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加拿大犯罪/剧情/惊悚电影《小丑》
于2019年上映
由托德·菲利普斯导演
托德·菲利普斯 斯考特·斯利弗 编剧
影片讲述了本片的故事独立于DCEU之外
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80年代
讲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脱口秀喜剧演员渐渐走向精神的崩溃
在哥谭市开始了疯狂的犯罪生涯
最终成为了蝙蝠侠的宿敌“小丑”的故事
文/梦里诗书黑暗压抑中衍生的暴虐癫狂
是《小丑》振聋发聩的声音
这是一部远超人所料的杰作
它不仅是一部将镜头聚焦底层
属于小人物的电影
更是一场带有社会性的警世寓言
当哥谭市最终深陷暴乱的泥沼
其实谁都无从指责引发这场暴乱的是那外表看似邪恶冷酷的小丑
小丑的觉醒如果说希斯·莱杰的小丑
演尽了《蝙蝠侠》中小丑的癫狂
那么杰昆·菲尼克斯的小丑则让人看到的是一位生活困窘却仍心怀善良的喜剧演员亚瑟
他是如何在痛苦挣扎中蜕变为了一个人性泯灭的小丑
杰昆惊艳入魔般的演技将亚瑟这一人物心理动向的复杂演绎的淋漓尽致
而脱离漫画又不失小丑这一人物精髓的改编
则赋予了电影以更为充沛的内在层次和解读空间
在电影伊始
我们看到的亚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边缘人
他虽然有着喜剧人的梦想却只能靠扮演小丑换取微薄的收入
有着心理疾病和颠笑症却得不到社会有效的帮助
甚至还被街头混混凌辱殴打
于此同时他还有一位状态不佳的母亲需要照顾
但彼时的亚瑟仍旧心怀希望
因为母亲曾教导自己“要始终摆出一张笑脸
你有一个使命
让世界充满欢笑
”所以他想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博取他人的认同
谁又会想到与邪恶划上等号的小丑其实是一个原本比旁人更为纯粹的人
电影尤为关键的细节点是亚瑟的日记
在因故逐渐走向蜕变的日记中
亚瑟用右手曾写道“患上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是……”
而随之左手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扭曲字体写下了“人们莫过于想让你表现得像个正常人
”
并还伴有一个小丑般的笑脸
从这点其实就不难看出
亚瑟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心理疾病
而是人格分裂
正常情况下存在的是亚瑟
但随着亚瑟被步步逼入绝境
代表着癫狂黑暗的小丑也随着逐步从他的内心觉醒了起来
是什么唤醒了小丑?一档真人秀栏目曾邀请富人体验穷人的生活
在体验前
这位富人始终认为:“如果你有斗志
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然而在仅仅体验了两天的穷人生活后
便自己打脸的承认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
弱者只会变得更弱
越来越惨
《小丑》所做的就是把这样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
用荒诞且更具戏剧性的的人伦悲剧搬上了银幕
在《小丑》中有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便是亿万富豪托马斯·韦恩到底是不是亚瑟的父亲
在电影中正是因为亚瑟发现了自己不是托马斯儿子的“真相”
才在弑母后真正蜕变为了小丑
但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最为黑暗的所在
便是亚瑟真的是托马斯的儿子
这不仅在于亚瑟母亲当时的情况根本达不到领养条件
更在于电影前段亚瑟的母亲曾说过签署了一些协议
而托马斯这份协议的狠辣之处就是让亚瑟母亲一辈子不敢再对任何人透露孩子身世
让自己能完全撇清关系
还足以让亚瑟愤而弑母
当本就生活在泥沼之中的亚瑟
被世人冷漠
被同事出卖
被偶像嘲笑
被社会抛弃
甚至最终被自己最亲的母亲所“欺骗”
双重人格中的亚瑟终于死了
而那个伴着癫笑症逐渐觉醒的小丑
也终于在“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的使命中彻底醒了
唤醒他的不是单独的哪一个人
或者哪一件事
而是整个社会已然陷入了彻底的黑暗
在这个充满了黑暗的社会中只允许恶与伪善的存在
小丑的寓言部分人认为《小丑》是一部极具煽动性的作品
认为它激起了人性的负面
但我却觉得这部电影恰恰相反
从第一个镜头亚瑟小丑装的泪水到其最终人性的泯灭
电影所一再反衬的其实是善
而整个哥谭市的沉沦更形成了一场生动的社会寓言
电影自觉最具讽刺的一幕是电影院外一群底层人民在举牌抗议
而电影院内一群衣冠楚楚的上流人士却看着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哄然大笑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是一部讲述资本家对底层工人压榨与摧残的讽刺喜剧
而一群上流人士却只能肤浅的看到电影的笑料
充耳不闻影院外的抗议呐喊
这个社会的阶级对话其实已然就被彻底关闭了
底层阶级觉得富人为富不仁
上层阶级觉得穷人好吃懒做
阶级间被激化的矛盾最终就会如《小丑》中上演的这样
穷人将整个社会拖入万劫不复的暴乱
富人则会在暴乱中失去一切甚至是生命
没有谁能在这场阶级的灾难中得以幸免
电影最后被众人环绕的小丑其实并非一个新秩序的建立者
而只是一个凄凉的受害者
那么谁又是他的加害者呢?是体制制度的缺陷
是事不关己的自私
更是人与人间关系渐行渐远的冷漠
毕竟
这世间没有人是天生的小丑






