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新西兰纪录片/历史/战争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
于2019年上映
由彼得·杰克逊导演
编剧
影片讲述了《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
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战争纪录片
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
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
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
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
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
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
当《决战中途岛》《大约在冬季》《冰雪奇缘2》等片轰轰烈烈掀起内地票房狂潮时
一战记录经典片《他们已不再》则略显沉寂
上映十几天才获得318万票房
偏偏这可是由《指环王》《霍比特人》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执导
烂番茄好评率100%、豆瓣8.8高分史诗级战争纪录片
这不是纪录片在内地市场首次遇冷
别看《战狼2》《哪吒》《流浪地球》都冲过40多亿票房
纪录片市场依旧一片狼藉
当年黄晓明、蒋雯丽配音《地球四季》在内地票房仅497万
《狂野非洲》867万票房
《徒手攀岩》3640万票房
目前为止
只有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票房高达1.7亿
这个尴尬票房记录还是打破《我们诞生在中国》的6600万票房记录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书房里的中国》导演非可更是曾语出惊人:“纪录片的春天永远不会到来!”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随着纪录片《书房里的中国》如火如荼在央视热映
以及《公路美人》、《战大理之罗马假日》、《每一个混蛋都很忧伤》等影视剧的诞生
非可成为颇有名气的国内导演
偏偏当初在宣传《书房里的中国》时
非可导演在面对众多媒体与观众的赞美
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可能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大火
也不可能让纪录片市场大火
他甚至耸人听闻说出:“纪录片的春天永远不会到来!”事后
非可导演接受我的独家访问透露
自己的话虽然是夸张一点
“但纪录片就是小众文化的
不可能成为全民普及的现象
所以我们不希望说什么‘纪录片的春天’
抱着那么高期望来做
创作压力很高的
”所以非可导演还坚定认为自己作品《书房里的中国》不可能有《舌尖上的中国》那样红遍大江南北
因为这个片选材就没对方好
毕竟俗话说“民以为食为天”
而在网络大兴的时代
图书都已经变成边缘文化
许多老百姓根本都不看书
这都能么能指望《书房里的中国》大火呢?2016年
红遍大江南北的纪录片神作《舌尖上的中国》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上映后
居然仅收获194万
出品方东海麒麟公司的胡震鹏在微博上发表文章《我不想对一部院线纪录片谈票房》
正如标题所示
把原因归到“纪录片”类型上
列举了一些院线纪录片电影票房成绩一般的例子
最后说明制作是因为喜欢舌尖为了艺术价值
造成这种状况
最大的原因是竞争对手太强
根本拿不到排片
电影特意选择了元旦之后上映
避开些锋芒
但是没想到今年贺岁档的几部电影势头都很猛
电影 1 月 7 日上映
在《唐人街探案》、《老炮儿》、《神探夏洛克》、《寻龙诀》等片的“挤压”下
首日排片不足 3%
等到周末《星战 7》上映
已经降到 0.5%
大家根本不知道本片上映了
就算知道想看
也找不到放映场次
而且这片口碑还是很好的纪录片
既然影片口碑不错
那各大院线为什么不给《舌尖上的新年》一部商业电影应有的排片量
