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剧情/恐怖/科幻电影《寂静之地》
于2018年上映
由约翰·卡拉辛斯基导演
约翰·卡拉辛斯基 史考特·贝克 编剧
影片讲述了当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受到世界各地的声音所吸引时
一个四口之家必须在一个僻静的废弃农场里躲藏起来并静静地生活
且为了避免发出声音而改以手语来交流
在绝大多数时候
恐怖片的观众都是故事的被动参与者:观众自身处在绝对安全的上帝视角
享受的是银幕上的角色在危机边缘游走
由共情和视觉刺激引发的心理/生理快感
而这就引发了一个有趣而又奇怪的问题:恐怖片究竟应该吓坏观众
还是吓坏角色?稍微留心就会发现
有为数众多的恐怖桥段仅仅是为了吓坏观众
而对戏中人却并没有产生相当的影响
大部分恐怖片都要求观众主动将情感映射到角色的命运中
才能提升参与和互动程度
在这个前提下
只有Jump Scare这一简单直接而又有效的方式
被无节制地用到爆
这就使得《寂静之地》显得非同寻常
作为约翰·卡拉辛斯基的导演处女作
整部电影在设计和构思上
既有试验性的成分
也有十分商业化的内容
这与去年的《逃出绝命镇》
甚至是更主流一些的《小丑回魂》
都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听声辩位的怪物设计并不少见
甚至能算是烂大街了
但整部电影能否只靠着一个点子撑起来
就是一件非常考验执行力的事情
2016年的《关灯后》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开头很强
但中途就无法围绕中心点营造持续的恐怖氛围
结尾自然无法让人感到满足
但约翰·卡拉辛斯基聪明地将观众的参与感保留到了最后十分钟之前
在非常有节制的音响效果的配合下
观众不自觉地成为了《寂静之地》的积极参与者
而不仅仅是被动的观察者
由此
《寂静之地》成为了一部紧张刺激的电影——能够让观众心跳加速
满足期望
同时又不把他们当成傻子
换句话说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恐怖片
《寂静之地》的剧本由布莱恩·伍兹和史考特·贝克合写
二人早前在2015年推出的作品《Nightlight》属于典型的低成本恐怖片
偶有亮点但整体俗套
反响平淡
而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敏锐地捕捉并放大了《寂静之地》的一个核心元素:家庭与成长
由此改变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不再是以贩卖恐怖元素来惊吓观众
而是利用移情
去引导观众和建立联系
从《异形》到《侏罗纪公园》
敏锐嗜血的异形生物一直是恐怖电影的重要一部分
约翰·卡拉辛斯基自然也知道这一传统
而且非常聪明地引领观众进入这一场听觉游戏
和许多恐怖片一样
《寂静之地》中存在着“诱导预期”的内容:通过视觉和声音
利用观众常识
来诱导观众对特定行为的后果产生心理预期——见到闹钟就知道会响
见到钉子就知道会踩上去
见到产妇就知道会不会一声不响
但约翰·卡拉辛斯基既没有过度使用(高度精炼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功用)
同时又成功激发了观众好奇
去参与到破解这些既定规则的过程中去——刨去了废笔之后
这就构成了优秀惊悚电影的重要元素
而当导演和编剧们刻意回避了对话这一主要的叙事方式后
这就对整部电影产生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变化
让观众们得以从一种意想不到和难以置信的愉悦方式
融入银幕上的世界
当抛弃了声音后
视觉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出来
约翰·卡拉辛斯基和摄影夏洛特·克里斯腾森带领的技术团队
将《寂静之地》的每个镜头都小心设置
令得电影就像是定时炸弹上的计时器
完美平衡了恐惧感和自然风光——这些富有美感的场景
也奠定了角色们的情感空间
从画面中我们也可以发现
虽然是恐怖片
但电影的本质并不是在于“毁灭”
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信息
《寂静之地》是一部关于如何找到力量
而不是避难的电影
这一想法在片尾真正提升了结局的情感力量
除了很可能毁掉你对整部电影观感的古怪结尾(暗示了一个糟糕的续集开发方向)
《寂静之地》是近年逐渐回暖的优秀恐怖片浪潮中的又一部令人惊喜的作品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比嘈杂的世界中
很难想象无法发出声音的生活是怎样的
所以很多经典的恐怖片
都是关于那些不得不去适应恶劣环境的人们——他们必须挑战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先入为主的常识概念
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考虑到这一点
演员的表演就至关重要
真正的夫妻档
艾米莉·布朗特和约翰·卡拉辛斯基是电影的定心丸
前者是母性和力量的化身
而后者是典型的坚强和温柔的父亲形象
但真正出色的
是饰演大女儿的聋哑女演员米莉森·西蒙斯
在《寂静之地》中
聋哑的人设对整个故事的设定构成了天然的冲突
这与反抗期女儿对家庭的抵触和自我成长交相呼应
而米莉森·西蒙斯在去年的《寂静中的惊奇》中就展现了相当的潜力
在本片中的表现也非常自然和融洽
具有非常强大的戏剧力量和可信度
《寂静之地》中还有很多的细节能够令人屏住呼吸坐立不安
但观看本片的最佳方式是尽可能少的接触任何讯息
作为一部具有强大表现力和视觉元素的“无声”电影
《寂静之地》不需一言
就能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