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作/冒险/科幻电影《异星战场》
于2012年上映
由安德鲁·斯坦顿导演
安德鲁·斯坦顿 马克·安德鲁斯 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根据埃德加·赖斯·巴勒斯于20世纪初创作的经典科幻小说《火星公主》改编
故事讲述美国内战时期
饱受创伤的前军官约翰·卡特无意间穿越到了火星
由于引力不同
约翰成为了力大无穷、弹跳如飞的“超人”
也因此卷入当地几大族群的冲突
周旋于美丽的公主德佳·索丽斯
英勇的盟友塔斯·塔卡斯与狡猾的敌人萨博·赞恩之间
然而地球上战火纷飞带来的痛苦
早已让约翰无心恋战;虽然几大族群都将他视为能够拯救火星的关键人物
可他真的能抛下过去
担负起保卫人民的重任
拯救这个水深火热的世界
扭转异星战场的命运吗?
由“苹果大神”乔布斯收购而独立的皮克斯工作室终于推出了第一部真人电影《异星战场》
这是一部云集视觉奇观的3D科幻大作
当然
影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后能看听不少恶评
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特技浮夸、剧情拙劣、人物粗糙(事实上《纽约时报》也持此种观点)
进而对其鄙夷有加
不过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想
《异星战场》其实并没有那么糟——一味说糟的人
恐怕是被那些亮眼的特效晃瞎了眼
《异星战场》改编自美国作家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经典科幻小说《火星公主》
巴勒斯虽然谈不上彪炳文学史
但他的《人猿泰山》系列长篇小说也是脍炙人口
而《火星公主》是巴勒斯“火星系列”的第一部
发表于1912年
今年将其搬上大银幕
也应了个百周年纪念的景
应当说
影片基本遵循了原著的架构
成功的把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星际冒险故事通过影像呈现了出来
不过
从原著来看
《火星公主》似乎就是一部充满“地摊趣味”的通俗小说
主人公一波三折的奇妙经历总有几分廉价之感
而肌肉英雄和性感美女的组合
也很难直接彰显“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但《异星战场》的故事不乏亮点——通俗文学的背后总能挖掘出“深邃”的哲理意义来——首先
故事里假设了一个从地球到火星的穿越桥段
但这里只有空间穿越
没有时间跳跃
应当说
这样的设定在美式科幻里屡见不鲜
卷帙浩繁的《星际之门》系列影视作品
就是依靠了同样的核心设定
同时
《异星战场》在叙事上采用了倒叙的大结构:侄儿继承了叔叔的遗产
阅读叔叔留下的日记时把整个《异星战场》的主体故事铺陈了出来
而在最后
倒叙又和顺序结合
回忆直接进入现实
侄儿目睹了叔叔再次穿越回火星
从而在叙事上完成了一次闭合(那个侄儿就叫巴特勒
正是原著作者的名字)
其次
影片的主人公约翰·卡特是一个南北战场期间的南军骑兵
在战火中家破人亡
误打误撞才被传上了火星
其人物内里有一层深深的反战情结
而这一心理也在其火星经历中被进一步强化:譬如卡特就拯救了那个总犯错误的、不够“强悍”而要被处死的火星萨克人“公主”
而卡特最后宁可回火星也不愿在地球呆着
也带有浓厚的反战意味
最后
我们完全可以把《异星战场》跟《阿凡达》做一个有趣的对照
从剧情的总体结构上来看
两部影片如出一辙:一个地球人来到外星球
从而介入到一场外星大战中
通过这场外星大战
主人公收获了自信和爱情
并在自我认同上完全倾向于外星人——最大的区别在于
《异星战场》展现的完全是火星上的外星人内战
奇观有余而“参与感”不足;而《阿凡达》则直面地球人与纳美人的冲突
从而带有更明显的现实批判意味(必须指出的是
在3D和动作捕捉技术等技术层面
《异星战场》已经有了更加纯属的运用)
在外星文明的设定上
《异星战场》则明显模仿了西方古代史
譬如萨克人的社会结构就像极了全民尚武的古希腊斯巴达城邦
据说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
就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
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
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斯巴达的男孩子7岁后
就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以上这些
几乎都可以在影片中的萨克人那里找到对应
同时
古罗马的历史遗味也在《异星战场》里处处可寻
卡特在竞技场里与被称为“白猿”的巨兽搏斗
显然汲取了古罗马角斗士的灵感;而佐丹加和希罗姆两大族群的设定
完全是古罗马的风格——当然他们开着光能飞船在火星的天空上飞来飞去
这给全片赋予了浓厚的“蒸汽朋克”色彩
不过当他们的飞船靠近后登船肉搏时
分明是古罗马用“乌鸦舰”打败迦太基海军的重演
不过
这种科幻手法并不稀奇
阿西莫夫大名鼎鼎的“基地”系列就是脱胎于《罗马帝国兴亡史》
而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其实骨子里也是同样的东西
刊载于《南都周刊》2012年4月9日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