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中国台湾爱情/剧情/文艺电影《相爱相亲》
于2017年上映
由张艾嘉导演
游晓颖 张艾嘉编剧
影片讲述了《相爱相亲》讲述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女人的爱情故事
已到结婚年龄的薇薇与酒吧驻唱歌手阿达正处热恋
看似不会被家人支持的爱情
却先迎来了“过去”的挑战
薇薇的母亲面临退休
又因各种生活巨变而焦虑不堪
不仅和女儿时常争吵
更忽视了丈夫的默默守护与关怀
而外婆的离世意外牵扯出一段往日恋情
外公原配姥姥因一纸婚约独自坚守
一辈子都在等候中度过
在众人为外婆的身后事四处奔波的过程中
三代女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
也逐渐认识并理解了彼此
爷爷早就去了
奶奶刚去世
爸爸是驾校教练
妈妈是语文老师
女儿在电视台工作
这余下的一家三口
只是四万万中国人中
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
它可以代表大多数普通华人家庭
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相爱相亲》
说的就是这个家的事
说的就是爱情、亲情中的柴米油盐、平平淡淡
中国人
习惯脱口就是一句“相亲相爱一家人”
在张艾嘉这部作品里
却是《相爱相亲》
“亲”和“爱”反过来了
除了“相亲相爱”这个片名
早就被人登记了这个原因以外
张导有着自己的解释
她说:“当名字变了以后
我努力想一想
爱是天生的
人生下来就有
所以应该是先有爱的
有了爱
你付出了
你接受了
你做了所有可以做的事
那就亲了
所以先是爱
再是亲
相爱相亲其实是对的
”在中华这块地上
自儒学变为显学
儒家成为正统后
我们在“伦理道德”的框子里
一呆就是上千年
伦理治国下的中国家庭
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祖宗家法”“贞节烈女”里稳步运行着
即使帝制终结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还是那样的重
中国人的法制观念还是让位于人情
几千年的文化血
不是说没就能没的
更何况这里面有不少好东西
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
岳慧英(张艾嘉饰)要迁父亲的坟、父亲的“原配”妻子为他守了一辈子、非常符合中国特色的诉讼过程、私下和解的结局
这些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事情
就再合理不过了
“迁坟”是整部电影的主线
主线里说的是岳慧英父辈的故事
同时
又牵出两条支线来
有岳慧英女儿的爱情线
有岳慧英自己与丈夫的感情线
三条线
三代人
三段爱
这“爱”里有困境、有爱情、有亲情
相比前作《20
30
40》
张艾嘉不再聚焦于不同个体生命里
三大年龄阶段的状态
而是通过一个家庭里的群像
集中展现人生的快乐与困苦
在剧作上
主、支两线的交互穿插
比《20
30
40》更加复杂和精细
这是张艾嘉指导的第一部大陆题材的电影
为了贴合现实
也为了拉近与大陆观众的距离
片中出现了一些我们熟悉的元素
比如政府部门非常繁琐的办证程序、相亲节目、真人真事情感栏目、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些元素的安排十分合理
没有突兀
拍人伦之情
难就难在那“不可言说”的部分
这“不可言说”的感觉你怎么表达出来?你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这都是难题
也是考验导演的一道难关
导演会陷入矛盾之中
点轻了
怕观众看不明白;点重了
人物沦为概念符号
影像则缺了韵味
失了分寸
在拍摄平凡生活时
会遇到各种材料
如何取舍
才是重中之重
有的片子
看似平淡如水
实在是背后的导演入了化境
能够朴实无华、举重若轻
如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便是个中巧手
张艾嘉当然功力了得
也有自己的取舍
在片中
丈夫写给岳慧英的贺卡
写的具体是什么内容
镜头没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看
旁白也并不打算
将它深情地念出来
这就是张艾嘉的“舍”
这种“舍”是明智的
我们完全能感觉到丈夫对岳慧英深沉的爱意
这便是影像“留白”的魅力
这也是导演对观众审美的一种尊重和信任
这部电影还是有遗憾
有些地方本可以再收一些
再舍一些的
姥姥不让薇薇进屋
以及进屋后的这场戏是可以再收的;在电视台里
姥姥和岳慧英的对峙
也是可以收一些的
这种没有将“留白”的艺术效果发挥到极致的问题
在张导的前作《今天不回家》(1996年)、《20
30
40》(2004年)里都存在
可喜的是
这种问题
张导一路都在解决
且越来越好
这是一部展现中国人伦理世界的电影
其中岳慧英与女儿的关系
与丈夫的关系
与父辈的关系
跟我们的生活极其相似
它很亲切
其中
老太太选择守自己的丈夫一辈子
这里面有多少“贞节牌坊”在产生影响
有多少“爱”
有多少“爱情”?我们并不知道
但足以让我们思考的是
爱并不狭隘
它不仅限于爱情
本文首发于公号约稿请加微信:cltx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