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剧情/惊悚/战争电影《索尔之子》
于2015年上映
由拉斯洛·奈迈施导演
拉斯洛·奈迈施 ClaraRoyer编剧
影片讲述了本片背景设定在1944年的奥斯辛威
来自匈牙利的犹太人索尔在集中营内的一个特遣队中工作
就职于特遣队的犯人负责集中营日常的运输任务
包括聚集新的一批人送入毒气室中
并在下一拨人到来前把尸体处理掉
接着索尔突然产生了一个颇令人困惑的执念:他发现一具男孩的尸体
一心要找到一位犹太拉比为他下葬
索尔在一堆死尸中发现一个还剩一口气随即就被杀死的少年
他认定这是他的儿子
想尽办法把尸体藏起来
此后他唯一的念头是找一个犹太教士为儿子举行一个犹太葬礼
整部片子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集中营里的各色人等
纳粹军官
工头
一个犹太医生和不同组合的Sonderkommandos之间的关系
也理解到这个屠杀工厂的运行机制
《索尔之子》是一部很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
因为每个人都会跟随索尔的眼睛和脚步去参观那个集中营的一切
去体会那个地狱的感受
但是
得出的结论却是属于自己的
影片采取了跟拍的形式
摄像机的镜头里只有索尔
从影片中
我们跟着索尔一起去火车站接纳犹太人、一起去毒气室、一起去整理犹太人留下的各种财物、一起去搬运尸体、一起去洗刷地板上的血迹、一起去工地干活、一起去找他执意要找的犹太拉比
我们跟着他、看着他做一切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和一件他心里觉得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影片中
只有索尔的影像是清晰的
其他的人物、场景都是模糊的
只有在和索尔产生交集的时候
他们的影像才清晰了起来
导演用这种很新奇的第一视角去拍摄这部影片似乎是想要问我们一个问题:如果你正好处在那个人间地狱、每天看到的一切“不正常”的事情都属于“正常状态”下发生的事情
你会如何应对、你的心理状态会如何?这部影片的视角很小
就是看着索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每天的工作状态;这部电影的气氛很冷漠、没有感情
让人觉得麻木不仁
索尔所在的特遣队也都是犹太人
但是明知道同胞即将走向死亡
他们却让这些同胞赶快脱衣服、尽快走进毒气室
毒气室里传来各种撕心裂肺、扭曲变态的声音
他们只是默默地听着
面对德国人
这些犹太人唯唯诺诺、卑躬屈膝
从骨子里屈服于这些魔鬼
镜头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有关德国军人的镜头也没有强调他们的心狠手辣和残忍无情
他们是在处理每天的日常工作:分拣犹太人、射杀犹太人、看守犹太人
一切都像是生活中的日常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合情合理
导演用平常的视角和镜头去拍摄“不平常”的人和事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们在这部影片中看不到在其他集中营影片中经常出现的悲伤、愤怒、泪水
只得到了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
在这种夸张的对比下
我的感受是:当世界处于本末倒置的状态
当麻木已经深入到了骨髓
可怕就是一种死寂和荒凉
之所以这部片子是一部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
是因为导演没有将影片的氛围和情感充分调动和发挥
让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他选择了将影片变得小众、让影片变“小”
把镜头几乎全给了索尔
让我们只看这一个人
这种拍摄方法让我们每个人都独自走进了索尔的世界
每个人都是独自解读索尔、解读这部电影
这种不同寻常的观影体验让我们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犹太人的心境、不一样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因为这种体验是自己的
所以更让人刻骨铭心
我相信每个人看完这部电影
也会在自己心里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索尔
也许比喻不是很恰当
《索尔之子》在某些方面和《哈姆雷特》十分相似
对比在这部影片中随处可见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索尔和其他特遣队员的不同
索尔显得很另类
与别人格格不入;眼神比别人更呆滞、神情更加冷漠、而且还有讨人厌的固执
无论何时何地
只想找犹太拉比
为此差点丢了性命;为了那个执念
他弄丢了炸药、进入了不该进入的房间、差点被人杀死在矿井中
即使这样
他也要找犹太拉比
而他的同伴每天想的就是生存、逃跑、积累财物
索尔的行为简直是不可理喻、甚至可以说:索尔就是害群之马
最终
大家的逃跑计划没有成功
全部被屠杀
索尔的行为也是逃跑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是
影片没有对他贬低和指责
镜头依然那么冰凉、冷漠
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按部就班地发生、只是在静静地呈现这一切
在当年的奥斯维辛
人已经没有了灵魂和内心
但是
想活下去就要找到一个“支撑点”
而索尔的支撑点也许就是那个想法:找到犹太拉比、为自己的儿子举办一个像样的葬礼
其实
那个被憋死的孩子是不是索尔真正的儿子已经无关紧要
索尔心里已经认定:这就是他的儿子
葬礼必须像样
犹太拉比必须找到
这就足够了
生存在本质上从来都是属于一项个人化的活动
支撑生存的理由也必然是只属于个人的理由
因此
我才看到了索尔在奥斯维辛种种的不可思议
他就像在进行一场只属于自己的个人行为艺术、在跳一段独舞
只有保持这个“找犹太拉比”的信念、他才能活下去
其他特遣队员的行为也许更符合一般人的观念和看法
他们收集财物、准备炸药和工具、随时计划逃跑
没错、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很正确
但是
这些不是索尔想要的
因此
他不去理睬
他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哪怕索尔最后害得大家逃跑失败
他也没有任何愧疚
他有自己的理由、自己的信念
他的内心是无愧的
正常和反常
在人物塑造上又一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些人物都传递给我一个信息:奥斯维辛是如何从身体到灵魂摧毁一个人
没有强烈的情感宣泄、没有暴怒的狂吼
只是让这些特遣队员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渐渐麻木、冰冷、心死
一切都是静静地、冷冷地
即使是骇人的恐惧也让你发不出一丝声响
即使这些特遣队员最终逃跑成功、他们也会永远居住在“奥斯维辛”
说到这里
很敬佩导演拉斯洛·杰莱斯的处理手法和奇妙创意
用“平常”呈现出了“恐惧”
从“小”视角做到了“大”景象
实话说
影片的结局我没有看懂
索尔对着小男孩在笑
然后
小男孩离开木屋
被德军抓到
又放走
随后想起一阵枪声
小男孩消失在林丛中
不知道导演这样的用意是什么
也许这就是结局吧:肉体永远困囿于奥斯维辛、灵魂也永远囚禁在奥斯维辛
影片的结局没让我看到任何有关希望的信号、只是和剧中人物一样:冷漠、麻木
就这样吧
生存不过是走向死亡的一个过程
只不过他们行走的道路叫做奥斯维辛
《索尔之子》是一部很有创意的电影
让索尔带着我体验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日常生活
最后我发现最可怕的是:死寂和虚无
一切反常都变成了正常
而且以理所当然地方式持续高效地运转
清晰的索尔、模糊的其他
没有眼泪、没有呐喊
只有一个想法一直萦绕在脑海中:在当时
如果我是索尔
我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想来
是不是我的观影体验和撰写影评也是一场“一个人的独舞”?《索尔之子》没有震撼我
只是让我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