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剧电影《港囧》
于2015年上映
由徐峥导演
束焕 苏亮 编剧
影片讲述了徐来陪伴老婆及家人来到香港旅游
计划与大学初恋偷偷会面
无奈拍摄纪录片的小舅子拉拉阴魂不散
一路追随
识破了徐来的“不轨”企图
你追我赶
风波不断
一场合家欢乐香港游
变成了惊心动魄的历险与逃亡
昔日女神和身边贤妻之间的选择与挣扎……
我觉得首先要回到对于喜剧的认知上
到底什么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喜剧?像周星驰前期的作品
一个人走着走着突然摔倒了
算不算喜剧?一个人演着演着突然念起了广告台词
算不算喜剧?诚然
在卓别林的电影、在路易德菲耐斯的电影里
也能看到无数基于动作效果所产生的笑料
但这些都只是手段
抛开了作品立意下的限制条件
只能是下三滥的闹剧
所以我觉得
从作品的严肃程度上来说
并不存在单纯以“笑”作为目的的喜剧
喜剧的本质实际上还是正剧
可以是讽刺人间丑恶、也可以是对真善美的赞颂
但最为奇妙的地方在于
喜剧能以“笑”的方式
展现“哭”的力量
这种力量往往要比单纯地展现悲剧来得更加强大
从电影作品上来看
喜剧往往既能达到投资方所要求的票房目的
又能满足创作者的表达诉求
就像悲剧的效果通过喜剧的方式来展现一样
喜剧中的笑料
也是通过大量的反差来实现的
这种反差
在几乎所有的喜剧电影中
都是基于角色身份和环境的错位所制造的冲突
“囧”之所以
正是由于这种冲突所带来的尴尬
在《港囧》里这种反差是理想和现实的反差
是欲望和能力的反差
是不同生命境遇之间的反差
这种反差表现在职业上(内衣企业老板和艺术家)、表现在环境上(被恶俗亲戚包围和聚光灯包围)、表现在爱情上(求而不得上和无心插柳)、表现在角色对私人生活的掌控能力上(被家庭干涉与个人自由)
电影中的徐来
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却沦为倒插门的生育和赚钱工具
这样的人生相较于青春时期的憧憬
无疑是苦涩的
因此
与其说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的男人奋力约炮的故事
毋宁说两个女人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述求
只是这种诉求被以一种最为通俗的方式向观众予以呈现:爱情
而这场逃离和追逐的过程
正向所有的公路电影一样
行动的本身被符号化
它的起点和终点
象征着对当代中国最传统的成功观念、家庭观念的反思
很多观众所不能理解的故事驱动力
则恰恰是因为故事的主题本身不再与草根阶层的柴米油盐相通连
而另一面
也恰恰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在人生价值观上缺乏类似西方社会所拥有的多样性
从这一点上看
《港囧》无疑是优秀的
相较于之前的《泰囧》
它有了很明确的表达诉求
然后
正是它的这种诉求
迫使自己进入了一种“囧”的地步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
要想获得最高的票房价值
至少需要和大众的主流价值相一致
如果依着故事的走向
至少有80%的已婚女性观众会对其产生厌恶之情
于是
这场原本犀利的反思
最终沦为了一场反省、对传统家庭的回归
再回到笑料上
大部分的攻击都集中在段子低俗、通篇的黄色笑话
而实际上
这样的笑料
对于《港囧》本身是否就是错误的?我们看《港囧》的两个层次的命题
高一点的一个是徐来对理想、对得不到的东西的追逐
而下面
则是现状中对个人生活的不可掌控
在故事中
徐来先是以生育工具的角色出现在家庭里
而后又被小舅子指责为出轨的奸夫
前后两个部分
都直接指向“性”这个命题
那么早泄也好、避孕套也好
所有以“性”为笑料的话题
都成为合情合理的设置
是徐来所面临的囧困的原因之一
这些笑料以一种类似环境的因素
从周遭的角色口中说出
或者做出
这样的笑料越是无聊
实际上越发地对徐来所要逃离的家庭产生了必要的丑化效果
同样的道理
其实依旧可以适用于对蔡拉拉这个角色的判断上
它的表演
并非是要刻意模仿王宝强
或者说它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从故事层面来说
《港囧》是徐来一个人的独角戏
是镜头和剧本中唯一关注的真实而存在着的人
其它的角色
无论戏份多少
都仅仅是被功能化的一种道具
作为徐来出走的理由、作为行动的阻力和驱动因素而存在
这和《泰囧》中的王宝强是截然不同的
它并不着眼于两个角色间的互动和相互感化
因此
对于包贝尔的角色
其所展现出的那种随时打破叙事节奏的表演
反而强化了角色自身的功能效果:正是要让观众本身对其产生足够的厌恶
才有足够强大的共情作用发生在徐来身上
这是包贝尔所饰演的蔡拉拉的第一个作用
而蔡拉拉作为影迷的第二个身份
则可以说是编剧兼导演徐峥的私心
即借助这个角色的行为和语言来抒发一遍自己的迷影情节
这和频繁出境的王晶、密集的歌曲、香港的高楼、露天的双层巴士、警察口中蹩脚的国语一起
作为电影里的一道配菜
在主线之外呈现出另一道可供欣赏的绚丽风景
当然
风景也仅仅就是风景
主线还是人和这些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