增加现在的排片呢?东方院线副总经理陈卫对“舌尖”进影院还是更多持保守观点:“其实从影院角度来说
之前并不是十分看好这部片子
毕竟题材有局限性
而且眼下大片云集
有多少人会掏钱进影院呢?”不过陈卫透露
鉴于点映口碑很好
东方院线旗下影院暂定目前每天给《舌尖上的新年》排3到4场
但基本可以说是宣判了死刑
显然即便是“舌尖”这样具有商业属性的影片
还是无可奈何地被影院归到了小众影片范畴
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每天能有过百场的排片
其他城市都是几场到几十场不等
而且大都在早晨9点、中午12点或下午4点等非观影黄金时段场次
甚至有的城市压根儿就没有排场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网友不能第一时间看到该电影的原因
甚至有的为了能在影院一睹奇绝美食的壮观
只能利用北京出差的机会
结果看完误了飞机
只能哭晕在机场的厕所里
《舌尖上的新年》导演陈晓卿表示
他相信只有在艺术上做到极致
才有可能去挣钱
如果做得烂糟糟不可能特别卖钱
即使能挣很多钱
但有很差的口碑
那他宁愿不去做
对于票房不佳
导演陈晓卿不仅感叹“年味越来越淡”?还有该剧组团队人员透露曾私下跟院线老板们接触过
“感觉他们就是黑社会大爷一样
没有上座率就拼命减少场次!对我们这样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很不公平!”而《书房里的中国》导演非可不同意票房不好就应该责怪院线
他认为院线票房也好
电视剧收视率也好
纪录片收视率也好
它的所有决定权都是在观众自己手里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
这个时代的人喜欢看的东西
有自己的选择
”他称
“对创作者来讲
大可不必这么想问题
每个人群喜欢东西不一样
对于同样的东西适合的空间和介质不一样
电影院那样黑暗环境里
他看的是画面
听的是声音
可能是某个大片的影音享受
也可能是某一部很深刻片子的思考
但有些片子
不一定适合影院
就像其他的真人秀的东西
也不一定适合影院
它适合客厅
”与纪录片进影院少得可怜的数量相对应的
还有他们的票房
2015年10月上映的《喜马拉雅天梯》
成本1300万
主题颇受关注
口碑良好
加上微博大V和明星们的力挺
最终票房1153万
还有在影迷人群中备受好评的《归途列车》
它获得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2010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奖等诸多大奖
投资100万美元
最终在北京一家影院里
5个月时间21场次
票房收入4万3千元
香榭荔舍国际公司总裁李明曌
身为《海洋》《地球四季》引进方负责人
听到关于非可“纪录片的春天永远不会到来”的说法
她称:“我没什么赞同不赞同的
我觉得大家各有各的意见
我不去评论纪录片的春天会不会到来
我是觉得纪录片是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
真实
过去就没了
拍下来记录下来就是永恒
这一点真的跟其它故事片不同的关系
而自然的纪录片并非人文的纪录片
也不是有演员的
在自然纪录片中表演的都是动物
”李明曌透露
“雅克贝汉导演《微观世界》就把我震撼了
搞艺术创作的
居然能在显微镜下呈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事情
真是太震撼了
”她曾在新闻发布会说过
“贝老就是一部发动机
他就是不断鼓励我
《迁徙的鸟》鼓励我
继续在电影不好的时候、不景气的时候坚持
真的
他就是动力
所有他的粉丝希望他的作品能够得到最好呈现的
来自于这个吧
”所以从《海洋》到《地球四季》她都在坚持引进顶级的外国纪录片
当时李总引进的《海洋》
投资超过6000万欧元
拍摄历时7年
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
在全世界54个拍摄点进行蹲点拍摄
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
目前已经在全球近20个国家公映
票房连创佳绩
在日本公映时票房甚至超越《阿凡达》
让它成为世界上造价最贵的纪录片
而在中国
为何却出现反常呢?曾有网友提出“怪”论
“日本离海洋近
我们离海洋太远
所以票房不好
”电影发行人韩先生说
用流行的标准衡量《海洋》
