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人山人海》解说文案_《人山人海》:第三方叙事的冷峻与温情

时间:2024-10-28 10:00:16 上传:离殇&陌路 字数:2574 字

中国剧情/犯罪/惊悚电影《人山人海》

于2012年上映

由蔡尚君导演

顾峥 顾小白 编剧

影片讲述了电影改编自一桩真实的社会新闻事件

发生在中国西南部贵州的山区

在中国的西部由于地理换上的偏远和封闭带来管理的缺失

秩序也绝非天赐之物

丛林法则与匮乏的警力使治安案件常常得不到及时公正的解决

贵州六盘水猴儿关乡六兄弟中的六弟惨遭抢劫杀害

凶手逃离、当地警方也迟迟不见有效的行动

于是其他五兄弟便历时一年零四十八天

骑着摩托车追遍大半个中国

终将亡命凶手擒拿归案

电影里

五兄弟被简化成一人

即陈建斌饰演的老铁独自上演“千里追凶”

吴秀波扮演凶手

影片以追凶为主线

讲述了老铁踏遍全国各地寻找杀害自己弟弟凶手的故事

影片穿插情感、矛盾、生活等故事内容

展现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其经历

同时折射出一个颇为敏感的社会现实面

《人山人海》:第三方叙事的冷峻与温情文/马庆云我在向这篇文章的读家推荐《人山人海》这部电影之前

想先向大家推荐同样是曹尚君导演的另一部电影作品——《红色康拜因》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返乡老民工跟年轻儿子一起开收割机割麦子的故事

后来儿子也去了城里

而老子留在了农村

《红色康拜因》可以这么简短的概括一下主旨:红色中国农业机械化

收割农民生存之现状;路遥知国力

日久见民情;麦田手淫少年

城里做鸡少女;被拐卖妇女返回寻子;做生意蚀了本的矿难抚恤金老汉; 父子同游大学城

寄希望于下一代

可叹农二代复为穷二代

而与《红色康拜因》相比

《人山人海》概括起来则更简单一点

主人公回乡与弟弟一起开摩的谋生

弟弟被劫道的杀害

哥哥千里追凶

最终卷入黑煤窑的故事

前者在希腊和韩国的电影节上拿过奖

而《人山人海》则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了最佳导演奖

《红色康拜因》能在国外的一些小型的电影节上拿奖

跟国外这些电影节急需有一部能够引起中国这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国家的民众注意的电影产生有关系

当然

这部电影又必须不能是主旋律的

而且需要深入中国的底层民众

并且深入地反映他们的内心状态

从这些方面来讲

到处电影节送片子的《红》能拿到两个奖项

也是必然

当然

笔者认为

《红》的艺术水准不差

同时

它所展现的现实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但与《红》相比

《人山人海》则有着其不同的特点——《人》能拿到最佳导演奖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

这部电影把镜头最后对准了中国的黑煤窑

最近两年

中国地下的黑砖窑、黑煤窑的新闻早已在地下与国外传播

大家必然对这个好奇

威尼斯电影节能把这个最佳导演奖颁给《人山人海》的导演蔡尚君

在一定程度上是其们对中国执政当局所隐蔽的那部分真实的窥探欲望所导致的

从我个人喜好上来讲

我更喜欢《红色康拜因》

《红》更炙热

而《人》则略显冰冷

《红色康拜因》中

编剧和导演是以“情怀”的方式直接介入电影的

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编剧导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审视

甚至可以说

剧中人物的思考及其思考所不及的地方

正是编剧导演的思考范畴

我们在看到一个父子收割麦子的故事背后

其实更能体会到一种作者对这一存在状态亦或说生存方式地审视

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里边

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同在

甚至时不时地会蹦出来帮着观众思考这种人生

我编剧的一些电影作品中

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思考

如果说

电影人物是第一方的话

那作者(编剧、导演)则作为第二方出现

且这两方同时存在

这便是《红》

而《人山人海》中

作者(编剧乃至导演)都是以缺席的方式出现的

或者说是第三方出现

作者不再介入电影人物及其故事内容

也不再帮助审视人物命运

甚至于不携带任何有价值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作者(编剧、导演)从原本的叙述者

退居到了记录者的位置上

仿佛眼前或者说镜头前发生的这一切事情

均与其无关

其能做的

不再是对人物的同情等等

而是原原本本地记录

一种影像上的“刻盘”

我想把这种叙述模式称为

第三方叙事

第三方叙事

需要巨大的勇气

2011年的优秀电影中

无论是《树先生》还是《钢的琴》

都是第二方叙事

作者的思考与情怀无处不在

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

正是作者对人生状态的思考

但在《人山人海》中

因为作者退居三线

所以

我们很难透过作品及其人物看到作者的情怀与思考

但是

我们必须要说的一点是

作者的情怀

不因无法在作品中直接触碰到

便认为没有

第三方叙事

作者的情怀虽然更加隐蔽

但也造成了一种叙事风格上的冷峻——作者所叙述的故事虽然与自身无关

但却让观众看到了故事背后的冰冷的作者

他缘何冰冷

成为观众必须去追问的又一问题?《人山人海》的作者(编剧、导演)缘何冰冷?我们读鲁迅先生晚期的一些杂文的时候便会发现这种冰冷

处于中年亦或说晚年时代的作家、思想家

更倾向于进入这种冰冷的状态中——这是一种绝望的状态

他们以这种冰冷的方式面对生存现状

在冰冷背后

是他们力透纸背的思考

他们甚至于谢绝对任何生命再进行艺术早期的“悲天悯人”

但是

我们又不得不看到

这种谢绝

正是另一种形式的展开

因为不对任何人和事物展开悲悯

所以直接导致最大的悲悯情怀

看《人山人海》(有条件的读家

还是去看送威尼斯的版本

与大陆上映的版本有很大不同)

作者为何对里边的主人公的经历甚至死亡报以冷漠?正是因为他经历过了太大的风雨

所以

沉静地看待所有人生起伏了

这种沉静

我们可以说其冷峻

但同样处于冷峻状态的人

会看到最大的温情

因为不爱

所以才爱

第三方叙事的模式

需要作者至少中年靠后的年纪才能实现

这个与人生的阅历有直接关系

当然

笔者并不认为

阅历越多就越好

与《人山人海》相比

我则更喜欢作者的情怀直接介入的《红色康拜因》、《hello!树先生》及其《电影一周酣第二十九期》(百度这个名字

可以看到视频节目)所解读的《钢的琴》

这个

纯属个人喜好的问题了

不在艺术的讨论范畴之内

当然

说几句题外话

《人山人海》的底层意识是值得大力肯定的

但剧本的编排上

有些地方略显刻意为之

很多情节可有可无

与故事本身的“有力”推进无关

如果说《人山人海》最大的力度或者价值在何处的话?那当属最后的黑煤窑段落

如果没有最后的那段黑煤窑

《人》可能“一名不文”

黑煤窑

一面展示了中国最大的现实

一面又“冷峻”的展示出

在被奴役状态下的生或者死的问题

这个问题

我不想展开了说

因为各大刊载此文的地方的言论尺度不同

虽然有些瑕疵

但这并不影响曹尚君导演的这两部作品都是优秀的作品——我认为

但凡把镜头真正对准底层民众的

都应该给予最基本的尊重

随文附带笔者的一个电影文化研究群号

欢迎大家交流:240707214随文携带电影一周酣第二十九期节目一个

笔者做的

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http://v.ku6.com/show/qFunmXrBhkWf-iKzFV5xUQ...html

离殇&陌路

文章

8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