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传记电影《青春雷锋》
于2013年上映
由刘一君导演
谭仲池 彭海燕编剧
影片讲述了1956年
长沙望城县招工现场来了一小青年
“我叫雷锋
生于1940年
出身贫农
是团员
我要去鞍钢
当炼钢工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雷锋将党和政府给予的巨大恩泽
在心里化成不竭的动力
当战士以保家卫国
务农务工以建设新中国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以国人为家人
以国家为自家
以毛主席和共产党为再生父母是逐渐走向成熟的他自我历练的人生信条
脱颖而出的他备受关注
县委书记、鞍钢的厂领导、兵役局的政委、部队的首长、都被他的执着追求所打动
让他那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得以实现
最后成长为全军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而他的品质、才华与英俊也同样吸引着他的女同学与女同事
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在关心和爱恋他
他也有过自己心仪的姑娘
却终因与那个时代以及他的个人理想相悖而劳燕分飞
今天
由刘一君执导、胡家华主演的《青春雷锋》上映了
在一个越来越走向后现代的社会里
重新回忆革命理念笼罩的激情岁月
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总有一种陌生感
这种陌生感来自于不同年代的生活理念的断裂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找回那种曾经的激情
而当今的阐释也只是我们当下生活的某种形象化反映
不可否认
雷锋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人物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应当时主流思想意识需要的而产生的
在我看来
更应该还原其作为普通的、优秀的、正常道德规范的中国人
在他的身上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激情
也带有那个时代的偏颇
然而
无论如何
在雷锋身上所体现的舍已为人、助人为乐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与精神并不仅仅是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它超越了特定的历史局限
作为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任凭时代的变迁
对于我们所有的后来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几乎每一个当下的年轻人
都是伴随着学习雷锋的儿歌成长起来
毋庸讳言
当下是一个袪魅的时代
任何光辉可神圣的东西都被请下神坛
在世俗的目光中受到检验
曾经的雷锋精神在岁月的尘沙中也会失去原来的光泽
可是不管怎么样
我们仍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关爱
那种不设防的互助心态在我们这个时代尤其奢侈
伴随着各种“徐老太”式的人物的出现
我们发现
在道德滑坡的年代
雷锋精神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需要
因而
我不反对解构
事实上将雷锋精神中那些超出实际的塑造解构之后更容易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雷锋
这种真实并不是建立在特定的革命理念上
而是建立在更宽广的人之善念上
即一种对他人困境的感同身受并力所能及的帮助上
所以
在当下时代如何塑造雷锋形象就面临一个转换
即如何从革命理想主义时代的激情战士转换成当下的一般道德良知的代表
胡家华所饰演的雷锋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在这里激发他全部热情的不再是那层飘渺的革命理念
而是基于最基本的同情心与利他心
尽管影片仍然展示雷锋的生活出身
但事实上最能激发他的是对祖国与人民的热情
这种热情源于对这个民族的热爱
当然
影片在表现雷锋的生命历程时也真实地再现了他的情感世界
这同十七年时所宣传的策略是截然不同的
在革命理念支配下的雷锋是一心为公
没有任何私人情感空间的;而《青春雷锋》中的雷锋却在爱情与国家
情感与纪律之间不得不做出选择
尽管这种选择以一种高亢的方式来结束
因而
胡家华所演绎的雷锋既是新中国十七年间的人民战士
又是当下社会“中国梦”的践行者
无论世道人心如何
我们依然需要雷锋
这本应是植根于我们每个人心底的传统道德、现代价值观以及人的自我实现的渠道
胡家华饰演到位、精准
超越形似
在新的历史时空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集平凡与伟大于一身的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