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美国动画/音乐电影《摇滚藏獒》
于2016年上映
由艾什·布兰农导演
艾什·布兰农 KurtVoelker 编剧
影片讲述了藏獒波弟在山村长大
本该子承父业担当村庄卫士
却爱上了现代摇滚乐
为了追求音乐梦想
他进入城市
寻找乐队未果、拜师学艺受挫、屡遭狼群算计
但他坚持不懈
不仅拯救村民
还弥补了亲情上的裂痕
最终梦想成真
《大鱼海棠》与《摇滚藏獒》同期上映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一部负面评价遮天蔽日
却以十足的话题性刷屏朋友圈;另一部评价还算不错
却显得有些悄无声息
到底哪种状况比较惨?恐怕以当今世道而言
挨骂的未必不占便宜
“大鱼”的票房顶着口碑扶摇而上
三天里突破两亿;而“藏獒”则还在影院苦苦争抢排片
几千万的入账
距离收回成本还有不小距离
两部电影都打着国产动画旗号
但又都不是那么血统纯正
“大鱼”的画面制作主要来自韩国团队
而“藏獒”则几乎完全是美国班底
当然最见人心的
还是两部电影在发行版本上的差别:“大鱼”作为一部手绘动画
打着“情怀”的幌子
却毫无羞耻感地强行上映了3D格式;而“藏獒”作为CG动画
却提供了充足的2D版本
也不能说“藏獒”就是高尚或者良心
毕竟有很多家长不愿意小孩子戴3D眼镜
所以提供2D版本也可能是为了吸引这部分观影群体
无论如何
给予观众自主选择的权力
总比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强买强卖要敞亮得多
《摇滚藏獒》的故事模式其实像极了年初上映的《疯狂动物城》
都是小镇青年为了追梦来到大城市的冒险
甚至在初入都市时
两部电影在分镜、节奏与情绪调动上都无限接近
不过客观地说
与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的迪士尼比较
《摇滚藏獒》的制作依然显得简陋
特别是做比较复杂的动物
迪士尼可以把一个个角色的毛发做得分毫毕现
并遵循自然规律摆动
而“藏獒”的质感则更像是品质粗糙的毛绒玩具
无论表情还是细节
都显得僵硬
两部电影对幽默感与节奏的把握也是有区别的
明显“动物城”有更完整的剧本
更细致的人物设定
更到位的分镜头设计以及更讲究的细节处理
但是拿一部可能是全球年度最佳的动画电影来比较“藏獒”
未免有些过于苛刻
至少
拉回国产阵营
比较一下同在一条战壕里的对手们
美国血统的《摇滚藏獒》表现的确还算优秀
首先
电影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及故事
乡下小子进城是被好莱坞演绎过一万遍的题材
而《摇滚藏獒》则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元素——音乐
音乐作为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内核
表现得还算合格
其中波弟与猫王安哥士的互动
虽谈不上鲜
但也非常有趣
特别是比起四平八稳的男主角而言
江郎才尽的摇滚歌王有点自私
有点敏感
但又本性善良
丰富的形象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喜爱
电影的另一重元素是西藏
虽然从雪域高原瞬间来到纽约中央广场让人有点跳跃
但这也是电影除了插曲外保留的仅有一丝中国元素了
严格来讲
西藏元素在电影中并非必要存在
只是为电影额外增加东方色彩的噱头
而国内观众或许会多一分亲近感
形式感更重于实际意义
配音上
郭德纲带着儿子与搭档
以及一班德云社弟子上阵
反派狼的大舌头东北口音很有意思
冯小刚的表现也算字正腔圆对得住影帝名号
但同时又有一帮翻译腔混同其中
而电影本身似乎又是以英文脚本为底子
所以整体只能说中规中矩
但至少比“大鱼”大段大段萌芽式的做作独白要好
电影对于小孩很友好
毕竟这是郑钧写给女儿的童话
而成年人看就太简单了些
还做不到全年龄通杀
写故事也好
画漫画也好
拍电影也罢
这都不是郑钧的主业
所以电影里里外外都有其它电影的影子
除了故事背景并无太多新意
即便是引以为傲的音乐部分
电影大量地采用的也是美国人写的配乐
“摇滚”也是被虚无化的名号
许巍、朴树单曲的运用
温润暖心
或许叫“民谣藏獒”更合适
至于最后承担重头戏分由郑钧亲自写的《热爱》
倒是酷玩味十足
但也远没有惊艳到可以让电影升华爆炸的地步
电影一直通过效果来表现音乐的力量
而音乐本身的表现只能说十分平淡
遗憾地说一句
郑钧先生音乐创作的巅峰
也许如同安哥士一样
早已一去不返了
可《摇滚藏獒》依然还是部有诚意的电影
它没有多么好
也不像亲爸爸郑钧说得那么酷那么“牛”
但它非常适合暑期档
没有那么多争议
故事讲得一板一眼
完完整整
该有的幽默、励志、感动一应俱全
它也讲清楚了音乐的美好
梦想的伟大
孩子们看完后
单纯的心里应该会悄悄结出一些种子
那些我们成年人看来无关痛痒的老套故事
对于他们来说
或许会是更宝贵和重要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