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德国|
波兰|
卢森堡|
比利时|
法国|
美国动画/剧情/科幻电影《未来学大会》
于2013年上映
由阿里·福尔曼导演
史坦尼斯劳·莱姆 阿里·福尔曼编剧
影片讲述了曾经名噪一时的女明星罗宾·怀特早已过气
45岁的她因为执拗和任性毁掉的很多机会
也让公司老板杰夫渐渐失去了耐心
杰夫逼迫她欠下演员生涯最后一份合约
从此罗宾的名字和三维扫描后的虚拟形象只能出现在公司的展示墙上和数字时代的电影中
罗宾起初极度抵制
但在经纪人艾尔的竭力劝说下
同时考虑到儿子亚伦的状况
这个倔强的女人选择妥协
20年后
罗宾取车前往亚伯拉荷马参加未来学大会
而那里是一个全动画封锁区
以动画形象示人的罗宾将经历一次难忘的旅程……
本片根据波兰科幻、哲学、未来学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短篇小说改编
选择公主新娘、阿甘的珍妮、要不是《纸牌屋》险些过气致死的罗宾怀特为主人公
大幅改写了前苏联小说家史坦尼斯劳莱姆作于1970年代中篇科幻小说《未来大会》
这当是以色列动画导演阿里福尔曼的得意一笔
但在我看来也是野心太大无力驾驭的祸端
身为女演员
脆弱是她的魅力身为母亲
她必须坚强 主人公罗宾莱特拥有两个身份
需照顾视听障碍病孩的单身母亲(爱的给予者)和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过气中年女演员(天然的被爱者)
这在影片开场流着泪听经纪人下事业的最后通牒
和仰着脸保护拿纸风筝撞大飞机的病儿子
两个场景就摆了出来
但在我看来
两者关系并不有机
也过分晦涩
很难让观众产生直观的认知
因为对儿子付出的母爱与从粉丝获得的眷爱
并不能形成恰好的爱与被爱对峙
这其中少了一个男人
爱人、丈夫以及父亲的缺位
令主人公面临的两难情境不够普世
有人为搭构之嫌
延情节向下
主人公面临选择:是出卖自己退出表演事业从而令自己的银幕形象永远停留在完美的34岁
而真身专心照顾家人?还是与掌握未来的技术资本对抗到底
用日渐衰老的身体去继续演艺事业?主人公选择了前者
经纪人律师曾事主人公粉丝的现役强势老板 此处
曾是粉丝的老板、经纪人、失业改行摄影师……这些人物及其行动
引导影片指涉技术革新与艺术伦理的话题
在VR热潮日渐升温的当下
颇有现实意义
然而
影片拍摄的情绪扫描场景实在无能令我信服:这粗陋的设备、有限的时间、极度依赖演员无实物表演发挥的捕捉过程…说这些能百分百捕捉一个活人的一切
我是完全不信的!任何接触过表演专业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胡扯
应当说是主创技术想象及设计的不足
弥补技术不足的方法是引入哲学伦理
编导用经济人一篇声情并茂的话
呈现了一个粉丝的爱
并调出了演员主人公的基于恐惧的表演潜能
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恐惧感”这个人物核心缺失:身为演员的最大恐惧
害怕得不到爱
这也是主人公成长、治愈的关键点
此后
故事出现了20年的真空
其实在这20年中
主人公回归母亲的身份
全心全意投入照顾病儿的家务中
那么
她为什么去参加未来学大会?被邀请共襄盛举
非也!(不能相信表情情节信息
那是主创的障眼法)真相是
她精疲力尽于“爱人”而渴望“被爱”
她也仍旧恐惧着现实中自己的衰老
于是她只身前往那个“爱她”的非现实世界
实际上
她将儿子遗弃了
只身前往未来学大会的主人公
她只身进入沙漠(本质荒芜的虚构世界) 随后的情节与小说重合较多
主人公遇见门卫
对方说此后她将进入动画禁区
只有再度遇到他的时候才能返回现实
入口以及出口的守卫 实际上
此后经历的一切都是主人公自己的脑中想象
奇幻瑰丽的二维动画颇有《黄色潜水艇》风貌
但因为二维也凸显了娱乐至死的未来世界图景的扁平化实质
理论上说
心有多大
世界就有多大
想象的世界季度依赖受众个体的想象力
然而
我想问的是
大多数普通人就是想象力匮乏呀
这可怎么办?主创规避了这个问题
主人公是个想象力丰富的人
因此她可以享受虚构的奇观
然而
她也有卖拖不掉的心理阴霾
片中第一处提示
是那次停电事故:机器服务生说是内心恐惧自造停电
在想象的世界内应有尽有
包括自己的心理缺失 想象世界还包括巴别塔一样的麦拉蒙大厦、起义军暴动、被杀、被冷冻…最重要的
在想象世界有一个她的崇拜者
一个用了20年时间专门制作以她为主人公的影片的导演
实际上这个人并不存在
他只是主人公渴望被爱的形象投射
证据是
在逃亡过程中他的莫名失踪
因为主人公对“被爱”的不信
他便消失
现实中的真人(儿子、女儿)再也不能遇见
想像中的爱人却可以反复重逢 那个时候
主人公对技术革新仍有反抗精神(想象自己在演讲中大放厥词)
想象有暗杀者起义军与自己立场相同
想象爱自己的人能够保护自己…反抗的潜意识
想象出演讲、刺杀、政变娱乐至死的未来世界统治者是与蟑螂为伴的恶心的奸商
这在“续约”段落即有对位 但她的信念感并不很强
因为不信
爱人会莫名消失、她选择被处决、选择被冷冻(其实并非被迫)
她选择让时间停滞20年令技术能够给自己带来“信”和屈服的条件
当她在想象的世界获得了完整(然而并不存在)的爱的补偿
她终于选择回归现实
回归自己身为母亲的爱人者的身份
她再遇守卫的动作毫不费力
因为这一切其实都是消费者(受众)的自由选择
回归现实的灰头土脸场景非常《骇客帝国》
但像扫描情绪一样并不成立
这些游魂一般但行动自由的“VR客户”如何在失魂状态下长期生存而不产生矛盾悖反的现实与虚构自疑
影片并没有合理解释
至少不如生活在培养液内插管子的骇客帝国来得有序可操
无论主人公是否实现了成长
经过了20年的漫长等待
儿子却已前往了娱乐的世界
但他临走前留下了风筝的信物
帮助主人公寻找到现实世界的知情人
以纸风筝对抗大飞机的小个体对抗科技霸权的意向再次出现
然而仍旧因为主人公、儿子、整个人类都恐惧的时间对片中人物是20年、是衰老
对全人类是有限生命 在这一边也仍旧有选择自然衰老面对现实的理性人群
影片结局是灰暗的
主人公选择重回虚构世界与想象中的儿子重逢
以上便是影片
讲过气演员不如《日落大道》
讲科技宰制逊色《骇客帝国》
探讨爱与被爱的小情小感未能调动出真情感
且与娱乐至死的世界观大话题终究不能有机贴合
就说娱乐至死大话题
其实在我看来
只要科技还没有能力使生物拥有永恒的生命
那么所谓全民娱乐至死的情景就不会彻底成真
即便娱乐叫人沉溺上瘾
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远离毒品
理性嗨飘
因为说到底
每一个个体还是得面对自己有限生命的沉重肉身
不得不亲自经历生、老、病、死、情、爱、欲、生殖以及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