它肯定不是一部好电影
它既不扣人心弦
也无法让人开怀大笑
换言之
它不具备一部所谓好电影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娱乐功能
但是《海洋》好
因为看《海洋》的感受类似听交响乐
而且还有很多生物奇观
当时《海洋》8月12日上映
请到了《让子弹飞》后如日中天的姜文来配音
还在暑期档最终票房冲过2000万
已经是内地纪录片的最高票房纪录
但是
《海洋》这部片当年内地获得2000多万票房
原班人马推出《地球四季》却只有300多万票房
这让这个团队在内地获得当头一棒
曾有位内地发行大鳄分析认为这个项目档期定得不好
因为纪录片不能随便在秋季跟其它大片一起上
基点影视副总裁杨磊分析道:“《海洋》这种片必须去影院去看
小屏幕看《海洋》
一定没有大银幕看《海洋》有感觉
从影片画面来说
你觉得在银幕上看《地球四季》好看
还是在银幕上看《海洋》好看?而且《海洋》口碑也是不错的
还有一个《狂野非洲》才800多万票房
其画面虽然不错
应该还是不敌《海洋》唯美
我个人觉得还是大银幕看《海洋》
要舒服一些
”杨磊认为
陆川导演《我们诞生在中国》和《地球四季》上映时间很近
但两个片却是一天一地的差别
《诞生在中国》画面也非常美
有迪士尼制作、陆川导演、周迅配音
还是跟名人效应有一定关系
《地球四季》虽然有黄晓明、蒋雯丽配音
但品质不如《海洋》和《我们诞生在中国》
所以很难有长线票房
而陆川担任导演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
自从上映一周多口碑不俗
排片上也由首映当天的1.9%逐渐上升到2.1%再到4.2%
该片票房现已突破4000万
成功打破此前由《海洋》所保持的国内自然电影票房最高纪录
当时
迪士尼紧急寻求与猫眼合作
希望猫眼参与这部影片的宣传工作
于是
猫眼启用平台大数据对影片做了用户分析
发现这部影片的主要受众是北、上、广一线城市中21~40的女性观众
猫眼再对这部分群体UGC评论继续分析
发现用户对“萌、自然、成长、亲情、父母之爱”感知度非常高
由此猫眼发现这部影片其实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纪录片
而是特别适合母亲带小孩一起去看的一部“亲子片”
既可以让小朋友们了解自然、培养生态环保意识
也可以为母亲提供对孩子进行成长教育的机会
扣紧“亲子”主题
在猫眼APP、美团电影频道、大众点评电影频道上
猫眼为影片注入大量宣传资源
并且与新美大亲子频道发起“请你看电影”主题活动
在合作的线下亲子乐园定向投放《我们诞生在中国》宣传物料;猫眼还与北京、上海、郑州当地残联合作
在三地举办了《我们诞生在中国》公益观影活动
邀请妈妈带着小朋友们免费观影
精准影响目标用户
在数据指导下
猫眼为影片不仅做到了在海量用户中实现精准触达
还更进一步激发了用户口碑和自发推荐
在猫眼介入一周后
在8月18日影片排片率达到了4.2%
比原来提升了2.5倍
而且打破了业内纪录片首周末票房纪录
至今日这部影片 票房已经超过6461万
创下了国内自然电影票房最高纪录
对于影片逆天走势
导演陆川有着自己乐观的看法:“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
最核心的工 作就是做好一个剧本
讲好一个故事
把故事拍好
这个可能是最核心的
这两天排片慢慢在涨
我能感觉到越来越多的观众在走进影院看这个电影
而且我们在一起合作的小伙伴也很努力
大家都在为这部电影呼吁、鼓劲
我还是有信心会有更多的观众、更多的影院会关注这部电影的
我相信它会越来越好”票房高达1.7亿元奇迹的纪录片电影《二十二》
曾运作过半年多时间
它成功从结果上看
有效奠定了自来水的基础
比如上映前半年
有效征集了三万多名志愿者
到后期配合团中央、紫光阁点赞
都对影片推广做了重要作用
当时
《二十二》以冯小刚导演为核心的点赞与站台
还使得电影成为热搜的关注点
都对电影市场进行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发行人兰放透露电影只用一百万营销费
资源也是一步步努力做到的
所以方励老师说过想过亿
要花一千万营销费是不客观的说法
“假如一个月发行一部电影
肯定不会那么大心思
但如果半年做一部电影
就肯定就容易成功!”“而且有些资源
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
不是所有东西都要花钱的
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用影片本身置换了很多宣传、发行的资源!”这也是兰放针对“用钱做好营销不算本事”的总结
