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黄金时代》解说文案_《黄金时代》:萧红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白银时代。

时间:2024-02-14 02:00:22 上传:不能听终泪如雨 字数:2020 字

中国|

中国香港传记/剧情/爱情电影《黄金时代》

于2014年上映

由许鞍华导演

李樯编剧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

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

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

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

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

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

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

一路流亡

从北方到南方

从哈尔滨到香港

一边躲避战乱

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

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

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谈《黄金时代》离不开文学

抛开文学谈《黄金时代》大抵等于没谈

 

提起黄金时代

难免会让人想起俄罗斯文学中的专有名词

事实上

俄罗斯文学史中

不仅有璀璨的“黄金时代”

更有耀眼的“白银时代”

它们都承载着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

折射出的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历史

在黄金时代

各种文学体裁百花齐放;而白银时代

则以诗歌的蓬勃发展为主要标志

 

于是

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

如果说“黄金时代”是萧红口中自己的黄金时代

是她和同时期的作家一起构成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黄金时代;那么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作品本身

则是许鞍华的白银时代

本部电影中所描绘的黄金时代

是小说的

是戏剧的

是诗歌的

是散文的;是多面的

多角度的

多立场的

百家争鸣的

而电影《黄金时代》本身

是极其客观

又极度主观的;是无比抽象

又充满意象的——是许鞍华的

是高度浓缩的

是诗性浓烈的

 

首先

《黄金时代》有着诗性的叙述方式

电影中在讲一个故事

一个关于萧红的故事

萧红自己在讲

我什么时候生

死在了哪里;别人也在讲

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的境遇与状况;“上帝”也在讲

发生了什么

后来又怎么样

以往的电影总力图让你看不到视点的存在

并以此为高超叙事与拍摄技巧的象征

而此片却逆向思维

仿是向观众的“示威”——就是让你看到

你能怎么样?一些人思维体系受到了冲击

无法认同;而另一些人

却觉得这着实有趣得紧

看不同的电影

就像驯化不同的野马

越是暴烈脱缰的

越让人有征服的欲望

越是不定性的

越让人觉得魅力无穷

 

其次

《黄金时代》有着诗性的聆听对象

他们在讲给谁?讲给历史

讲给时代

讲给面对屏幕的观众——正如《纸牌屋》一样

一会儿被拉进屏幕中

聊几句心里话

让你出戏;一会儿被推出屏幕外

情节继续

你要入戏

跟不上节奏

就会掉队

掉队就会昏昏欲睡

类型片的作者为了抓住观众

常使尽浑身解数

许鞍华和李樯却不以为意

常听说艺高人胆大

可除了姜文

少有胆大又真艺术的

本片艺术得稍有剑走偏锋

会被称为独孤求败

还是不知所云就因人而异了

 

再者

《黄金时代》有着诗性的人物视点

哪些视点?身临其境的

回忆过去的

乃至展望未来的

一个角色

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的未来呢——可这不正如诗歌的跳跃

大胆

乃至奇幻?没有哪一种文学体裁

能像诗一样会因为“出格”、“脱轨”而大放异彩

当你阅读萧红的文学作品

惊讶于她的天才时

难道没有想过这是源于她诗性思维的创作方式吗?即便当她白描时

感性的力量都会将你紧紧围绕

一不小心

那力量就会如幽灵般将你内心的防线击破

莫名你会跟着痛

哀而不伤的情绪将你侵蚀

深刻而醒目

太过年少的人

太过伤春悲秋的年龄是读不得萧红的

 

此外

《黄金时代》有着诗性的态度表达

作为一个人物传纪的电影

本片尝试通过多视角的阐释

多事实的呈现

去表达“没有绝对真相”的历史史观——这一切都是作者对“客观”的努力

然而

电影是艺术

艺术是主观的

这难道不矛盾吗?当然不

绝对主观与相对客观的碰撞

正是诗歌的形式与魅力

这碰撞越是电光火石

作品则越发精妙

“小桥流水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再客观的意向与表达

也无法抵挡背后主观情感情绪的洪流

本片亦如是

 

所以

如果你按照读小说的

看类型片

哪怕是看普通文艺片的思维去看这部电影

至多只能看到黄金时代

而看不到《黄金时代》——这部属于许鞍华的白银时代

因为你不仅需要看它的内容

思考它的内涵

尤其还要有耐心去感受它

不拘泥于情节发展

不纠结于前因后果

而是用心灵触摸它

小说

戏剧

类型片

非诗性的文艺片

都需要你跳出来

让你看电影中的人在发生什么

尽管你会与人物感同身受

但你知道你不是剧中人

而《黄金时代》的“芝麻开门”是“走进去”与“跳出来”的拉锯

时而需要深陷

时而需要俯瞰

 

当我们跳出来的时候

看着萧红与别人的故事

你感受不到镜头的存在

那么静

那么稳

低调成为主旋律

而当片中人物直面镜头

和我们说话

我们被带进故事里

成了一个聆听者、见证者

这时

讲述者的造型是抢眼的

动作是浮夸的

表面上如纪录片般真实客观

形式上却仿是戏谑的

这一切凝结着“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精髓

与影片的史观高度吻合

与影片的诗性融为一体

 

很多电影

满足于情节的跌宕起伏

人物的立体饱满

镜头的个性趣味……更多的观众也期待看到这样酣畅淋漓的电影

《一代宗师》中说

练武有三个境界: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

此类的电影大多徘徊在见自己与见天地之间

让你感同身受与感受世界

 

很多人问

为什么不拍成文学励志片

讲萧红的文学成就?为什么不拍成民国爱情片

讲萧红的传奇爱情?因为那样

就不是黄金时代

也不是《黄金时代》

更不是许鞍华的白银时代

那将你个人的小时代

而萧红是个大时代

是众生

为什么有些人不懂什么

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无知呢?  【本文为媒体供稿

请勿随意转载】

不能听终泪如雨

文章

4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