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喜剧/剧情/音乐电影《无人引航》
于2014年上映
由威廉姆·H·梅西导演
JeffRobison CaseyTwenter 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一个校在校园枪击案中失去儿子的父亲从儿子谱写的歌曲中获得安慰的感人故事
广告公司总裁“金领”父亲Sam的儿子Josh在校园枪击案中丧生
他悲伤不已
放弃了原有的生活
住到了 自己的帆船上
喝酒度日
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发现了Josh生前创作的几首歌曲
音乐一直是父子二人共同的兴趣
于是Sam学会了儿子所有的歌
一次Sam在当地的一家酒吧演唱一曲
歌声吸引了坐在酒吧里
同样做着音乐梦的年轻人Quentin
于是两人组成了一支乐队
表演Josh的遗作
谁知却意外走红
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
失子之痛情境治愈故事
此类作品中妮可基德曼的《兔子洞》最优
本片在此基础上加磅了凶手家属身份
令人物境遇更加复杂
心痛无处纾解
也在第一幕就给主人公挖好了高潮前最深的洞穴
意外获得的儿子生前创作的歌和第二幕出现的闯入者昆汀
令“一直在逃避”的主人公逐渐获得交流补偿和代子情节
儿子的歌受到欢迎
证明儿子并非凶手
只是个病人
引导昆汀创作(从只出现一面的母亲看这也是个复杂家庭的孩子
像儿子一样)
帮他建立自信、教他把妹、买衣服(代父代子)
证明自己对待儿子的方式无罪
完成以上准备
主人公来到第三幕
在这里他变了无力起来:搞乱帆船大赛和丢掉工作都是主人公一贯的“逃避”行动
唯有买下昆汀最想要的琴送他单飞的最后一段话算是“面对”
然而主人公仍旧远没有自己的前妻勇敢
他并没有去面对亲子之罪
只是走出了自己的受伤情境
或许也正因如此
主人公的治愈结局也没有前妻来得圆满
他只是放下(还回儿子的CD)
仍不快乐(提到婴儿的笑容)
主人公来到儿子的校园
在枪击案受害者纪念碑上找不到儿子的名字
念着“My Son”失声痛哭
作为至亲很可理解
但也不能说不是一种不负责任
话说回来
儿子钻进的牛角尖是否与父亲的不负责有关呢?与主人公的有保留的治愈相比
影片的切入角度也存在着回避躲闪的问题
范桑特《大象》就像是本片前传
该片用The elephan in the room这句谚语
寓意无人能够尽解的校园枪击案惨剧
本片想象了(搜了搜未见真实人物改编提示)有罪者的故事
既然如此我不得不质疑:那些深情的歌里怎能竟没有惨剧心理的一丝透露?基洛夫斯基的《蓝》、约翰卡尼的《再度出发》
都是听一听歌便了你出轨的心
而本片回避了这个问题
这就难怪许多观众只把本片当做一支音乐片来比《爆裂鼓手》比《曾经》咯
其实最该比的明明就是《朗读者》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