有人曾认为《二十二》选在《战狼2》后热映
那时民族情绪正处最高端
所以这种片有人看
兰总则否认了这种说法
“其实我们并没有透支民族情怀
这部电影虽然描写是慰安妇
但用的是很温和手法去制作
看过以后
给我最大感受就是很冷静、理智的历史
没有民族情绪与档期的因素
”但是
纪录片还是在内地市场不好做
曾有一家民营公司和北京电视台共同引进《萌猴奇遇记》
基点影业是负责宣发的
基点老板高宏森分析:“它应该准确讲是2013年的片子
在海外上映已经有两年了
拿到国内之后
我们也做了分析
作为纪录片
实际上之前卖得最好的是《海洋》
有两千多万
还有一部《狂野非洲》号称当时最大的3D纪录片
票房只有800万
我们就觉得完全走纪录片这条路
肯定行不通
”后来
发现跟片方沟通过程中
基点影视的人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因为法国导演做了跟故事片一样的剧本
他有引导动物去做一些表演性质的东西
在国内运作时候
重新改了名字《萌猴奇遇记》
把它作为一部儿童片来放映
高宏森透露
“因为我们找了很多小朋友来测试
感觉非常好
很多动物都很活泼
然后做了两百多家影城的地面推广
配合卡酷的电视广告投放
记得9月份上映的时候
有媒体报道《萌猴》成为一匹小黑马
它是当时上座率最高的一部片
”2019年热映的《徒手攀岩》首日票房就达到了700万
这个成绩跟《哪吒》之类的主流电影相比
自然不足一提
可对于一部文艺气息浓厚的纪录片来说
已属相当抢眼
本片由美国国家地理出品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
阿里巴巴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协助推广
淘票票首席营销平台
当时做了很多营销动作
还组织很多观影团和大V去看
最终票房逆袭才勉强冲过3600万
通影传媒CEO任兮扬则透露如果要宣传一部纪录片
需要找好定位、准渠道和精准的受众人群
而且纪录片在市场上不是主流片种
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制作纪录片的电影人员
肯定也会很谨慎选项目拍摄
据某位盗版音像店长T介绍
来店里的顾客
男女老少都有
有夫妻、带孩子来的
更有外国人
但多数人都奔着新片新剧
“就跟去电影院一样
要看新戏
通过看影评、网上评分
老百姓基本都奔着商业大片去买
美剧卖得最多
其次是美国大片
还有日韩港台、内地片
包括动画有一定销量
”T认为纪录片只是特定人群看
喜欢动物、影视、旅游的人
就像店里有几张昆虫纪录片
摆在最显眼的地方
始终没有人问津
他也深表遗憾
《书房里的中国》导演非可认为无论是BBC也好
Discovery也好
都有自己创作特点
Discovery更倾向那种探索探秘
包括自然
BBC更倾向于历史文化
也有剧情式的
对历史重要人物进行表演再现
他坦言
“其实就跟我们今天看的网剧一样的
但是国外影视剧创作与制作都走在前列
所以他们无论是题材也好
角度也好
甚至是创作手法、创作力度、影像质量
都远远超过了我们
这种创作水准
远远超过我们
”而且超过还不仅仅是时间上、制作经费上
国内很多人都说有了钱就能拍出同样水准的片子
非可导演认定有了钱你也拍不出来
“因为你经验没有到
你的观念没有到
各方面都有距离
所以无论是BBC、Discovery讲历史也好
讲自然也好
甚至记录当下人各种形态的片子
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去观摩
”伯乐营销CEO张文伯虽然是内地影视营销界的顶级高手
曾经操盘《失恋33天》《芳华》等爆款卖座片的营销
他虽然认为电影需要“内容为王”
却认为现阶段市场上
纪录片很难有超级爆款出现
“因为多数老百姓没有去影院观看一部纪录片的习惯
”曾经有人请他的团队去宣传
结果根本不知无从下手
张文伯分析道
“因为假如你上映时候
来一个类似《变形金刚》那样大片
热度都被人家吸引走了
那就很难办
”2018年上海电影节期间
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华裔纪录片导演L透露
自己的纪录片都是申请到加拿大和美国政府的资金开拍的
她坦言
“不管纪录片的春天是否永远都不可能到来
纪录片都有一种揭秘现实意义的伟大力量
展现给世人各种生活与非生活里面的真实百态
让我有动力去坚持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