我们的眼睛看到黑暗

但我们的双手还是渴望拥抱太阳

这也许是《蝙蝠侠》三部曲给我留下的全部意义

九月遗忘所有

文章

8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