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喜剧/剧情电影《神奇队长》
于2016年上映
由马特·罗斯导演
马特·罗斯编剧
影片讲述了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森林深处
与世隔绝
一位慈爱的父亲全心全意地试图将自己六个年幼的孩子培养成出色的成年人
但当灾难降临
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创建的天堂
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
这不仅挑战了他对“家长“这个角色的理解
也让孩子们开始怀疑父亲所教给他们的一切
《神奇队长》虽拥有一个极具美漫风格的片名
但其实质却是一部小众的文艺片
这部独立电影参加了本年度的戛纳电影节
并斩获“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导演奖
新人导演马特•罗斯借由公路片的形式
讲述了一个崇尚自然主义
“与世隔绝”的家庭逐步与大众生活并轨的故事
从家庭视角而言
影片仍旧是重弹家庭成员情感、价值观分裂与统一这首老调
从社会性而言
影片通过这一家人的生活理念、教育方式与当代社会生活进行横向对比
以反思资本社会物欲文明、消费主义的过度膨胀
卢梭在《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中强调原始人因经受自然的磨练而具有健壮的身体、敏捷的反应、勇敢的精神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所受到的文明的束缚开始增加
人的自然性、身体机能与勇气亦随之蜕化
从而变得懦弱、胆小、自私
因而卢梭的哲学观中有倡导接近自然
返璞归真的理论
影片中的父亲Ben显然是一位卢梭理论的实践者
电影开场即以一段丛林狩猎
展现这个家庭崇尚自然
返璞归真的隐世生活
接着剧情开始交待父亲Ben的独特教育方式
他通过“丛林训练”这种残酷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们拥有了强壮的体魄
坚强的性格
同时他又引导孩子们阅读
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儿子Rellian在攀岩时受伤可以凭借勇气和冷静独自摆脱困境
女儿Kielyr独自发表对《洛丽塔》的见解
这些都是Ben的教育方式成功一面的表现
然而Ben过度曲解了卢梭的“回归自然”
视文明社会的物质、宗教、政治为洪水猛兽
将孩子们与现实社会完全割裂
他们虽有远超于同龄人的知识和能力
但也极度缺乏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
对于此
影片中亦有详细的交待
长子Bo和女孩子交往中所流露出的局促与不适凸显其社交经验的不足
小女儿Zaja可以轻松解读《人权法案》
却不知adidas为何物
这亦表现出她对现实社会的无知
教育本就有家庭、学校、社会之分
Ben可以凭一己之力代替家庭与学校
却代替不了社会
书本知识与社会经验的关系恰如舟与水
Ben的孩子们尽管都拥有一艘知识造就大船
但没有社会这片汪洋大海
它们终究都是无水之舟
无法远航
Ben妻子的过世成为孩子们走出丛林的契机
影片至此衍化为一部标准意义的公路电影
导演对这段奔丧情节的处理很有60年代公路片的味道
毕竟“在路上”这个主题本就是那个时代“垮掉的年轻人”的宝典
影片中Ben对肥胖症、垃圾食品、传统教育方式的鄙视
揭示出现代文明中物质消费膨胀
精神生活空虚的困境
这个家庭反主流价值观的做派与60年代年轻人所崇尚的嬉皮士文化、反叛精神不谋而合
而公路旅程中采用的轻快迷幻的配乐
自然光线中唯美浪漫的摄影
鲜艳明亮的颜色搭配
都透出一股小清新文艺片的美感
公路电影中的旅程往往就是影片情节中产生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
Ben的儿女对父亲价值观的怀疑正源于旅程中的所见所感
母亲葬礼上的闹剧亦激化了孩子对Ben的叛逆
然而Ben依然固执己见
直到女儿的意外受伤才令他重新思考生活方式
并恍然大悟的发现自己为儿女们一手打造的“理想国”
实际上只是一个与现实脱节的“乌托邦”
影片结尾
Ben与孩子们按照妻子的遗嘱
在海边将尸体火葬
并将骨灰冲入了下水道
这段荒诞不羁的情节与《庄子》中“鼓盆而歌”的典故极为相似
二者的实质都是表现对待生死问题时的豁达与乐观
整部影片都洋溢着这种轻松乐观的气氛
具体而言
影片前半段更为精彩
其所揭示的社会问题、表现出的人物困境都极具思考深度
自“教堂葬礼”之后
影片剧情开始趋向于家庭和谐的说教
而情节中 Ben思想转变的理由也稍显庸俗
后半程的故事相对乏力
失去了尖锐深刻的力度
从整体而言
《神奇队长》绝不是文艺青年的一次无病呻吟
影片适时的指出了当代社会存在的“消费过度”“文明病”等现象
亦揭示了社会人对物质性的依赖
对自然性的忽视
结局中
Ben的态度转变
家庭矛盾的化解更是象征了自然主义与物质文明由对立走向统一
只是
这种理想化的家庭在现实之中很难存在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影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